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利润跌两倍,70年来最惨!零部件企业半年报释放四大信号

2.千万亿市场规模 谁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

3.4年未能造出一辆车,万向的“造车梦”或该醒了?

4.汽车零部件的行业发展

5.中国的汽车行业售后服务前景

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毛利率_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利润率

产品品类较多。汽车零部件是构成汽车配件加工整体的各单元,以及服务于汽车配件加工的产品。汽车零部件利润低是因为车零部件业务中所含的产品品类较多,部分低毛利率产品拉低了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的整体毛利率。

平均利润跌两倍,70年来最惨!零部件企业半年报释放四大信号

疫情的爆发,给很多行业带来沉重打击,汽车行业更是难逃此劫。

疫情当前,汽车销量受到严重影响,从1月惨淡的销售数据不难看出。对此,很多车企推出了“”、直播卖车等策略来解决终端销售的问题。

但目前来看,比销售问题更加难以解决的是生产问题。

没有零部件供应,车企如何造车。

中国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国,扉旅汽车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到,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在全球占比超过50%。

从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此次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又是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聚集地。

相关数据显示,湖北省拥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2万家,注册人民币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就高达1700余家。

以十堰市为例,十堰市共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600多家,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从业人员20万人;汽车总装需要的60多种关键零部件,十堰可以制造40多种。

然而,受疫情影响,目前,大多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还处在停工状态。

扉旅汽车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部分零部件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将期停产时间延长最多10天,近36%的企业延迟复工时间长达11天到20天,其中湖北省的企业延期时间更长。

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部分企业已经复工,但复工的企业并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生产能力。

国内的疫情爆发给汽车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据外媒报道,新型冠状疫情正导致日产汽车的零部件短缺,并对整个供应链造成严重破坏。

据了解,日产汽车在湖北购了超过800种零部件,以供应全球工厂,但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停工将直接影响其汽车零部件的供应。日产正在讨论在2月最后一周将日本国内的产量削减约6800辆,而且如果零部件短缺的情况持续下去,可能还会进一步减产。

有报道称,零部件供应短缺可能导致日产在日本的部分汽车生产最早于2月23日暂停,随后不久将在马来西亚停产。进一步的推迟可能意味着美国、英国、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和西班牙也必须停止生产。

据日产汽车2019财年的前三季度财报显示,日产汽车的净收入为7.5073万亿日元,同比跌幅为12.5%;经营利润为543亿日元,同比下跌82.7%;经营利润率从上一财年同期的3.7%下降至0.7%;净收益大跌87.6%至393亿日元。

本来业绩严重下滑的日产,更是雪上加霜。

同样受到零部件短缺影响的还有韩国现代。

据媒体报道,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在内部会议中提到,韩国现代蔚山第一工厂在复工仅一天后再次面临部分停工,蔚山第二工厂也将于21日停工一天,牙山工厂也有可能面临再次停产,由于中国的零部件供应不足而导致停产或将持续。

此外,起亚汽车也决定,将位于韩国本土京畿道光明工厂及光州第三工厂的停工时间,延长至本月21日。

韩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韩系整车厂的该零部件需求量中,有87%来自中国,目前向韩系整车厂供应相关零部件的一级、二级供应商合计有40家,其中虽然38家已经复工,但复工率仍低于60%。

由此预计,若供应持续出现短缺,仅现代、起亚两家车企在本土的产能,就将面临近5万辆的供应减少,导致的销售额损失将超过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8.8亿元)。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Moody's)认为,受工人流动及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不畅影响,汽车生产短期内也会因停工以及生产水平下降而受限制,而这种影响不仅会出现在中国,也会影响到全球其他对于中国依赖度较高的汽车企业。

中国的疫情爆发,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疫情已经发生,企业们唯有积极应对攻克难关,希望这场“战役”的胜利早日到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千万亿市场规模 谁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

[汽车之家?行业]?2020年,注定是魔幻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的压力下,整个汽车行业遭受重创。

汽车之家梳理了10家主流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半年报,其营收全线下跌,平均降幅达25%以上,净利润为负的企业占9家,平均下跌超200%。

用大陆集团CEO?Elmar?Degenhart在财报发布会上的话来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汽车行业市场暴跌的情况。”

根据诸多零部件企业的预测,要恢复2019年疫情前全球8500万辆的生产水平,起码还需要3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唯有放下“过去”,押对“筹码”,方能“涅槃重生”。零部件企业也在财报中释放了各自的“救市”。

■放下“过去”:削弱传统内燃机业务

业绩暴跌下,“裁员”、“降薪”,甚至“转岗”自然是今年上半年听到的高频词汇。在现金流捉襟见肘的当下,百年零部件企业终究也逃不过这一劫,急需削减成本来“回血”。

埃孚从2019年年中以来,全球员工已减少5300人,其中包括自2020年年初以来减少的3800人。此外,在收购威伯科后,埃孚也面临着高额的债务,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0人,其中一半在德国。

大陆集团在疫情前就已进行“2019-2029年转型结构”,节省12亿美元(约合85.6亿元人民币)的成本。在未来十年内,大陆集团在全球预计将有多达2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其中在2023年底前约有1.5万个工作岗位被优化。

面临生存压力,零部件企业学会了放下“过去”。

近期,埃孚宣布未来将不再投资专门为内燃机车设计的变速器;大陆集团则在2019年就宣布全球4个生产基地的传统燃油业务相继停产或关闭工厂,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裁减。

据一份调研报告所示,车企在严苛的环保政策及消费需求的变化下,对于传统业务逐渐‘失去兴趣’,并认为零部件企业所面临的裁员潮“远未结束”。

然而,这些举措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血问题,在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下一步如何进行业务转型是每家零部件企业都要深思的问题。

■加大“筹码”:豪赌电气化的未来

今年上半年,全球车市虽遭遇冰点,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依旧火热。在特斯拉的带动刺激下,全球车企正加速布局电动汽车市场。

柏林独立汽车分析师Matthias?Schmidt日前公布了一份调查数据,2020年1-7月欧洲累计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已达到50万辆(纯电动汽车注册量26.9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注册量23.1万辆),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2020年全年欧洲电动车销量将超过100万辆。

从主流零部件企业的财报动态中,可获悉电气化领域的订单已逐渐成为企业营收的增长点。

比如,舍弗勒的E-Mobility业务部在上半年赢得了两份向全球高端制造商供应电驱动系统的合同,总金额达11亿欧元(约合91亿元人民币);

博格华纳近期已为福特领界EV、爱驰U5和理想ONE三款车型提供高性能eDM电驱模块产品,其另一款“三合一”电驱动系统iDM,预计将于2021年底实现批量投放市场。博格华纳预计,至2023年,公司36%的收入将来自电动、混动产品。

埃孚更是宣布将开发重点放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灵活平台技术上。实际上,早在疫情未爆发之前,埃孚已开始调整组织架构和产能,其中包括将现有的乘用车传动技术和电驱动两个事业部组合而成新事业部(预计2021年1月1日成立),主要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电驱动解决方案。

在未来电气化赛道,佛吉亚甚至押宝燃料电池汽车,2020年下半年的目标是一如既往地在燃料电池系统及高压储氢罐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尽管疫情为汽车行业带来挫折,但长期趋势使得继续投资电动化技术成为必要。可以看到,国际零部件企业在电动化领域的筹码不减反增,汽车行业也正加速摆脱一个多世纪来对销售汽油动力汽车的依赖。

■收紧“筹码”:自动驾驶聚焦ADAS

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过最初的盲目与疯狂之后,如今正逐步回归理性。从国际主流零部件厂商的表态中,可发现他们将2020年下半年重心转向L2级驾驶系统(ADAS)市场,并且放缓或延迟L3的商业化时间点。佛吉亚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在新的后疫情环境下,减少自动化驾驶的相关投入是下半年趋势之一,企业将更聚焦在L2及L2+水平。”

“自动驾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研发费用高昂,对硬软件的要求也较高,特别是受限于当前还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未来5-10年内,行业内更多的还是推动ADAS的普及。”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安全事业群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霍斌曾对汽车之家做如上表述。

眼下,零部件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L3更像是一个中期的战略制高点,即便现在可以量产,短期需求量也极其有限。而ADAS市场正处于爆发增长周期,能否靠ADAS来赚钱并支撑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持续高昂研发投入,才是企业厚积而薄发的关键所在。

从上半年订单看,埃孚已在先进驾驶系统、相关的先进传感器和智能执行器领域都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订单。投资方面,随着ADAS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汽车雷达的数量将不断增长,对应雷达罩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近期,海拉与中国敏实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主要生产雷达罩及发光标识,于2020年秋季开始运营。

大多数跨国零部件企业在研发投入上都有收紧,但也有“逆行者”。

法雷奥独树一帜,在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暴跌850%的同时却加大研发投入,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8.2%。据悉,截至目前,法雷奥已有超过60%的订单来自驾驶、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创新产品。可见,转型虽然带来阵痛,但法雷奥已初见成效。

■年终目标:无法评估,但在华投资不变

对于未来市场走向,不少零部件企业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佛吉亚预测,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近6400万辆,同比下滑25%,有望在2022-2024年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8500万辆的生产水平。接下来的第三季度,大陆集团预测全球汽车产量将同比大幅下降10%至20%。

在2020年上半年财报中,大陆集团、安波福等企业皆无法给出2020财年目标预期。他们认为,由于疫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给经济环境带来了变数,目前仍难以评估疫情对生产、供应链和需求可能造成的进一步负面影响。

同时,埃孚首席执行官施艾德表示:“尽管欧洲目前正显示出复苏的迹象,但由于汽车出口量下降和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欧洲很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最艰难的市场区域。”

埃孚定,如果疫情在接下来几个月不再大规模爆发,预计2020年年末公司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将为正值,但净利润仍是负值。预计未来三年内,市场无法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中国和亚洲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市场,该地区的业务正在强劲复苏。”施艾德表示。二季度,诸多零部件企业在全球市场营收普遍下跌的情况下,在中国市场实现逆势增长。如安波福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增长了14%,法雷奥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在第二季度实现了5%增长。

大陆、佛吉亚等零部件企业CEO在媒体访时承诺,中国投资不变。2020年5月,佛吉亚宣布建立佛吉亚歌乐汽车电子重庆研发总部,总投资达4.5亿元;6月,大陆集团电子空气悬架系统新工厂在常熟开工建设,预计在2021年第二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由此可见,主流国际零部件企业仍将中国汽车市场看作是关键的战略型市场。

■写在最后:

如果将汽车行业比喻成海水,企业是鱼,鱼要生存就要感知水的变化。后疫情时代,海水澎湃汹涌,快鱼吃慢鱼正成为新的竞争法则,其中,特斯拉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面对危机,百年零部件企业更要始终充满敬畏,保持着饥渴和敏锐,业务该砍的得砍掉,不要让过去束缚自己,但勒紧裤腰带都得研发的绝不掉队,这样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大浪拍死在沙滩上。(文/汽车之家?彭斐)

4年未能造出一辆车,万向的“造车梦”或该醒了?

2月18日,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发改委目前正在对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零部件再制造区别于“翻新”和“附厂件”。据相关专家介绍,与原厂新品相比,再制造零部件在成本、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性能一致。有资料显示,再制造零部件可节约成本5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尚不成熟,再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加紧研究建立再制造管理规范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此次发改委公开表示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就是国家对零部件再制造业务的一次顶层设计。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究竟有什么优势?为什么国家在此时期重提零部件再制造?零部件再制造拥有多大的市场规模?谁又应当是这次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汽车预言家第一时间连线业内人士,梳理零部件再制造背后的商机。

1

10年推广原地踏步的零部件再制

汽车预言家经过梳理发现,我国有关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资料显示,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再制造产业化”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之一。

尽管十年前就提出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伴随中国新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这一节能、环保、甚至具备光环的市场,始终没有形成预期的规模体系。

根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

在技术方面,零部件再制造商必须用先进技术恢复原机的性能,并兼有对原机的技术升级改造,再制造后的产品性能要达到或超过新品。此外,再制造企业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

特别注意,再制造不是“翻新”和“维修”,而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方式。

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但是对于汽车再制造业而言,市场不成熟、准入制度不严格、监管不到位,考量再制造对象的条件不统一、尤其缺乏明确的再制造企业管理和规范标准,造成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停滞不前。“尽管一直在提倡,但产业规模十分有限。”

该分析人士的认识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有专家举例表示,比较灰色幽默的是,提倡了十年,直到去年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才不算“违法”。

据资料,2001年,针对违法生产、销售拼装车牟利,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交通部联合多部委联合下发《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在这份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拆解的“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这实际上造成了可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十分有限,五大总成基本上只有废旧金属一项回收形式。

关于“五大总成”只能够作为废金属回炉的规定是零部件再制造发展的法律障碍。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是再制造企业获得稳定旧件来源的主要渠道,这个旧件渠道从法律上没有打通,再制造难以发展起来,分析人士表示。

这一法理缺位直到2019年才得到根本解决。2019年新修订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对此前规定中的五大总成不得回收进行了修订,明确经过溯源登记,五大总成可以交由资质企业进行零部件再制造。

在分析人士眼中,确立了政策合法性后,发改委再提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体现了一个很明确的政策引导方向。

除了法理性的矛盾外,有观察人士还指出了我国目前零部件再制造面临的几大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产业公信较低;二是零部件再制造流通市场渠道不健全;三是政策法规对再制造行业发展的支撑仍不足,零部件再制造缺乏统一标准;四是公众意识跟不上。

有来自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人士表示,相比政策、商业模式上的困境,公众认知度不足是摆在再制造产业面前的最大障碍。零部件再制造对消费者而言十分陌生,再制造产品更被普遍认为是二手翻新货;另外,我国汽配和维修市场还有大量的副厂件,给用户消费造成较大困扰,导致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不高。

多位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消费者态度转变需要长期过程。但首先要让再制造零部件有渠道进入汽车后市场,才能逐渐实现认知扭转。但现在的情况是,零部件再制造仅仅停留在少数圈层消费,远没有大众化的渠道铺设。

有相关报告表示,自2011年开始,我国的报废汽车数量递增式增长,预计2020年将逼近1850万辆。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即将到来的报废汽车数量急剧攀升的挑战,废弃的绿色回收利用必然要尽快上升至实际可操作层面,尤其是零部件的再制造市场的培育。”

2

零部件再制造或将创造超千万亿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欧洲的平均车龄是9年,美国市场为10-12年。欧美两大汽车市场的零部件再制造占到汽车后市场50%的份额;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平均车龄仅为4.5年,再制造份额只占2%-3%,仅为欧美汽车市场的十分之一。

无论是消费者车龄的提升还是在后市场规模的提升,都会产生巨大的零部件再制造市场。在诸多学者看来,废旧零部件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拥有完善的发展体系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实践, 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相比之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起步较晚。从欧美成熟经验来看,零部件再制造在促进汽车产业链发展和节约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

据此前美国零部件再制造协会报告:“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约70%材料,节约成本达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有专家举例表示:以一台平均5公斤的电机再制造与制造一台全新的电机相比,可以减少9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节约12%的铜,节约18%的铝。按照1年50万台再制造电机核算,可减少4500吨二氧化碳排放,其生态效果相当于种植360公顷成熟森林,节约消耗铜300吨,节约消耗铝450吨。

相关分析专家表示,零部件再制造从工艺和技术上有着先天的节约优势。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大,后市场需求旺盛,应该大力发挥再制造零部件的优势,实现汽车后市场的能效节约。

相关报告预测,2035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95亿辆的峰值;2019-2035年,我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在10%-15%的增速,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4万亿元左右。

实际上,世界上的汽车大国都很重视零部件再制造,并且已经形成成熟产业链,市场规模庞大。在美国,专业再制造公司年销售额达730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是占比最高的产业,年销售总额高达565亿美元。在德国,至少90%的汽车废旧零部件可以得到再利用。宝马集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回收品经营连锁店的全国性网络;奔驰的再制造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00年前。

中国汽车产业单从产值上来说,由制造业向后市场和服务业转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行业专家认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也必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后市场。其中,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规模将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但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是生产制造业必然的发展趋势。零部件再制造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交叉点,有助于推动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可以花更少的钱,利用更为廉价的再制造零部件对车辆进行保养维修,配合了国家绿色发展、节约的环保理念。”

3

主机厂应该是零部件再制造的“执牛耳者”

实际上,现阶段从产业政策层面,已经为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铺平了道路,但另外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接踵而来: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到底是谁来制定?

分析人士指出,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实际上没有自我制定在生产零部件标准的能力,多数的标准依然来源于主机厂。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主机厂作为整车生产平台,拥有最严苛的零部件制造和检测标准,并且这一系列的标准和整车安全相匹配。观察人士表示,标准壁垒客观存在,通俗的解释如果主机厂不打破零部件标准壁垒,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很难实现和原厂相同标准的零部件再生产。

“在中国现在的汽车生态模式下,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应该由主机厂牵头,”不少人士认为主机厂零部件再制造业务至少有两大优势:1.主机厂具有标准优势,可以最高质量实现再制造,满足消费者需求;2.主机厂有渠道优势,既可以实现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也可以实现再制造零件的市场推广。

诸多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汽车后市场中,主机厂实际上介入的并不深刻。消费者往往在一二次厂商保养后,就开始选择了第三方保养。厂商昂贵的配件是限制消费者在4S店售后保养的原因,零部件的再制造有助于降低零部件的保养维修成本。

据中汽协相关数据,2018年以来新车销售呈现下滑趋势,新车销售利润萎缩趋势明显。如果主机厂在零部件再制造方面发力,将会以成本优势吸引消费者售后到店保养,实现售后服务的再度突破。

行业人士表示:“无论是主机厂自己的零部件再制造或者是委托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如果可以获得主机厂的支持,那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就会与同质配件一样在后市场获得公平的机遇,但是否能打开销路还是要看消费者的选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零部件的行业发展

正式踏入车市下半场的本周,一大批造车新势力似乎齐齐遭遇“水逆”。

先不说国内的赛麟、博郡的造车“闹剧”愈演愈恶劣,远在大洋彼岸的Karma,本周也被媒体“大揭老底”。

美国一个名为Jalonik的汽车博客网站,最近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根据作者掌握的内部资料,Karma正在低调裁撤大量员工,而其现有的原型车多为骗人骗投资的项目。

成立于2007年的Karma?Automotive,前身是菲斯克汽车(Fisker?Automotive),其最著名的车型是曾叫板特斯拉Model?S的Fisker?Karma。2014年,公司破产后被中国万向集团收购。

根据该篇报道指出,万向去年已将4亿美金的投资缩减为1亿,并希望彻底撤资;加上今年年初疫情的冲击,Karma的高层已经在准备破产保护。

不过,根据Jalonik在6月28日对此文的更新中表示,有信源告诉作者,万向似乎已经被说服了将继续投资Karma,以避免其考虑申请破产保护。

事实上,作为国内第六家拿到“双资质”的新造车企业,万向集团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本应有着很高的起跑点。

然而,距离2016年底“万向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之后,万向的新能源汽车一直处于难产之中。

2018年11月,因为始终没有一款电动车产品推出市场的万向集团,其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被暂停。

而根据经济观察网早前报道,涉及万向新能源乘用车工厂的万向创新聚能城进度也非常缓慢。而且有关电池项目投产以及整车项目何时开工的具体节点,万向集团方面仍未有一个具体回复。

同时,在万向集团仍面临盈利困难的今天,亟需持续大投入的造车事业能否继续坚持,前景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1、Karma究竟活得咋样?

根据Jalonik的爆料,Karma公司不仅在5月裁掉了全部200名员工的一半,而且其最近大肆宣传的E-Flex?platform可调节底盘,只是一个“**道具”,Karma拿来展示的的底盘其实就是量产版Revero?GT车型的底盘,而且焊接工艺劣质。

该篇文章还指出,尽管Karma于早前发布的纯电动Revero?GTE原型车确实存在,但据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分发给媒体的有关规格都是捏造的,没有经过任何测试。

文章列出一连串“事实”的背后,无疑就是在指责Karma在骗取中国投资者的钱,而且其背后万向集团,早前也希望能够全面撤资。

功夫汽车在Karma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个其引以为傲的E-Flex平台,在宣传上就足够“引人入胜”。而Revero?GTE也与明年秋季同步在中国和欧洲市场上市销售。

Karma看见此消息后自然坐不住,但其CEO周亮并没有选择“正面杠”,而是了一份内部邮件(随后被员工爆出)。周亮在信中甚至向Jalonik发出了前来参观工厂邀请,以证其“清白”。

Jalonik当然欣然接受,但鉴于目前美国加州的疫情,这个“瓜”似乎还能吃一段时间。

不过,Karma作为一家2017年才开始上市销售的豪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其首款车型Revero的市场表现则让人不敢恭维。

公开资料显示,据早前EPA(美国环境保护署)对Revero作出的一份评测显示,作为一辆插电式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Revero在续航里程以及燃油经济性上皆不尽如人意。

EPA测算,Revero的实际续航里程仅有240英里(约482公里),与其声称的300英里相距甚远,而且由于Revero使用的是相对于昂贵的汽油,加上其油箱容积仅有10加仑(约45L),所以Revero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并不会为消费者带来燃油费上的节省,相反在5年的使用期内会给他们带来额外500美元的燃油花费。

有关Karma的销量数据,官方似乎从未对外进行过披露。不过功夫汽车在外媒的报道中看到,根据联邦的数据,在2018年Karma仅售出231辆汽车。

同时,据Karma方面介绍,其位于美国加州的工厂虽然年产能仅为1000辆,但就目前车型的市场需求来看,Karma仍希望通过一项名为“4+1”的商业,将过剩的产能、产品开发以及车辆集成专业知识出售给其他汽车制造商。

换言之,Karma目前的运营情况仍比较困难,能否得到万向的继续支持,无疑是其未来存活的关键。

2、万向也自身难保

相信国内近期接连倒下的几家造车新势力已不断对万向发出了警示,但在资金方面,万向的情况似乎依然捉襟见肘。

2019年,万向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万向钱潮发布的年报显示,其营收不仅出现了近20年来的首次下滑,其归股净利润也同比下滑了25.82%,为5.36亿元。

今年一季度,在疫情的冲击下,万向钱潮的净利润下跌幅度进一步拉大至58.59%。作为对比,同期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3.91%。

为此,后续能否有充足的资金“支援”Karma,我们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同时,根据Karma?CEO周亮早前接受新浪科技访时表示,虽然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万向,但其取的这种开放战略,到了样车阶段就可以寻找合作伙伴一起,资金需求会比特斯拉小得多。

在去年广州车展中,KARMA?REVERO?GT/GTS正式公布预售价,预售价区间为178万元-218万元。根据周亮的,2021年公司将会通过全球组装的方式,使全球销量达到3000台。

然而,这一说法显然与万向早前的表述有所“出入”。因为万向在其倾力打造的“万向创新聚能城”中,其投资27.45亿元的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本应是留给增程版的Karma?Revero和Atlantic的。

如此看来,Karma的体量根本无法支撑起万向原来规划的产能。这样一来,会否迫使万向再打造另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不过这一可能性在如今的市场环境看来,成功施行的几率已非常低。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Karma在华的全资公司——凯莱(中国)洁能智动车有限公司更换了法人。鲁冠球之子鲁伟鼎退出,由徐安良接替。

资料显示,徐安良曾任深圳市发改委主任、市秘书长、市等职。去年6月,徐安良被聘任为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

这是否意味着万向造车方向的变化?目前只能留待时间给予我们答案了。

3、功夫拍案

目前看来,万向这个“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的造车进度仍然是一个谜。尤其在其创始人鲁冠球逝世之后,加上市场环境突变,万向造车所面临到的困难似乎加剧了许多。

与此同时,拿Karma这样一个小众品牌前来国产,其市场前景似乎也比较黯淡。或许,万向此时正在试图调整造车的方向,但已错失了先机之后,市场和消费者留给万向的时间,已然不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的汽车行业售后服务前景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开展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支撑。整车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又对整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没有整车的自主品牌,强大零部件体系的研发创新能力难以迸发,没有强大零部件体系的支撑,自主品牌的做大作强将难以为继。

2005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83,800,9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75,265,8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21,462,002千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09%。

2006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39,704,99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527,234,9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32,605,6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79%;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142家。

2007年1-11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83,525,50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3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63,529,26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4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48,487,36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8.61%;截至2007年11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7,171家。

从2010年1-10月份的行业运行情况看,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总额仍在增长,但增速放缓;进出口额也双双增长,但进口产品以变速箱及发动机零件等高利润、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为主,出口产品以轮胎、电子仪器仪表等进入壁垒低、利润薄的劳动密集型和消耗型为主。下游整车行业在一定时期产能过剩,虽然2010年在国家的各项刺激政策下出现了非常规的高速增长,但2011年产销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受其影响,零部件行业下半年可能会承受较大利润的压力。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上下游两头受挤,行业面临双重压力零部件行业是两头受挤的行业,对上下游缺乏议价能力。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钢材、橡胶、塑料、织物等,其价格最终由钢铁、石油、天然橡胶等大宗商品价格决定,汽车零部件企业只能通过对上游商品价格走势的判断规避风险。同时,下游整车制造商多为大企业大集团,在与零部件厂商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谈判能力强,能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汽车零部件行业,因此,零部件实际上处于两头受挤的“三明治”夹心地位。

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未来几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幅。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配行业规模产值可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2002年以来,中国汽车产销量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300万辆,跃居全球第一,到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900万辆,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

随着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汽车零部件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的翘楚,详见《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国产零部件主要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其中,汽车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100%、100%和91%、69%。

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脱离整车企业并形成专业化零部件集团,正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国际著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引进技术合资企业已超过1000家。国内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起来。随着国际上汽车行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购”策略及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推行本土化策略,国内市场将出现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到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国内产值将达到7000亿元左右。

在一定时期,虽然全球经济整体下滑,但根据近四到五年的实际购实践,中国购的成果并不像大量公司预测的那样乐观,几乎80%以上的公司没有达到他们购量和购降成本的目标。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的下降,中国购面临的压力更大,国际购商已经将目光同时转移到越南、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其它国家与地区。从以上看来,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仍将加速增长。

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提供的产品的不可储存性。汽车服务业则是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支持性的、基础性的业务及这些业务的延伸业务。在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中,除掉汽车整车利润后,汽车的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而50-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汽车服务业已成为国外汽车制造商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构成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自2000年以来,中国汽车业发展被业界称为“井喷”,年增长率达到30%。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分别达到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达到了历史新高并蝉联全球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汽车服务业每年正以40%的速度递增。2008年以来,我国进入汽车服务市场一个快速增长期,汽车服务产业已经进入中国国民经济主流,成为一个战略性支柱行业。目前,相对于整车销售的利润缩水,中国的汽车服务市场利润率高达40%。

近年,中国汽修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汽车维修业和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在市场的洗礼中形成了利润丰厚的汽车后市场,仅汽车保修设备行业目前的年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60亿元人民币。汽车维修业在维修观念、维修制度、维修力量、作业方式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60%以上的私人高档汽车车主有给汽车做外部美容养护的习惯;30%以上的私人低档车车主也开始形成了给汽车做美容养护的观念;30%以上的公用高档汽车也定时进行外部美容养护,汽车美容业在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2007年以来,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经历了一场异常迅速的发展,各地的汽车租赁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截止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汽车租赁车辆近20万辆、产值180多亿元,汽车租赁业呈现由中东部向西部地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的趋势。2011年4月2日,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今后五至十年,我国将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经营主体多元、网络覆盖全国、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良好、服务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汽车租赁服务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汽车租赁业的需求。

我国汽车保险业已经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自2009年以来,保险公司在车险经营上,取与4S店、汽车销售商等渠道的合作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长效机制,并大力发展电销渠道。2010年,我国车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738亿元,占财险保费收入的70.3%。

中国汽车业的红火令世界瞩目。随着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汽车服务市场的发展空间将日益扩大。目前中国市场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城市有车族群对汽车服务的需求将持续旺盛。消费追求与市场供应间仍存在巨大的运作空间。未来几年,还将是中国汽车服务业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