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昊昊下午茶对话张进华: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2.本田发动机好,为什么国产车企不直接逆向拆解山寨,还自己研究啥?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历史与现状_中国汽车零部件案思考

汽车芯片主要是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些国家生产的。有权威数据显示,汽车芯片供应商前五名分别为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合计市占率超50%。恩智浦、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为欧洲汽车芯片厂商,德州仪器是美国企业,瑞萨电子为日本厂商。

这一次芯片荒源于东南亚疫情。东南亚是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中心地区之一,近期疫情再度爆发,让原本就承受芯片短缺压力的汽车行业雪上加霜。欧美芯片制造企业实际上并没有全面停供中国汽车芯片。

很显然中国国产汽车同样受芯片紧缺影响。原本配有5颗激光雷达,目前的量产车上先装三颗,后续陆续补装,中国品牌理想汽车在声明中这样表示。“因毫米波雷达芯片供货短缺,我们给出两个方案:一是等待芯片到货后,陆续提车;二是选择提车后补装雷达的交付选项,预计2022年3月31日起分批启动补装雷达。”小鹏汽车官方订车页面显示。国产汽车同样遭受芯片短缺的影响。

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介绍,在汽车“新四化”转型之下,汽车上搭载的摄像头、屏幕、雷达、各类传感器等电子电气架构会越来越多,对芯片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一辆传统汽车所需芯片约为100-1000颗,而一辆智能电动汽车所需芯片则约为1500-2000+颗,且不同车型搭载的芯片品类、数量各异。

昊昊下午茶对话张进华: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导?读

传统零部件的转型升级如巨轮掉头,新方向既是当前的重大挑战,也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转型的行动和阵痛相生相伴。

遭遇“史上最难”困局

近年来,几乎所有传统零部件企业都眼睁睁看着传统车相关业务日益萎缩。在这场以动力系统为开端的巨变中,?从传统“三大件”到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原内燃机等市场日渐缩小,?燃油车上的1?万多个零部件到电动车上已经缩减了至少三分之一,大量传统零部件在电动化时代将濒临消失。主流汽车集团在加速转型与瘦身,以通用汽车为例,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通用所有车型产品线中削减了3500?种零部件,对零部件的需求量降幅超过10%。

无论是新“四化”还是新“五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都在不断深入,大量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打破汽车产业的原有格局与边界,产业链上游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正承受巨大的冲击。

挑战不止这些。全球车市“寒”气逼人,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蔓延的疫情放大了原有问题与矛盾,多家国际主流零部件企业业绩明显下滑,国内不少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面临断供风险,产业链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损失无法估算,企业生存环境之艰难前所未有。

如何突破这一“史上最难”困局?在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传统零部件企业未来之路”这一主题论坛备受关注,成为每家传统企业的灵魂之问。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和平认为,“在前几年,如果没有跟上新技术应用的步伐,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过几年发生变化,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向死而生,或可柳暗花明。

“这个变就是在找死。”?大陆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立群对当前的形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虽然不敢言已经找到了成功之路,但他深知,?不去找“死”,不做出颠覆性改变,就不会有新的“生”,就不能继续生存100?年。

跟上新时代步伐,延续企业荣耀和生命力,即使在异常艰难的2020?年,?传统零部件企业也在快马加鞭,拆分合并、“软”“硬”兼施,不断为转型升级提速。

“汽车零部件企业关注更多的是整车的发展。”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兴林认为,当前整车新“五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共识,零部件发展就要按照“趋势性、领先性、系统化”进行布局。具体而言,趋势性就是把握整车的技术升级趋势和产业生态演进的趋势,系统化就是要适应整车平台化开发的需要,形成为整车提供系统化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整车企业需要拥有和整车同步开发能力的技术伙伴型企业。”

在产品供应上,传统零部件企业需要紧跟整车企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进行调整。安波福连接器系统中国区总经理沈国樑表示:“我们提供的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车用连接器,已开始供应很多电子类产品,例如车载的无线充电、新能源汽车的插座。还会涉及芯片和软件,不再是单纯注塑、冲压类传统工艺(产品)。

追溯到研发生产模式上,“这场挑战于整车企业而言,卖车已经不是它价值变现的终点,而是起点。”周立群分析指出,大型整车企业已经在做智能、软件等相关服务。近几年出现的造车新势力,在颠覆原有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模式的同时,也定义了零部件的走向。传统系统供应商提前两三年开发出系统产品,再介绍给整车厂的这种模式已经一去不返。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少业内人士发现,以规模效应取胜的业务模式未来也不再有效。在整体市场增长放缓特别是零增长的大环境下,零部件供应商以规模效应弥补行业负面影响的作用正在被弱化,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极,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实现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引领电动化

作为整条产业链上贯穿汽车上下游的关键节点,零部件供应商不仅要推动传统领域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还要牵头加速向新“四化”转型。

近年全球汽车排放污染物标准日趋严苛,国内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大加速了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的转型,?汽车电气化趋势日渐明朗,?进一步刺激了传统零部件企业加速转型的神经。众多大型零部件企业纷纷将研发向电动化等领域大力倾斜,拆分传统业务,启动裁员或对传统业务人员进行转型培训。例如大陆集团曾明确对外表示不再投资内燃机相关零部件,把更多放在电动传动系统上。

将电动化或智能化等需要大量投资的业务拆分出来并独立上市,这种做法已经成为许多零部件巨头共同的选择。一方面,这样可以为新兴业务提供更多的资金、与渠道;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船大掉头难的考虑。

至少在短期内,各项电动化的相关技术,包括核心“三电”(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仍处于成长阶段,锂离子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及增程式等多种新能源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众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从而纷纷发力,但涉及具体方向,又增加了传统企业转型的困惑与难度。

作为国内发动机领域的双龙之一,?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林志强就认为:“未来的动力市场,肯定是一个多元化市场,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动力组合。传统内燃机还有很大的提升效率空间,会长久存在。将来无论什么新技术应用,一定不是简单的拼装式,而是高度集成式。我们各个产业链如果识别了未来市场的需求,借助原来的产业技术不断地创新自己的产品,?一定会赢得美好的未来。”

把握智能化

依托电动汽车这一当前最佳载体,?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开发应用更加顺畅深入。不少传统零部件巨头为此押下重注,先后并购科技企业或设立新业务部门。例如博世单独设立了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每年用于软件技术研发的投资可达30?亿欧元。德尔福拆分后留下了聚焦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安波福,法雷奥也将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战略发展核心。

“软件定义汽车”正成为未来车企与零部件企业转型的核心主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汽车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软件技术,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等的快速发展,软件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对我们既产生了威胁,也产生了机会。”作为汽车电子行业位居前列的企业,惠州德赛西威汽车电子大客户管理中心兼市场与公共关系总经理杨勇表示,智能汽车的核心元素——软件变得非常重要。过去在汽车行业,对软件只涉及开发费用。但是现在软件已经慢慢显出价值,整车厂愿意为软件支付包括服务在内的价格,软件模式已基本成熟。虽然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产品被威胁、竞争力被打散,“但只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就能从扩大的市场里面获得更大的利益。”

杨勇认为,对硬件部分,要遵从工业化特征,即垂直整合、规模化效益和精益生产等,提供标准化产品。而软件或应用部分,要遵从智能化特征,通过数据在线、智能算法、网络协同等,在未来的软件和服务上产生更大的价值,?真正获取这部分增量市场带给企业的价值。

对传统企业而言,这一趋势需要从设计开发到组织运作全面转型,应对集成复杂度更高的升级与创新。杨勇表示,?“我们和车厂的项目开展方式也需要重新思考,过去的想法就是交钥匙,现在我们是紧密嵌入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的产品运营组织能力。”

“整车厂开始重新思考软件到底是自建还是购,可能将重新定位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的关系。”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分析指出,整车厂在软件开发方面不是强项,如何调整长期的合作关系和相应的投资以更好应对这种趋势,就显得十分重要。供应商可以考虑针对主机厂新设立的软件相关部门,在组织和业务流程中进行相应的配合。零部件企业需要在机械、软件比例控制上尽早布局,?在未来的竞争中有自己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这一趋势下,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不会是唯一参与者,大量跨界企业已经进入。转型中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正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升级智能制?

对于当前新技术给汽车产业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一个基本问题应当深入考虑,即“车是干什么的”?陈和平认为,如果车是给人用的,就要进一步思考哪些东西一定会存在,哪些东西可能会消失,例如50?年后可能还没有更好的取代轮胎、座椅的方式。因此,他建议,零部件企业应当对自己的产品和细分行业进行评估,对于继续存在的,企业要思考如何“做精”,“这也是机会”。

智能制造正是传统零部件企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从供应链内部来讲,质量和成本是永远避不开的话题。如何提升内部效率?”沈国樑的答案是“工厂的硬件要升级”,他指出,工厂硬件升级的重点是整个产线的效率提升,包括怎样配备自动化产线、怎样提升物流效率、如何升级运营管理水平等。“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整合整个生产过程、运营管理和物流。”

据沈国樑透露,3?年前安波福就已经提出建设智能化工厂的目标,也响应了中国工业4.0?的号召。目前正在有序推进精益生产2.0。据了解,安波福强化了从手工产线向半自动、全自动化转换,调整了产品和产线之间的规划,把原来按产品进行产线规划改造成按工艺流程布局产线,把相同工艺流程的产品放在一个产线上完成。并在模具产出效率方面大有提升,例如从原来一次冲一个产品,现在开发成一次冲八个产品,?大大降低了成本。

他还介绍说,安波福在不断扩大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例如对所有的注塑机、冲压机进行联网系统管理,对所有的工艺设备进行监控、质量控制和追溯,将关键指标数字化。此外,为更好提升数字化管理,安波福正在建造一个12,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全自动无人仓库,预计2021?年6月完工。

作为全球最大的铝车轮、铝制底盘供应商,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黄小兵认为:“我们需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持高质量发展,真正走出去。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做到两化融合,要很好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并改变我们传统的经营生产模式。”

中信戴卡也在深入推进企业内部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不能停留在车间里,不能停留在生产环节。”?黄小兵表示,?中信戴卡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提出了围绕建设“高度柔性的单品海量”汽车轻量化产品平台的目标,紧紧抓住效率、成本与质量优化三方面,以人、机、料、法、环、数为抓手,结合包括机器人、数控、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打造一套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体系。据了解,?“DMS中信戴卡智能化数字制造系统”?包括智能营销、智能研发、智能运营、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决策,通过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全面建设,打造有中信戴卡特色的智慧工厂。

“我们的所有制造基地里80%?以上的生产设备是已经联网的,这些生产数据实时汇聚到数字云脑之上,不断通过数据来改善生产质量和效率。”据黄小兵介绍,中信戴卡在工业大数据方面正进行广泛探索,与上下游客户、供应商深入合作,更好协同应对市场的变化。

在找准方向及时调整的基础上,迅速精准地将新技术融合到现有产业,让技术服务产业,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价值,?传统零部件企业要在全球化新技术浪潮中获得一席之地,要做的不止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还有更多变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建议,“传统零部件产业进入大变革的关键时期,需要供应链协同、整零深度合作、多技术融合,让产业焕发新的青春。”

本期深度报道系列文章:

深度报道应对新变局: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

深度报道打造新优势:汽车供应链“十四五”晋级路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0年11月刊,敬请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本田发动机好,为什么国产车企不直接逆向拆解山寨,还自己研究啥?

9月19日,在位于合肥肥西的江淮汽车新港试验场上, 2022届大学生方程式大赛正在激烈紧张的进行中,年轻的大学生们在晴天烈日下调试着备赛的车辆,神情之专注,看得出他们对赛车本身的热爱。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简称“中国FSC”)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易车在2010年发起的一项非盈利性公益项目,也是全国规格最高的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到2015年,蔚来接替易车成为了FSC的连续冠名赞助商。

9月20日上午,我们有幸访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他跟我们聊了很多赛事背后的故事,也对当前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判断。

NO.1

[FSC大学方程式赛背后的故事]

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历来是跟汽车产业伴生成长的。全球主要的汽车大国、汽车强国,无论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都有自己的大学生方程式大赛,诸如德国、美国。

FSC的创办可谓异常艰辛,张进华告诉汽车产经:在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FSC项目都要拿其他的项目收入来补贴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最近几年也面临疫情、筹资不顺利等各种困难,但我们还是坚持要办,我们依然认为它对行业是非常有价值的。

张进华说,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对于行业的重要意义有三个:一是汽车技术、知识普及和汽车文化传播;二是人才培养;第三,是对汽车产业技术方向的引领。

其实无论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还是FSC的另一位重要联合创始人李斌,愿意牵头发起中国FSC这样的公益项目,都还是更看重项目本身对行业的意义和价值。李斌也表达大赛对汽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只要提供足够多的实践机会,青年汽车人才就能更快成长。”

2010年FCS举办首届燃油车赛事;2015年左右电动车逐步走向产业化之后,打造了电动车赛事;2018年前后,自动驾驶成为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后,又设立了自动驾驶的赛事。

十几年来,FSC为中国汽车产业累计输送了4万多名人才,被誉为“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蔚来汽车的一号员工、蔚来产品体验负责人李天舒,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带领北航队参加了首届FSC,并一举拿下四个奖项。

据了解,FSC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项目将进一步拓展,接下来还设置一个主要面向中职、高职的越野车赛事。

NO.2

[如何看待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取得先发优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球50%左右,培育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张进华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大众消费阶段。

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近来也听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车企提出禁燃时间表,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否一定要“禁燃”?张进华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我不是特别同意说要规定一个禁止燃油车的时间表。”他指出,传统燃油车领域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燃油车,一个是内燃机。

首先,内燃机今后也有可能探索一些低碳或者零碳燃料方向。比如氢内燃机、氨内燃机。也就是说,利用氢、氨等可再生能源,内燃机技术同样能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目标。

其次,对于大家说的更多的燃油车,比重越来越小肯定是一个大方向,但是不是2035、2045燃油车就一定没有了?并不一定,要看市场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比如PHEV、HEV等,我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还会占有一定的份额。”

对于各种新能源路线之争,张进华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无论增程还是插混,无论混动还是纯电,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先进和落后。“发展阶段不同,企业技术路线的选择自然不同。最主要是要满足国家法规要求,能够实现长远的低碳目标。最终还得由市场来决定。”

就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技术,高压快充和换电两种技术是当前讨论比较多的,张进化表示这两种技术都不会成为主流。

“从当前阶段来说,我个人认为大规模的普及高压快充时间还早了一点。”

张进华指出:首先,目前的电池技术不能够长久支撑高压快充。电池高压快充一定会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甚至增加安全隐患。尽管不同的企业会有一些电池管理技术的创新,但是从电池的机理本身、材料结构角度讲,并没有实质性突破。所以电动车不宜常用快充,还是应该以慢充为主、快充补充。但对于慢充的推广需要解决好充电基础设施问题。

其次,如果大规模布局快充,电网的结构也需要做重大的调整。因为大功率的充电,对电网的负荷聚变、稳定性都是有挑战的。

至于换电,更适用于特定用途的车辆,比如出租车、物流车辆等,对量大面广的个人用户,换电不会是一种主流的技术。

“我家里一个慢充够用了,只有在长途的时候才偶尔用到(换电)。不可能我每天上下班就换一块电池。换电最大的价值是给人一种‘你不用怕,我能给你解决后顾之忧’的心理预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张进华

NO.3

[如何看待汽车产业变革下的产业分工]

当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汽车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物种,显著呈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演进的新特征,汽车产业链呈现网状生态化发展趋势,全球汽车产业链竞争格局加速调整。这给当下汽车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也带来全新的思考和讨论。总的来说,主要围绕车企能力建设和布局展开。

在新汽车时代,车企能力建设重心应该放在哪?电池、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到底哪样需要车企集中精力布局?张进华一一给出了自己判断和建议:

如果把智能电动汽车比作人体的话,他认为电池是心脏,芯片是大脑,操作系统是神经,算法是灵魂,数据是血液。

第一,规模大的车企可以选择自研和制造电池,更多车企应当选择合作或者购模式。

一方面,电池相当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但另一方面,电池也需要巨大的规模来支撑。因此产销规模足够大的车企可以考虑自造电池。“今后全球排名前10、甚至只有前5的有竞争力的整车企业才会自己做电池。”张进华判断。

第二,要培育两到三家自主可控的专业芯片企业和操作系统企业,车企没有必要都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而应该更多做算法。?

“芯片有很多种,比如说计算的、存储的、感知的、通讯的方方面面的芯片,每个企业都要来做,都是小规模的,一定不可持续。芯片大规模应用才有效率。”?同时张进华也表示,要在我国推动建立RISC-V开源芯片架构体系,避免卡脖子。

对于国内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张进华说,“我们用的手机、计算机全球有几个操作系统?全球也就两个、三个。整车企业怎么可能每家做一套操作系统呢?全行业能够重点支持培育1到2个操作系统我认为就够了。对车企来说,算法是灵魂,你车辆功能性能到底怎么样,是体现在算法上的。”

张进华业进一步呼吁:一是像华为、斑马、中兴通讯等有能力的企业应当将自家的操作系统开源,无论是座舱操作系统,还是车控操作系统。其次,为了保障车辆信息安全,行业需要安全机制更为健全的、“颠覆性”的软件架构、操作系统。

第三,自动驾驶数据应“集中”加工、监管。

针对当前一边自动驾驶车辆可实现无安全员运营的政策越来越宽松,但另一边高精地图数据集门槛提高。张进华说,为了既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又能够“监管得住”,自动驾驶数据确实需要从技术、政策上都找到一条能够大范围推广的路径。

比如高精度地图,主要涉及集资质、处理加工资质,及监管问题。张进华指出,第一,在地图数据集方面,未来可能会在国家政策监管的情况下更多使用众包形式,单个企业很难集全面。其次,数据的加工和监管一定程度来说要严格管理,不会像现在大规模的独立分散来做。“

比如,今后所有的汽车都是地图信息的一个集者,但是它自己不处理,它会传输到一个受监管的平台上,由这个平台来处理数据,做一些数据脱敏,导出能够满足汽车自动驾驶需求的信息。这就能够既实现产业应用需求,又能够实现安全监管要求。”

另外,张进华还透露,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现在正在联合地图企业、整车企业,以及国家主管部门的地图监管研究机构,搭建一个高精动态地图平台(国汽智图),有效支撑企业的研发测试验证和示范,为提供高精地图数据集、加工及监管的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

据悉,日本就专门成立了一个汽车产业和地图产业联合的高精动态地图平台DMP,由企业联合集数据,在平台上统一加工,而依托这个平台进行数据监管,进而为整个行业提供服务。

NO.4

[汽车人才培养应当顺应产业变化需求]

除了FSC,对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张进华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和见解。

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机械、电子范畴,已经延伸到计算机、信息通讯、能源、交通等学科范畴。汽车学科已然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学科。

张进华指出,车辆工程专业目前是机械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这样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近几年就推动车辆专业高校学科设置改革做了很多落地工作,并且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

第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在推动中职、高职院校按照一级学科的要求设置汽车专业的课程、教材,大量增加电动化、智能化、化学等专业的内容。去年教育部已批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作为主任委员牵头成立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在努力推动高等院校把汽车学科变成一个交叉学科,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今年教育部刚发布的新学科目录中,把智能电动汽车列入清单,由高校自主选择是否把它调整为一级学科。

第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还组织各高校联合编制满足汽车专业需要的教材。比如,已经启动了智能网联汽车系列教材的编制工作。“我相信这对我们汽车行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张进华说。

NO.5

[写在最后]

“我们还是愿意做一些研究,做一些对产业、对行业有益的事情。从付总(付于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开始,就希望能够扎扎实实做一些有价值的事。”访中,张进华这样表达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行业使命和定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于1963 年,是由中国汽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法人团体。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已经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国内外汽车行业、社会各界、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认可。?

访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在实打实地为中国汽车产业搭建一个传播新思想、交流新技术、宣传新观念和增进国际汽车行业交流的桥梁和平台。?

首先国产车不光逆向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也会逆向,那为什么做出来的东西还是有差别呢?我认为造车不只是知道零部件怎么设计,关键还要明白为什么这么设计,但是这些内在的为什么也是国外厂商最核心保密的东西。其实总结起来我认为差距主要是在材料、精度、装配工艺以及成本上。

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是国外厂家的核心秘密曾经有厂家将爱信的6AT变速箱拆开按照零部件尺寸一比一的仿制,装配起来之后无论是静音性、散热、传动效率、耐久性都与爱信的6AT差距甚远。当然有人说这只是仿制了外形尺寸而已,零件的材料和精度根本无法知道,但是想想我们国家有多少合资车,合资车的车身钣金件的图纸相信合资的中方技术员都可以拿到,包括钣金件的供应商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国产车的车身重量更重但是强度却不如合资车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即使我们有合资车的车身钣金件图纸,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这么设计,因为合资车的车身结构都是国外设计完了之后输入给合资工厂,进行零部件国产化及生产制造。

汽车是一个整体,零部件会相互影响车身的钣金件相互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而我们东抄一点这个车的结构,西抄一点那个车的结构,然后综合到一起,却总是得到1+1<2的效果。这就是忽略了汽车是一个整体的后果,早期的国产车很多都是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规避专利,一方面觉得还可以取百家之长。比如说看到A车的这个钣金件可以做到1毫米厚,然后就认为我们自己的车也可以这样做,殊不知A车可能在其他地方对车身强度有补充,这个零部件可能并不是承力结构,但是如果贸然抄过来,后果就会很严重。

材料的不同也会影响零部件的质量这个很好理解,就以我们常见的汽车轮胎为例,为什么一些国际大厂的轮胎要经用一些,抓地力更好一些,其实原因很简单,轮胎的橡胶配方不一样。而橡胶的配方也是各个厂家的核心机密,如果想要做到更好的轮胎性能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不断的试验,调试配方参数,直到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这些经验是国外厂家经过几十上百年才沉淀下来的经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学得来的。

零件都是一样,可能组装起来车子也有差别如一个发动机被完全拆散,然后原封不动的装回去,你认为这个发动机的性能会受影响吗?我认为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影响的,就算是原厂的人来拆也是一样,至少我认为对发动机的寿命还是有些影响的,当然影响的多少跟拆的次数有关。由于合资厂商的很多汽车零部件都是整机进口,关于这个零件的内部装配顺序、注意事项我们不得而知,很多零部件由于是进口件,当出现问题之后只能换件而无法修理。在汽车的制造工艺中,装配工艺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比如说螺丝扭力的大小、零件先后顺序,专用工具等,而这些将直接影响整个零部件的最后性能表现。

成本也会影响零部件的质量上面说的都是受制于技术,但有些零部件确实受制于成本,国产车的利润没有合资车高,对一些零部件的质量要求可能也没有合资车那么高,妥协之下会选择一个居中的方案。比如,国产奔驰的钣金件面轮廓精度在?0.3毫米,而国产车普遍在?0.5毫米,虽然感觉两者的差距很小,但是制造过程的累计误差将会使这个差距成倍放大,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国产车的外观间隙相比合资车效果差一些,常见如接缝不齐,左右间隙不一致等。除此之外一些常见的汽车小毛病如异响,也多多少少于零件的精度有关。有些零件的精度可以提升,但是价格可能成倍上涨,如模具精度。

其实总结以上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设计、材料、工艺。造车是一本慢慢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前辈,总结经验,促进良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靠抄袭赚钱。其实逆向国际厂商的车子并不可耻,因为说不定奔驰还会买宝马的竞品来拆解分析呢。关键是在逆向过程中自己能留下什么有用的经验,这需要我们付出思考,日本车刚发展时也是逆向欧美的车子,但是慢慢的日本车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和道路,我们的中国车也要这样,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