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的汽车三包政策具体是什么?

2.关于汽车零部件梳理

3.汽车行业总结2021之供应链篇

4.中国汽车配件行业在国内汽车产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5.2021中国汽车芯片零部件的不足

6.剧透!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四大亮点抢先看

2021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_2021汽车零部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处罚。根据查询找法网显示。

1、经查实,当事人于2021年04月29日在位于柳州市柳江新兴工业园兴发西路18号的柳州众菱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第三排三人座椅左总成)(生产日期是2021年04月29日,等级是合格品),经柳州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抽样检验,该批次产品材料阻燃性项目不符合2006年版的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的要求,综合判定为该产品本次监督抽查达不到标准,即不合格,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复检,该批次产品材料阻燃性项目仍不符合2006年版的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的要求,综合判定为该产品本次监督抽查不合格。另查明,上述不合格批次汽车内饰材料当事人共生产了14件,销售单价为每件389元,其中2件于2021年8月26日作为监督抽查样品自愿无偿提供给柳州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另12件已于2021年12月10日作报废处理,未对外销售,以上货值金额共计5446元,无违法所得。

2、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二条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及第三十二条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不得以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规定,构成生产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的汽车内饰材料产品的违法行为。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以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国家质量检验和检疫局决定责令当事人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并对当事人处货值1倍的罚款,即处5446元(人民币)罚款。

2021年的汽车三包政策具体是什么?

各相关单位:

当今汽车产业正在变革: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与能源、通信等不断融合。此外,消费者对汽车的智能化水平要求亦越来越高,今后主机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部件的竞争(如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而是智能化体验的PK。今后,汽车的发力点将聚焦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其中智能座舱的想象空间更大,智能座舱好比一个“毛坯房”,我们可以在毛坯房内添置“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扫地机”等智能化设备,而这些智能化设备是传统主机厂乃至零部件巨头所不擅长的,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开发设计需寄希望于全社会各创新主体共同努力。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科技产品的PK,提前获取前沿技术趋势、提前装车黑科技产品,是企业致胜法宝!

“中国汽车零部件托举行动”初衷是寻找能够造福广大车主的各类可应用在汽车内部的智能化设备以及助推智能驾驶的各位玩家,也呼吁各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一起加入到我们的“寻宝之旅”。

中国汽车零部件托举行动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院主办(简称:中国汽研),旨在通过技术评选方式,使国内尚未崭露头角但拥有前沿技术能力的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脱颖而出,进而增强中国汽车零部件硬核实力,助力打造汽车强国。与此同时,中国汽研还将面向汽车企业,依托海外研究团队推出汽车黑科技相关领域的技术咨询服务,共同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砖添瓦。

一、托举行动目的

1)助力拥有技术但知名度较低企业脱颖而出

2)寻找未来3-5年可落地的汽车黑科技

二、评选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2)通过企业专利、产品测评报告、实地考察、专家论证等方式,保证评选依据客观事实做出科学评价。

4)不收取评选费。

三、参选技术范围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算法、AI芯片、传感器、高精地图、网络信息安全。

智能座舱:智能座舱灯光方案、个性化自动温度控制方案、防晕车方案、清晰视野方案、智能隔音材料。

人机交互:语音转文字分析、基于图像/分析的乘员情感化交互、显示方案、智能交互控制方案、无声指令解决方案。

新能源:电池技术、充电网络、车联网、可促进氢能商业化落地的解决方案。

自动泊车:适应中国本地化场景的自主泊车的车端软件方案、传感器和定位方案、以及场端软硬件方案。

四、参选主体及颁发证书

诚意邀请国内外拥有创新技术的初创公司、高校、科研机构、孵化器等报名参选,对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佳但缺乏知名度的产品颁发“明日之星”证书,对理念先进、未来可落地的前沿技术颁发“未来之星”证书。

五、参选流程

备注:

1)“明日之星”参选条件:产品质量佳但装车量低,企业知名度不高。

2)“未来之星”参选条件:未量产技术,包括期、早期、中后期技术。

六、企业技术创新服务项目

1、世界技术月报

1)报告内容

涵盖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等地区汽车前瞻技术动态、相关领域新产品与新技术跟踪等。

2)输出形式

(1)技术线索个性化订阅。根据客户需求,推送技术线索,每周3-5条。内容包括相关技术领域及跨行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动态。

(2)每月1份《世界汽车黑科技洞察》。内容涵盖世界各国前瞻技术动态、竞争格局、相关领域新产品与新技术跟踪等内容,可根据需求调整。

2、技术专题研究

根据客户需求,承接专题报告服务。包括技术趋势报告、技术综述报告、行业综述报告、联合编写白皮书等。

3、咨询顾问服务

根据客户需求,提业及政策走向、创新方向指导,专家走入企业座谈问诊咨询服务。

4、技术寻源对接

1)技术寻源。根据OEM或零部件企业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为其寻找相关技术和技术所有者。

2)技术对接。将技术所有者的创新技术提供给潜在需求方,包括OEM和零部件企业。

保密声明

关于参选企业的任何信息,我们理解都属于商业机密,因此将严格遵守保密的职责,恪守以下规定:

1)中国汽研不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将您提供的信息分发、披露或散布给任何人,除非是自己公司的职员,且该职员有充分理由要求了解保密信息。

2)中国汽研将以对待自己同等重要保密文件一样的谨慎态度,对待您提供的信息,避免向任何第三方披露。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1年12月15日

关于汽车零部件梳理

官方公布了最新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以下是新三包政策的主要条款:

范围:在国内生产与销售的家用汽车产品(包含皮卡),全部适用本规定之条款;

三包=包修+包换+包退;

三包期限:不低于2年/5万公里;

包退或包换:

①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7日内,出现因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

或者其主要零部件等;

②期限:购车开具后的60日内或3000公里内( 先到为准)发动机/变速箱故障,免费换发动机/变速箱;

汽车出现转向失效、制动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露,免费包退换;

③在三包期限内:

1.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

2.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或者其同一主要零部件累计更换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零件更换次数不重复计算) ;

3.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4.家用汽车污染控制装置的主要零部件质量问题;

④保修期限内

1.维修时间累计超过30日或同一问题超4次的可退换车;

2.期限:不低于3年/6万公里;

3.修理时间超过5日的需要提供备用车;

4.修理时间超过30日同一问题超4次的可换车;退换车时,应当赔偿消费者的车辆登记费、加装装饰费、相关服务费等损失;

5.要求生产者在三包凭证,上明示家用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限值;不得限制消费者自主选择对家用汽车产品进行维护、保养的企业,并将其作为拒绝承担三包责任的理由;

6.履行三包责任时能够核实购车信息的,应当免除消费者提供三包凭证的义务;三包责任免除的例外:易损耗零部件、已被书面告知有瑕疵、出租、营运、改装、自行修车、不合规使用、不可抗力、无。如果厂商给到的保修政策比三包更合适,就遵循购车是厂商的政策进行质保。

汽车三包提供了基础保障,必要时要维护自己的权益

汽车行业总结2021之供应链篇

关于汽配爆发的节点和此前的不同

1、锂电池和新能源 汽车 发展炒作逻辑的梳理,以及推断 汽车 零部件是下一个最大的机会方向: 最开始是 特斯拉 电动车受欢迎,供不应求,而电动车数量很少,所以电动车有定价权,造车新势力开始上涨。电动车红利后,电动车需要电池,从而传导到电池的红利,但之前电池的数量还不多,因此上游此时还未爆发。后面电池的数量到了一个量级引发了质变,上游开始爆发,猛烈涨价,推升了一波电解液等的产能扩张上涨之路。再到后面的锂矿稀缺上涨之路,这些都是电池到了一个数量级引发的改变,价格猛烈上涨。有时候就是如此,供需关系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线,开始很平缓,后面很陡峭的曲线。而电池上游疯狂的扩产又反过来支持生产更多的电池,电池又支持生产更多的 汽车 , 汽车 的需求渗透率也不断上升。工信部数据2021年10月 新能源车 销售38.3万辆,市场渗透率16.4%。 中金公司 预测2022 年全球主流市场的新能源 汽车 渗透率,突破10%临界点,将进入S型增长曲线的陡峭阶段。中国新能源车2025/30/50年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30%/61%/90%。欧洲渗透率更高。欧洲 汽车 制造商协会(ACEA)发布了第三季度的市场运行状况,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欧盟的新能源 汽车 渗透率已经接近了20%,而如果算上传统混合动力车型,那欧洲的新车电气化渗透率则是已经达到39.6%。 从上面的逻辑推理,电动车数量级的量变会刺激 汽车 零部件的猛烈改变,这个改变就类似锂电池带动锂电池的上游,并且这个 汽车 量变带来的改变才开始。

因此强烈看好未来的最大机会在 汽车 零部件以及与 汽车 相关的配套设施。2、这次的汽配与之前的不同之处: 锂电池产能扩张支持新能源 汽车 爆发,到某个量级后会带来汽配的爆发。 汽车 零部件第一次机会来源是只要有 汽车 就行, 汽车 的第一次需求带来的, 三花智控 、 拓普集团 这些涨了一波。

后面量多了,需要细分高端,类似tws、指纹模组、折叠屏等,功能带来的细分增量, 恒帅股份 、上声电子、 欣锐 科技 等等都是如此。再是追求智能化自动化, 德赛西威 、 华阳集团 等等。 这些细分的需求也有个阶段:

1.先是只要有产品就可以满足需求;

2.然后后面会集成多种需求,比如自动清洗系统,后面可不可以和智能系统集成做成智能自动清洗系统呢,镜子玻璃脏了智能的去清理;

3.最后还会根据此需求积攒下的能力和去扩张产品,因为很多产品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差不多的,第三个扩展期可能难以理解,举个例子,做电机的企业,电机可以用来做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那就可以从电机扩展到除尘机,还可以扩展到别的家用电器。

这也是3次红利发展期,现在第一层红利发展期都才刚刚开始,所以这其中有多大的机会和多长的持续性就很明确了。 千万不要觉得小小的细分出不了大牛股,想当时手机指纹模组的 汇顶 科技 ,仅指纹模组就造就了曾经千亿的大公司。 比如 恒帅股份 就是微电机起家,后面将用于电动化、再智能化、再多功能集成等等。这其中单价的提升是10倍级别的,还随着 新能源车 数量、渗透率的提升,就形成了妥妥的量价提升。这个过程中不仅细分功能需求端受益,基础端也将受益,比如 沪光股份 ,未来需要更多的线束。这将会有一个很大的需求升级带来的产业升级。而在这个高端、电动、智能、功能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几十亿到几百亿的,功能可能会带来完全的增量,比如某个功能加在 汽车 上了,销量很好。比如电吸门、自动清洗系统等等。这个就类似于手机加了指纹解锁等带来的完全增量。类似的会有很多很多。 3、总结: 开始是总量总体, 三花智控 、 拓普集团 ,是基础的, 汽车 多了,总量大了,细分就会有大的体量,可以支持出现很多细分龙头。量变到一个程度就会引起完全的改变。往更大的方向来说,不仅是这次的汽配,所有的行业都一样。当 社会 上某个基础配套已经逐步完善更新换代了,但市面上的企业还没把此相关业务纳入到自己的商业模式中来的时候就是创业的红利期。配套就是新能源车的体量起来了,红利就是细分汽配,很明确,汽配的红利期刚到。 所以断定未来高端、电动、智能的细分汽配龙头将迎来从无到有或从单价极低到极高的巨大增量,超级大牛股将频出。

未来先是硬件上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再是软件上的智能化,软件上的体量和空间应该更大,当然实现的也会更晚。

就类似手机我们从电阻式按压屏到电容式触摸屏、解锁增加指纹解锁、面部解锁,这些是手机硬件上的智能化升级,各种的软件就是手机软件的智能化。

汽车 也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明白了接下来的发展路径,也就可以布局投资路径了。

中国汽车配件行业在国内汽车产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汽车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供应链,随着传统燃油车市场化程度的进入蓝海,对于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所有厂商来说,重点是还是供应链的坚韧程度,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带来的缺芯因素,对于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新能源 汽车 ,面临的困境更大。

其关键是新能源 汽车 特别是新造车势力在市场占有率的数量级上,依旧没有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电子物料的供货体系。 汽车 行业其关键还是走量降本的,对于正在走向盈利述求的新造车势力来说,昂贵且不盈利的供应商,其实不是一个很乐观的状态。

随着2021年的过去,各大主机厂都在公布销售业绩,对于供应链来说,全球化竞争的程度正在加剧。数据显示,全球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100强里,日本22家,美国22家,德国18家,韩国9家,中国8家,加拿大4家,法国4家,西班牙3家,瑞士2家,英国2家,爱尔兰、巴西、墨西哥、瑞典、意大利和印度各1家。其中日本占比22%,美国占比22%,德国占比18%,韩国9%,中国8%,法国4%,加拿大4%,西班牙3%。

从排名来看,依次是1德国博世,2日本电装,3,德国埃孚,4加拿大麦格纳国际,5日本爱信精机,6德国大陆,7韩国现代摩比斯,8法国弗吉亚,9美国李尔,10法国法雷奥,11日本矢崎,12日本住友电工,13德国巴斯夫,14美国安道拓,15美国天纳克,16日本松下 汽车 系统,17中国延锋,18意大利马瑞利,19爱尔兰安波福,20日本捷太格特。

中国进入前100的供应商主要是延锋17,北京海纳川42,中信戴卡58,德昌电机74,敏实集团79,五菱工业81,安徽中鼎87,德赛西威,中国供应商的规模与中国 汽车 销售市场不成比例,缺少世界级的供应商集团和品牌,与中国自主 汽车 工业的发展现状基本吻合。

从世界范围来看,前20强的供应商基本与世界 汽车 性 汽车 集团和品牌深度绑定,其核心的技术和稳定的供货,成为 汽车 主机厂更为可靠的合作伙伴,其中以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为主的世界级厂商和品牌,围绕其发展和壮大的德国供应商和日本供应商,成为重要的产业集团。世界性的 汽车 集团和品牌,重点还是集中在德国、日本、美国、韩国、欧洲等,如大众、丰田、通用等等。

中国 汽车 市场的产销两旺,近2200万的市场规模,重要的主力还是合资和自主,其中以合资厂商为重,随着 汽车 产业政策的转变,还有合资数量限制以及股本比例的放开,中国 汽车 市场将进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其供应商的竞争也更为关键。

随着新能源 汽车 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对于优势供应商的需求也更为迫切,随着产销规模的扩大,核心技术和核心供应链的建立,也成为考验新造车势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价值需要的芯片和MCU等等,诸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中央处理器、自动驾驶芯片等等,都在成为制约发展和交付的关键所在。

鏖战2022,稳健的供应商,也是胜负手,本质上还是成本和效率的竞赛。

2021中国汽车芯片零部件的不足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伴随着我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发展壮大,从世界格局来看,我国零部件行业无论是横向规模发展还是纵向技术升级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本土零部件产业格局呈弱、小、散的状态,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是缺乏规模效应,且关键零部件领域几乎全被外资占据,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劳动力及成本。在汽车零部件全球购的背景下,具有技术和研发优势及规模优势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报告显示,中国零部件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2万亿,产业规模大,但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有2万多家,平均每家企业产值仅为0.6亿元左右,资金不足、生产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规模效应。以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龙头博世为例,2010年销售收入近500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销售收入仅为33亿美元。核心部件研发能力弱,本土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及消耗型产品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劳动力成本及成本,不掌握高端产品技术且缺乏研发能力。2009年汽车工程学会对零部件行业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跨国公司5%的平均水平。

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弱是阻碍该行业发展的软肋,目前自动变速箱、ABS、安全气囊等产品仍然是国内空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垂直化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少数高技术含量产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但是质量稳定性无法保证,仍无法进行商业应用。

剧透!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四大亮点抢先看

零件是足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伴随着国内功率器件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高端制造的崛起,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与深化,使功率半导体的“中国制造”在中高端市场及国家安全领域的拓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功率半导体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1-11月汽车产销2237.2万辆和2247万辆,同比下降3%和2.9%。2019年汽车产销分别为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同比下降7.5%和8.2%,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136万辆和2,144.4万辆,同比下降9.2%和9.6%。但中国汽车产销量仍居于全球第一,截至2019年度,中国汽车产销已连续十一年蝉联全球第一,自2010年至2019年,中国汽车产量复合增长率为3.88%。汽车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汽车芯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定于10月15日-16日在重庆举办。随着开幕时间的临近,关于本次盛会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亮点频出,看点十足。

本届供应链大会将围绕主题“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设置“1场大会论坛、7场主题论坛、3场重磅发布、1场成果展示、1场参观考察”等多场论坛会议和同期活动,既保留了往届大会的优势内容,又创新了往届大会没有的首发内容,真正做到了传统与创新的高度融合。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日程安排

那么,本届供应链大会都有哪些亮点和看点呢?话不多说,小编,上干货!

亮点一:首次发布“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

今年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与往届不同的是,将首次发布“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据大会组委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申报的创新成果项目达数十个,而且均来自业内主流企业,经业内专家严格评审,最后入选的将只占其中一部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将为“整零”合作落地创造新机会。

据了解,截至9月中旬,已有华为、地平线、均胜电子、蜂巢能源、小马智行、德赛西威、特来电等45家企业通过海选,入围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推介初选名单,而最终结果将于10月15日重庆大会现场公布。群雄逐鹿,谁将问鼎?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透露,为了确保推介结果的公平公正,主办方重点邀请了整车厂研发中心或研发院的院长,以及技术中心的主任等参与推选,因为他们是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选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用的,而不是由零部件企业自己说好用就好用,这个评价应该由整车企业来给出;而反过来看,主办方把一大批创新成果直接推送到了整车企业负责技术应用的主管领导那里,这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示机会。

事实上,目前主办方已经取了切实行动,正在陆续举办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交流系列活动。在刚刚过去的9月28日,交流活动第一站在广汽研究院召开,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协办,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五家研发机构和整车企业,以及1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参加了活动,并取得了积极交流成果。

在交流活动中,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明确表态,广汽集团将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既兼顾传统与新兴,又统筹软件与硬件,携手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道打造敏捷灵活、主动应变、安全稳定的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全力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广州站)

接下来,借助即将于10月份在重庆举办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主办方还将安排一场“成果展示”,组织长安汽车等重庆地区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进行创新成果交流。而排在下一站的,则是东风汽车的大本营武汉。这些交流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动创新成果的真正落地。

为推动中国汽车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主办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通过开展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推介、创新成果展示、创新成果交流、投资衔接等活动,助力供应链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亮点二:发布“2021中国汽车零部件蓝皮书”

在本届供应链大会上,主办方还将发布《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简称“零部件蓝皮书”)。该书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经过5年来的不断完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一版的零部件蓝皮书在延续之前内容的基础上将达到新的高度。

去年爆发的“”疫情对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同时全球产业链重构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融合创新成为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必不可少的路径。在此背景下,本版零部件蓝皮书以“融合、创新”为主线,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后疫情时代”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据了解,在零部件蓝皮书的编制过程中,针对总报告以及子行业篇电驱动系统、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车载核心芯片、车载信息系统等重点研究内容,来自罗兰贝格、广汽研究院、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百度、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万邦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专家展开激烈的探讨,以期对当前产业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趋势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

除此之外,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专家等都参与了本次蓝皮书的编撰。该书的发布,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关注度,构建行业新生态,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间节点,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共识。汽车零部件蓝皮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品牌产品,行业影响力日益扩大,是一本站位高、有深度、有特点的精品行业书籍,致力于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亮点三:顶级嘉宾齐聚特色主题论坛,探讨汽车材料新动态

近年来,以复合材料车身覆盖件和车身骨架为代表的汽车材料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粉末金属和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并已出现新型材料由简单零件向复杂结构件过渡,并逐步替代传统材料的趋势,使用新材料不仅有助于改善汽车上的技术性能,还使许多新设计、新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现成为可能。

基于此,本届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专门设置了“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围绕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高层一起探讨汽车材料新动态及技术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汽车材料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邀请到了多位院士,而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他们聚焦于某个研究领域,了解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再加上多个大学教授,嘉宾阵容可谓空前强大。

据悉,“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将由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余木火担任主持人,届时,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丁文江和蹇锡高两位院士,将分别围绕“汽车用轻合金”和“汽车用工程塑料”两大新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

除了上述两位院士,该主题论坛还拟邀多位院士参与圆桌对话,组成以院士、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整车及零部件的企业代表阵容,面对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中新材料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合金、高强度钢、工程塑料、电池材料、氢能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和前景,展开头脑风暴,进行思想碰撞。

传统材料的技术创新,新型材料的技术突破,都将在本次主题论坛上进行研讨。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张立群将针对“汽车用橡胶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同时担任主持人的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余木火也将针对“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而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新材料部主任熊芬将从整车企业的角度出发,对汽车新材料的应用提出新的需求和期待。

如此顶级嘉宾阵容,齐聚特色主题论坛,共同探讨汽车材料这一领域的新动态,真的是干货满满,不负众望。

亮点四:紧跟行业热点,探讨“双碳”“芯片”新进展

“双碳”、“缺芯”,已成为汽车行业近一年来的热点话题。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将继续紧跟行业热点,呼应行业企业关切,直击“卡点”、“痛点”、“热点”,探索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发展之路。

如何打造“双碳”目标下绿色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将是本届供应链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汽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提出,“双碳”目标正在成为影响汽车产业链变革重构的又一重要因素,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的脱碳至关重要。

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加快普及,汽车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来源从传统的燃油车使用阶段为主,向纯电动汽车的生产阶段为主进行过渡。对于传统的燃油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使用阶段,其中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占其生命周期的总量大约在80%左右,而纯电动汽车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阶段。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电动汽车材料生产阶段排放将占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到2040年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占比将达到85%左右。由此可见,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低碳转型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碳中和的关键,尤其是汽车的材料生产和动力电池的生产过程。只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动汽车全产业链条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降碳、脱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转型。

供应链实现碳中和是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对于企业而言,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在于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供应链中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到研究试制,从批量生产到原材料选用,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深入挖掘潜力,减少碳排放。国内企业应加快低碳化步伐,强化技术驱动,以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碳捕集前沿技术来降低碳排放,构建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另一个行业热点话题——汽车“芯荒”的话题,曾在6月份举办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进行过探讨,而本届供应链大会将带来后续,继续追踪汽车“芯片自由”新进展,并探讨解决之道,以期破解“芯”难题,弱化芯片进口高度依赖症。

的确,从去年年底开始,汽车芯片短缺似乎一天都没有停歇。根据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的最新数据,受芯片短缺影响,预计全球车企今年将减产770万辆汽车,损失达到2100亿美元(约合1.36万亿元人民币)。因为芯片短缺,Tier 1 无法生产零部件,最终导致整车无法下线。近日,理想、蔚来等头部新势力车企纷纷下调第三季度交付预期。

面对上游供应商芯片持续短缺,车企、Tier 1 一方面在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中国品牌车企也正在使用更多国产替代产品,调整电子电气架构,保证供应逐渐趋稳。从去年到今年,自主汽车芯片的使用率正不断提高。理想ONE用上了地平线征程3芯片,极狐阿尔法S即将搭载华为MDC自动驾驶平台上市,还有大量车型搭载了地平线征程2芯片实现智能座舱功能。

“芯荒”,是危机,也是机遇。从去年延续至今的芯片短缺潮,是对整个汽车供应链的巨大考验,如何化解这场危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回顾

目前,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已经进入倒计时,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大会报名通道已经全面开启,可通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org.cn)、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 chinaautoscc.cn)、“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微信公众号,以及汽车纵横(.autoreview.cn)及其公众号报名参会。

本届大会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协办单位为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另外大会还得到了合作伙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地平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