2012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_202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
1.上汽五菱和柳州五菱有什么区别
2.谁是汽车产业链的话事人?供应链笑而不语
意大利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玛涅蒂·马瑞利(Magneti Marelli)又上头条了。近日,多家外媒透露,韩国三星电子正在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简称“菲克”)进行磋商,欲收购菲克旗下的马瑞利部分或全部业务,价格可达30亿美元。如果收购传言付诸行动,对各方的影响如何?
被业界看好的马瑞利绝对是菲克的“优质资产”,菲克对马瑞利也是“欲断而不断”。截至目前,三星电子、菲克以及马瑞利都未对传言进行正面回应。本报记者与马瑞利内部人士取得联系,对方称对收购传言并不知悉,也没有相关进展的消息,或只是菲克集团高层方面与三星电子的内部沟通。
三星收购为脱“困”
近年,三星集团业务重心不断转移,旗下三星电子作为业内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之一,虽然控制了智能手机近90%的OLED液晶屏幕市场,但也无法阻止其智能手机业务利润增速连续下滑。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门槛越来越低,新技术的研发空间不断压缩,三星电子以及同类的诸如谷歌、苹果等众多互联网、IT、消费电子企业都开始进军汽车行业,力求通过发展智能汽车相关业务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不断爆出出售信息的马瑞利无疑是三星最佳选择之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表示,三星集团以自身积累的消费类产品的核心技术积极向汽车产业继续开拓,是基于对车载电子领域良好发展前景的判断。三星以原有的屏幕、芯片等成熟技术扩张汽车电子领域业务,有利于其减少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依赖,加速完成产业的开拓与优化。
近年来,汽车电子产品的“存在感”确实越来越强。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汽车电子事业部经理朱妙贤对记者说:“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生产成本中占比越来越高,已经由过去的10%涨至现在的接近40%。未来,随着自动和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的成本占比将达到60%以上。”
朱妙贤表示,马瑞利拥有的全球客户以及汽车照明和仪表、车载系统、车载通信技术等终端零部件总成和先进技术都是三星电子发展汽车业务所欠缺的。对三星而言,收购马瑞利绝对有利。三星通过收购可以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与马瑞利之间的业务整合,有利于三星在汽车行业获得更稳固的地位。
其实,三星对汽车产业并不陌生。上世纪末,三星集团成立三星汽车,但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经营状况不佳而将汽车制造部门出售。2000年,三星集团开始发展动力电池业务,旗下的三星SDI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锂电池供应商之一,并在中国建厂。去年年底,三星电子成立汽车电子部门,专门研究发展汽车电子配件、车内信息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目前,三星电子的OLED屏幕、汽车存储芯片等已经为奥迪、宝马等车企供货。
菲克“卖子”为解负债
菲克集团的高额负债与未来发展规划是促使其出售马瑞利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菲克集团2014~2018的“五年规划”需要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加上该集团之前的巨额外债,将天价市值的法拉利公司从其旗下剥离换钱也不足以填补漏洞。为了尽快削减外债填补亏空,自2012年以来菲克集团一直都有出售马瑞利的。
马瑞利是菲克集团旗下一家综合性零部件企业,一直被业界认为是菲克的优质资产。去年,其营业利润达到2.21亿美元,在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上,排名第30位。今年上半年,马瑞利中国区新总部在上海落成,包括动力总成和汽车照明业务的高级研发中心。中国市场已经成为马瑞利未来发展的关键。马瑞利的出售价格也由去年传言的25亿美元涨至30亿美元。
朱妙贤认为,马瑞利近年发展势头很猛,尤其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或许是这个原因,国内外许多企业都对马瑞利觊觎多时,菲克也因此而更加谨慎地选择合作对象。去年,国内的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也参与了收购马瑞利的谈判,但结果却是不了了之。
实际上,马瑞利的终端产品优势和稳定的整车客户群体,对于三星这样的电子工业企业以及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巨头有足够的吸引力。叶盛基说:“如果这个收购传言成为现实,这在消费类电子行业、汽车零部件产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收购仍存变数
目前为止,这个传言中的收购案能否达成仍存在不少疑问。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是因为三星是否会顺利拿出3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是其是否愿意承担收购后的整合风险。三星集团一直以来鲜有大宗收购交易,对外扩张十分谨慎,要升级为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三星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对马瑞利而言,其原有的客户群体也将成为影响此次收购成败的一大因素,一旦重新整合,马瑞利原本的汽车业务将产生一定变化,很可能导致客户群体发生变化。
朱妙贤认为,三星有能力对马瑞利进行全面整合。首先,三星电子背后的集团企业有足够强大的资金实力支撑此次收购;其次,三星作为一家国际化的集团公司,旗下业务广泛,覆盖全球市场,有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三星对汽车产业有深刻认识和分析,它并不是首次接触汽车产业,三星的芯片等产品供应给很多整车企业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基于半导体和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三星对扩大汽车领域业务应有充足信心。
叶盛基认为,三星电子、马瑞利在各自细分行业内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双方一旦合作必将促使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朱妙贤表示,一旦三星成功介入车载系统领域,将给国内同行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从积极的一方面来看,三星等企业的进入意味着汽车电子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来自深圳的一家车载信息系统供应商高层人士指出,毕竟此次收购仅是内部消息,未有确切交易信息,三星大力开拓汽车电子业务是趋势所在,同类案例还有很多,国内同行企业应理性看待,做好充分准备。
上汽五菱和柳州五菱有什么区别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5年,由 20 多人的规模起步,短短十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 IT 及电子零部件的世界级制造企业,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能源供应商,被誉为“制造业基因携带者”,“国际OEM皇帝”和“世界OEM冠军”。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证券上市,创下了54支H股最高发行价的记录。2003 年比亚迪跻身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2006年,比亚迪入选全球企业新兴百强。今天,比亚迪股份在全球拥有员工130,000 余人,公司市值已超过500亿港币。目前,比亚迪IT及电子零部件产业已覆盖手机所有零部件及组装业务。 比亚迪汽车——比亚迪股份的直属子公司。2003 年,比亚迪正式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比亚迪汽车,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了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比亚迪汽车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发展的发展模式,以“造世界水平的好车” 为产品目标,以“打造民族的世界级汽车品牌”为产业目标,立志振兴民族汽车产业。目前,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开发、车型研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比亚迪汽车在上海建设有一流的研发中心,拥有3000多人的汽车研发队伍,每年获得国家研发专利超过500项。在西安建设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轿车生产线,总产能达到20万辆。在深圳建成现代化汽车城,总产能将达到30万辆,并建成第二研发中心,将成为比亚迪汽车中高级汽车的生产基地。北京模具制造中心,业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模具产业格局,为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制造整车模具。 2006年,比亚迪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01%;汽车产业取得骄人业绩,主力车型F3实现销售63153辆,同比增长472%,实现销售收入近50亿元。F3还实现出口5000余辆,产品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比亚迪汽车将推出F3R、F6、F8等三款重量级车型,力争实现整车销量10万辆,进入国内主流汽车制造厂商行列。 2007年以来,比亚迪F3月销连续突破1万辆,发展势头迅猛。7月份,比亚迪另一款两厢中级轿车F3R全国上市,以超凡动力、超级安全、超酷外形引领两厢车新时尚,掀起新的两厢车销售风暴。2007年6月18日,比亚迪F3第10万辆成功下线,成为最快突破1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型。2007年8月9日,比亚迪第一款中高级商务轿车F6在深圳坪山基地下线,自主品牌冲击中高级轿车市场从F6开始。比亚迪深圳坪山基地占地180万平方米,至此比亚迪集团已经形成700万平方米的庞大产业格局,在集团发展的强大驱动下,比亚迪汽车将以强大的实力驰骋在汽车大潮中。 全球领先的IT及电子零部件企业 国内第一家独立收购轿车整车厂的民营公司 ●1995年2月,比亚迪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0万元人民币,员工20人左右; ●1995年9月,由布吉迁至龙岗政华第六科技工业城,当时有员工约300人; ●1996年7月,通过ISO9002认证; ●19年,通过大量研究,优化负极添加剂,可以阻滞镉金属颗粒长大,改善了电池小电流通过充电性能及循环寿命;赢得了VIECH、CCT客户的信任。 ●19年,公司自主研发,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并且很快投入量产,2003年8月, 上海工厂投产,开始动力电池和电脑电池的研发。 ●1998年12月,通过ISO9001认证;同年,比亚迪公司以国际化的视野开始向海外发展,欧洲分公司成立; ●1999年,开发出当时行业内领先的SC2100P大电流放电池,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1.5亿支。 ●1999年4月,香港分公司成立;同年10月,初步建立深圳工业园(葵涌)并开始投入使用;葵涌工业园是一座设计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园,是比亚迪总部所在地。 ●1999年11月,美国分公司成立; ●2000年,成为MOTOROLA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同年12月,成为MOTOROLA的供应商。 ●2001年8月,成为NOKIA的供应商。 ●2001年,自主研发的发泡镍锟焊、正极端面焊工艺,大大改善电极的集流性能,提高SC系列大电流放电性能,得到了BOSCH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2.5亿支。 ●2001年4月,韩国办事处成立; ●2002年,成为NOKIA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同年5月,比亚迪获得QS-9000认证; ●2002年7月,在香港主板上市,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股票代码1211-HK;同年,比亚迪被全球权威刊物《亚洲货币》评为“2002年最佳上市公司管理奖”第一名,并被全球权威刊物《财资》评为“2002年最佳中型企业上市集资项目”,比亚迪的成功上市是亚洲以至于全球财经的重要里程碑,它表明了中国民营企业正逐渐赢得世界的认同和信任。 ●2002年7月,与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成立全新的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建立北京比亚迪工业园; ●2002年9月,开始建立上海比亚迪工业园,上海分公司成立; ●2002年9月,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获得MOTOROLA授予的“Motorola Excellent Supplier Award”; ●2003年,开发独特的氧化镉负极化学活化处理工艺,改善镉负极的活性,提高电池的复合氧能力,降低电池内压,大大提高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和快速充电性能,得到了BLACK和DECKER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4.0亿支,一举超过SANYO,达到世界第一。 ●2003年1月22日,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又在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100万平方米,修建新厂房,营建西安生产基地。 ●2003年比亚迪收购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占地20万平方米),同年,比亚迪在上海创建上海比亚迪工业园(占地56万平方米),同时又把汽车销售总部迁到了深圳,从而形成辐射全国:东——上海、南——深圳、西——西安、北——北京全方位布局。 ●2004年2月18日,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同年Li-ion电池市场占有率20% ,位居世界第二。 ●2004年7月17日比亚迪上海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竣工,并成功完成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的重点项目—碰撞实验室建成后的首次整车碰撞实验。 ●2005年4月16日,比亚迪汽车在西安宣布,首款新车F3正式下线,同时20万辆产能的新生产基地也正式落成。 ●2005年12月,成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事业部。 ●2006年9月,MOET通过NOKIA认证,成为NOKIA供应商。同年,比亚迪销售总额129亿元,利润总额11.2亿元,纳税总额11亿元,出口创汇8.5亿美元。 ●2005年8月,日本分公司成立; ●2005年9月22日F3取分站上市,在济南首发,杭州、深圳也陆续上市,打破了大多数厂家上市常规,成为汽车营销的一个经典案例。 ●05年4月—06年2月,比亚迪F310个月内获得各类奖项68个: 2005年4月荣获上海国际汽车展“新车大奖”、“最佳人气奖”、“最值得期待车型”等多项大奖; 10荣膺“2005年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浙江分榜年度最佳新车奖;广州国际车展斩获“2005年度自主品牌年度新锐大奖”、2005搜狐汽车年度大选中摘取满意度车型的“性价比”桂冠、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共同推出的《CCTV2005创新盛典》中荣膺关注度最高的“自主创新奖”、勇夺“2005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中含金量最重的“最佳性价比轿车”大奖、成功入选CCTV年度自主品牌评选候选车型;2006年1月18日,获腾讯网“新势力·2005时代中国盛典”颁奖晚会颁出的9个2005腾讯年度车型大奖中的年度自主品牌车型…… ●2006年6月,比亚迪纯电动轿车F3e研发成功,成功搭载ET-POWER技术的铁动力电池,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的三无目标,续航里程达350KM,标志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6年10月F3尊贵版上市,再掀销售热潮。 ●2006年起乌克兰开始大量进口比亚迪轿车产品;首批启运200辆比亚迪F3,这是中国轿车首度进军乌克兰市场。 ●比亚迪汽车精兵出战北京国际车展,中国首发硬顶敞蓬轿跑车F8、世界第一铁动力技术轿车F3e、自主研发的BIVT技术的发动机在北京车展上引起了强烈震动;11月27日,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硬顶敞蓬轿跑车F3荣获北京车展最佳中国首发新车大奖; ●2006年12月17日,比亚迪凭借2006年掀起的“F3风暴”荣膺被誉为中国营销界“奥斯卡奖”的“2006中国十大营销·人物盛典”,这也是自03年该奖项设置以来,汽车制造企业第一次入围并获奖。 ●2006年,比亚迪汽车累计完成销量63153辆,同比增长472%,成为增长最快的自主汽车企业。 ●2007年,印度分厂建立; ●2007年一月比亚迪F3单月销量突破10000辆。这是本土品牌以单一车型首次跨入“万辆俱乐部”,与伊兰特、凯越、福美莱并列成为中轿市场的“四大金刚”。●2月2日,比亚迪汽车在上海与欧洲的葡萄牙、非洲的安哥拉、佛得角等国家和地区汽车贸易商正式签署汽车出口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比亚迪的海外战略开始全面推进。 ●2007年4月比亚迪F3R五省先期上市。 ●2007年4月比亚迪F6荣获最佳(中国)首发新车、最具上海风尚奖、最佳设计轿车奖。 ●2007年6月18日比亚迪汽车的第10万辆F3轿车在西安下线。意味着这款中级车精品自2005年9月以来仅20个月,累计产量就达到了10万辆,创造了自主品牌最短时间超越10万辆的产销新纪录。 ●2007年7月30日比亚迪F3R全国上市。 ●2007年8月9日,比亚迪汽车在深圳举行比亚迪汽车深圳现代化生产基地落成暨中高级轿车F6下线仪式,这标志着比亚迪汽车进军中高级轿车市场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同时集团总裁王传福在下线仪式上宣布了比亚迪的两大目标: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振动了汽车界和舆论界。 ●2007年9月3日,比亚迪F3白金版全国上市,销售火爆。 从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到发出2025年实现世界第一的豪言,比亚迪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的跨越,从汽车新丁到十万辆俱乐部的成长,从单一车型向F矩阵的布局。公司发展的“333”规划正有条不紊的实施。 时代无语,却总能迸发盎然生机 成功与移键的国际资本运作使比亚迪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1996年 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市科学技术局 19年 广东省民营企业质量工作先进单位 广东省技术监督局、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 1998年 一九九七年度海关“信得过企业” 深圳海关 2000年 “AAA”资信等级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2002年 二○○一年度深圳市工商领域百强企业 深圳市龙岗总工会 2003年 实施火炬十五周年 、火炬优秀高新技术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04年 2004民营上市公司10强(第8位) 《东方企业家》杂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04年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BYD牌锂离子充电电池为中国名牌产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5年 “新车大奖”、“最佳人气奖”、“最值得期待车型” 上海国际汽车展 2005年 2005年“中国科技100强”(第4位) 《数字商业时代》杂志 2005年 2005年度自主品牌年度新锐大奖 广州国际车展 2005年 满意度车型的“性价比”桂冠 搜狐汽车 2005年 《CCTV2005创新盛典》“自主创新奖” 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 2005年 最佳性价比轿车”大奖 2005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 2005年 最受欢迎新车奖 杭州车展 2005年 2005年安徽十大畅销车型 合肥 2005年 最佳人气新车奖 长春国际车展 2005年 重庆地区最受消费者欢迎中级车 西部总评榜 2006年 “新势力·2005时代中国盛典”年度自主品牌车型 腾讯网 2006年 2005陕西十大优秀管理企业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陕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陕西省商业联合会和华商报社 2006年 2006年(第20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31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2006年 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 《环球企业家》杂志 2006年 入围“2006中国十大营销·人物盛典” 南方都市报 2006年 “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成果大典颁奖典礼”集成创新奖(F3) 中国汽车报 2006年 “2005-2006最值得期待车型”大奖 成都国际车展 2006年 2006年度性价比车型 06成都车市总评榜 2006年 经济型轿车风云大奖 2006中国汽车风云榜 2007年 2006年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奖 深圳市总商会 2007年 2006年中国汽车营销榜 比亚迪汽车:F3分站上市营销 T信息时报 2007年 2006年度当红车型/畅销车型 都市快报 2007年 2006年度投资贡献奖 龙岗区 2007年 2006年度热心公益事业奖 龙岗区 2007年 2006年度十大纳税外资企业 龙岗区 2007年 2006年度十大出口企业 龙岗区 2007年 2007年度广东专利奖金奖(F3) 广东省 2007年 深圳企业闯天下先锋 深圳特区报
谁是汽车产业链的话事人?供应链笑而不语
上汽是合资企业,柳州是国企
上汽五菱和柳州五菱的区别:上汽五菱是合资企业,柳州五菱是国企。柳州五菱集团是在1996年成立的,是广西的国有独资企业,也是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信息化企业500强之一。五菱这个标志目前已经全部授权给上汽通用五菱使用了。
上汽通用五菱就是上汽和通用汽车以及柳州五菱共同组建的合资汽车公司,柳州五菱只所以要和上汽通用合资,就是为了要取得销售汽车的资历牌照,但是五菱汽车还有宝骏汽车的商标都属于柳州五菱的,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资产。上汽通用五菱虽然是合资公司,但是它只销售五菱和宝骏,不会销售其他国外的品牌汽车。
上汽五菱
2002年11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组建的大型中中外合资汽车公司,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柳州汽车动力机械厂。公司目前拥有柳州河西总部、柳州宝骏基地、青岛分公司和重庆分公司四大制造基地,形成了南北联动、东西呼应的发展新格局,为公司在“十二五”末实现200万产能规模及后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上汽通用五菱全面实施产品“平台百万化、平台差异化、平台乘用化以及国际化”的平台战略,不断推进企业及产品的转型升级。
柳州五菱
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五菱工业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由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原有汽车零部件、发动机、专用车业务,与香港上市公司五菱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HK.00305)共同设立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863”课题承担单位及千亿元产业广西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入选全球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企业。
目前,五菱工业公司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零部件业务,成功从专业微车零部件转型到高价值乘用车零部件,从传统能源转型到新能源零部件,具备提供底盘、车身、内外饰、动力系统、电子电器五大系统零部件和关键技术支持与服务的能力,打造出汽车发动机、电动桥、后部下车体、座舱等核心产品模块,乘用车零部件配套占比达70%,形成了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能力,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成了国内首条热气胀成形生产线、广西汽车底盘智能示范性工厂。发动机业务,涵盖0.6~3.7L排量的各种类型发动机,为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车提供优质动力,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从本月起,宁德时代将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提供锂离子动力电池。马斯克明白,想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必须拿下有含金量的本土供应链,宁德时代具备这样的实力。
如今,宁德时代的产品几乎遍布了全球各大汽车品牌,当四十几岁的曾毓群在几年前创建她的时候或许没想过宁德时代能达到如今这个高度。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电池生产商,已经成为关乎电动汽车命运的最重要支柱。
目前,宁德时代还是德国宝马、大众公司的锂电池供应商,正在德国中部建立电池工厂。同时,本田也有入股,如果再算上“命运共同体”,宁德时代的触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伸向了各大主机厂。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就是一个属于供应链的时代,而宁德时代就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存在。
顶端都是扫地僧
此前,席卷全球的疫情让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停产潮”,至今还在艰难恢复中。而疫情带来的考验也让整个汽车行业开始重新思考他们与供应链之间的关系。
而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其实比自主品牌更早诞生了巨头。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也就福耀玻璃和宁德时代了。福耀玻璃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市场份额高达70%,而宁德时代则占据了国内一半左右的动力电池市场,福耀玻璃和宁德时代无疑是中国汽车供应商的门面。但是这两家企业都不是中国最大的汽车供应商。
在近几年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上,延锋排名突出。作为上汽集团下属零部件企业华域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延锋2015年首次登榜即创下第26名的好成绩,后又在2016年凭借销售收入同比大涨三成的成绩跃至第18位,2017年更是以突破千亿的营收收入攀升至第14位,且在此后几年一直稳居榜单20强。
延锋并非第一家登上该榜单的中国企业,但能够保持这样的排位并非易事。究其原因,一方面,延锋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一直不错,该公司所生产的诸多产品包括座椅、仪表板、门内板、方向盘、保险杠等,在国内市场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是需要重点强调的一方面,延锋的快速发展与其全球化布局的推进关系匪浅。
目前,延锋内饰已建立独立、完整的全球汽车内饰业务运营和管理体系,配套戴姆勒、宝马、大众、通用等国际整车企业以及上汽、江淮、比亚迪等国内众多品牌厂商。
回看此前榜单,除了延锋以及几次“露面”的普瑞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常驻,比如今年双双上榜的均胜安全系统和普瑞公司。在2020年的榜单中这两家企业分别排名第39位和第95位,且在此前两年,普瑞公司也一直榜上有名。
为什么把这两家公司放在一起说,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爸爸,均胜电子。
均胜电子早期以汽车功能件起家,近年来通过海外收购等方式将自身业务扩充并整合为如今的汽车安全、汽车电子、汽车功能件和智能车联四个事业部。均胜安全系统对应的正是均胜电子汽车安全事业部。2018年4月,由均胜电子、太盟投资集团等组成的财团通过向均胜电子的子公司Key?Safety?Systems共同注资成功完成了对日本高田的全球资产收购,合并后的公司重新命名为均胜安全系统。
KSS和高田结合似乎让均胜安全系统优势凸显。资料显示,高田在20个国家拥有的56个生产基地,这可及时缓解了KSS产能不足的问题,并进一步助力均胜电子扩张全球。
目前,均胜电子有条件承接了高田客户集团(包括宝马、大众、戴姆勒奔驰、沃尔沃、捷豹路虎、福特、通用等)约210亿美元的订单。据悉,完成对高田的收购后,均胜电子汽车安全事业部营收从2016年刚收购KSS时的73亿元营收增至2018年的429亿元。
头部强劲?整体偏弱
在以上这些零部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20年入围全球百强榜的中国企业从去年的8家增长至11家,头部规模效应增强。但中国百强榜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呈现出剧烈的两极分化,其统计的榜单中67家上市企业的数据显示,仅排名靠前的20%企业实现了总净利润同比1%的增长,排名靠后的50%企业总净利同比下滑高达115%。
全新榜单中,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的营收为74千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外国企业营收为67.2千亿元,同比增长4%;而中国企业的营收为6.8千亿元,同比增长8%。
不过,中国企业的数量和排名依然弱于全球市场。全球百强榜显示,营收超过千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共有22家,仅有两家中国企业入围,表现最好的是潍柴集团,2019年年度的营收为2164.67亿元,位列榜单第八;其次是华域汽车,营收1440.23亿元,位列第12名。而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中,仅有排名前三的企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依次是博世、大陆和电装。
今年上榜的企业共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日本企业上榜数超过美国,共有24家企业入围,美国则有21家企业进入今年的榜单;德国今年上榜数少于去年,有18家企业入围。此外,韩国、中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英国、瑞士分别有8家、7家、4家、4家、3家、3家和2家企业上榜,而爱尔兰、巴西、卢森堡、瑞典、墨西哥、印度分别有1家企业入围。
从榜单上看,我们与美日欧等国家、地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核心领域的汽车零部件技术主要还是掌握在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手中。
比如排名第一的博世,它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可以说睥睨天下,是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燃油喷射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P等的顶级系统集成供应商。比如说ESP系统,可以说从豪车帕加尼,合资车大众,再到中国品牌红旗、吉利在各大车型上,肯定都离不开博世。
在传统汽车领域,外资企业已经在中国扎根多年,并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在世界百强汽车零部件企业中,80%已在中国建厂,这些外资企业占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份额高达80%左右。
尤其是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可以看到,在汽车电动智能化趋势下,跨国零部件企业这些年来再掀新一轮投资潮,不仅加快在中国的投资建厂,还将战略重点放在了在中国建立本地化的研发中心,以此植根于本地市场。
即便是在以自主品牌占据绝对优势的动力电池领域,如SK、松下等企业也已经开始渗入,并迫不及待的开始扩张。
但是疫情的到来让本来已经来势汹汹的外资零部件企业按下了暂停键。从短期来看,中国零部件的供应受到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中国零部件企业自然也遭遇相当的打击,不得不做出全盘的调整。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控制疫情,也给中国零部件企业预留了“难得”的发展空间。
零部件企业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决定着中国汽车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排位。
本文作者已签约快版权维权服务,转载请经授权,侵权必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