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立股份是国企吗

2.华为“上车”记:车企缘何追捧?

3.汽车零部件算撒行业啊

4.汽车零部件行业一年工作经验的我,现在很迷茫了

2021汽车零部件_2013年汽车零部件行业

“评价中国汽车工业的成绩,行业主要关注汽车产销规模和中国品牌发展,忽视了汽车工业的基础——零部件发展。没有本土零部件,就没有中国品牌汽车!”

在刚刚结束的“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大声呼吁。

中国零部件积弱久已,纵使汽车产销已经达到数千万的量级,位居全球第一,但在回溯汽车产业上游,依旧难见中国企业站上舞台C位。

时代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在这潮起潮落间谈理想、谈情怀,聊机遇、聊挑战,世贸、全球化、电动化、智能化……一个个伴随着变革的名词滚滚而来走在聚光灯下,又凛凛而去成为或即将成为过去,在这些名词的背后,谁改变了命运?又有谁化作历史的尘埃?

“没有本土零部件,就没有中国汽车”

如果没有这样具体的数据,很少有人相信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规模已经大到超乎想象。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超过10万家企业从事汽车零部件相关生产制造,其中有统计数据的有5.5万家,而年销售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的更是有1.3万家。

从数据上看,中国零部件产业已然是庞然巨兽,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中国零部件积弱的观点?

需要强调的是,就在这巨量规模下,我国依然有70%左右的汽车整车生产装备(包括生产线、关键磨具等)依赖进口,发动机、变速箱生产装备80%左右依赖进口,汽车研发、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90%左右依赖进口,特种功能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008年11月25日,博格华纳在京与由12家中国顶尖自主品牌联合成立的中发联投资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博格华纳双离合器(DCT)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生产和开发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中的核心产品。博格华纳预计,未来10年,博格华纳在全球的DCT模块的年生产规模将达到350万套,中国市场规模为150万套。

毋庸置疑,中国的市场规模令世界瞩目,当年的畅想也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博格华纳合资的12家中国汽车制造商构成中,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吉利、奇瑞等等,可以说国内主流汽车生产商悉数到齐,而他们所持股份之和也只有区区34%。

没有核心技术,让博格华纳独占鳌头,可以说,这是国内零部件产业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目前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到了整个行业的75%以上,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已经被外资所垄断。

与汽车整车市场的政策不同,我国在零部件方面并没有限制合资企业的股比。外资零部件企业得以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中国本土基础薄弱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本就不可能与这些外资巨头竞争,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自家门口瓜分市场蛋糕。

如今,汽车产业链安全问题正严重制约本土汽车发展。

2017年5月31日,广汽传祺发布公告称,由于相应的变速箱供应能力不足,?传祺GS8将在5-9月减产,下调至7,000辆/月;此外,由此部分消费者订单可能出现交付周期延迟的情况。

彼时,传祺GS8作为一款自主品牌中大型SUV表现堪称惊艳。从上市之初,销量一路攀升,连续突破万辆大关,力压丰田汉兰达和福特锐界创造了自主品牌中大型SUV的新纪录。

因为供应商的关系,GS8错失了最好的半年时间,而这款车型的6AT自动变速箱来自于日本爱信精机。

“没有本土零部件,就没有中国汽车”,这句话放在这里或许更加振聋发聩。

细数全球知名汽车企业,其零部件配套体系同样享誉世界。在德国,无论是BBA还是大众,背靠的博世、大陆、埃孚无一不是自主品牌的宣传卖点;全球汽车老大丰田更是直接持股两大零配件供应商电装和爱信。一直被国内消费者看不起的韩系车,背后也有全球排名前1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摩比斯为后盾。

中国汽车产业想要又大又强,上游零部件必须迎难而上。

新四化会成那股春风吗?

如同整车一样,零部件早期的路径同样是市场换销量,没有从0到1的突破,永远扮演着跟随者和追赶者的角色。

或许这样的历史到了被改写的时刻。

2014年,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元年。但时任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对此并不开心。“2014年卖了一万多辆,今年要做到两万辆。销量涨得不算太猛,因为电池供应完全跟不上,这是以前没想到的。”

在新能源刚刚成为风口的年月里,包括电池在内的关键零部件出现大量供应缺口。这是零部件在新能源产业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企业真正的找到了方向。

从2005年开始,《美国汽车新闻》和普华永道每年评选一次全球配套供应商百强榜,而这一权威榜单很长时间里都与中国供应商无缘。再后来,潍柴集团、华域汽车、海纳川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市场支持力伴随着中国汽车销量爆发式的增长走向世界百强行列,成为常态。

2018年,一个身影惊奇地出现在了这个榜单之中,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也正是在这一年,行业外鲜有人知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供应商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大家都这样形容它:估值超2000亿、上市首日大涨44%、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

宁德时代——新能源领域大变革背景下诞生的一只独角兽。回看宁德时代的过去,不得不说,传统汽车零部件的惨痛历史成为了这家企业成长最好的老师。

事实上宁德时代的前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早在05年就被日本TDK集团买下了100%的股权,按照政策规定,全外资公司不能生产动力电池,所以在2011年底,董事长曾毓群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剥离出来,在宁德成立纯中资公司CATL。

2016年,设立电池企业准入目录,目录外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无法获得补贴,外资电池企业被排除在外,宁德时代坐享其成。正是这一系列的保护性政策,反而造就了宁德时代等国内优势电池企业的成功。

宁德时代与捷豹路虎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

尽管政策不可能一直保护下去,但宁德时代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商中的佼佼者,放之全球舞台上依旧耀眼夺目。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量竟然超过了特斯拉电池供应商松下电气,销量排名全球第一。数据方面,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17%,在中国市场达到了27%的市场份额。

“‘新四化’的叠加交汇和相互赋能,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能源动力、生产运行、消费趋向等变革,这也是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的重大机遇。”未来3-5年是汽车产业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零部件企业能否把握住机会,适应汽车产业调整的需要,找准定位、确立发展战略,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共同课题。

伴随着新能源时代的持续深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一系列零部件企业让中国汽车开始有了立足之地。

决胜未来

从本质上来看,宁德时代仅仅是一个电池供应商,就是这样一个电池供应商目前市值已然超过6000亿,是国内汽车上市公司市值的两倍。

而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C端消费占比还未超过总量的10%,无疑“新四化”给了宁德时代更多的可能,也让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未来充满想象,与整个产业链相比,电池只是其中一部分。

全新的无人驾驶车用短距离雷达、电动一体化底盘、紧凑型电池组……越来越多更精致、更先进、更强悍的汽车零部件,开始成为未来角力的主战场。

好风凭借力,中国企业步上青云,正式打破从“0”到“1”的桎梏,他们要的更多,从“0”要到“100”。

自从2013年华为车联网业务部成立,关于华为要造车的传闻与猜测从未停止。在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接受媒体访时明确表示,“华为不造车,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

2020年5月9日华为通过其官方网站宣布,将携手首批18家车企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将利用其在5G技术领域的压倒性优势,增强其对于汽车行业的参与度。

“5G”成为华为的第一个切入口,而接下来的举动,不得不说让外界大吃一惊。在几个月前的北京国际车展上,HUAWEI将自家汽车业务全盘拖出——从自动驾驶方案到激光雷达、从座舱SoC到鸿蒙车载系统、再到七合一电驱系统,甚至是充电模组都有进行了展示。

他们有一个低调又充满力量的口号——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从现有披露的华为已经把智能电动汽车的所有核心零部件和子系统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这种做法与燃油车零部件王者博世如出一辙——掌控发动机变速箱的控制器、掌握ESP、iBooster等底盘控制部件等核心部件。

华为的野心有目共睹,在北京车展后,知名研究机构佐思汽研选择了41项新四化指标进行了对比,评估博世、华为、百度、WAYMO作为新四化供应商的能力。

从最终得分可以看出,博世遥遥领先于其他几家,并且预测博世的新四化供应商领头羊地位,在五年之内都难以撼动。

但在市场表现上,如同博世一样,华为的周围已经簇拥着一大批的汽车制造商,这中间除了本土企业外,也不乏国外品牌的身影。

2017年年底,华为宣布与PSA在车联网领域开展长期合作,基于华为OceanConnect物联网平台来构建CVMP平台,面向消费者提供新型移动出行服务解决方案;2018年6月,华为与奥迪达成合作,开发5G联网汽车,提供在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之前的驾驶系统。

在即将到来的广州车展上,首款搭载华为HMS?for?Car智能车载云服务的量产车型沃尔沃XC40纯电版也将如期上市。

在华为的规划中,他们需要率先在商用车和专用车领域获得成功,再全力扶持2-3家本土乘用车OEM。获得多家主流乘用车OEM的认可后,华为MDC才能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智能汽车计算平台之一。

而这个过程预计需要5-8年,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积弱相比,等上十年又如何?

《三体》这部科幻中有一个经典桥段,面对几百年后就要到来的外星舰队,人们用“冬眠”的方式,让一批有着坚定制胜信念的军官增援未来。

宁德时代原本是一家与苹果合作的电池供应商,华为也仅在通信行业大放异彩。如今,在不可阻挡的趋势下,在中国这个庞大到自成体系的市场里,新的玩家“换道超车”成为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柱。

他们面向未来,布局未来,也必将决胜未来。

文/黄云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海立股份是国企吗

芯片设计更好。

1、汽车零部件行业我过并无太大优势,很多零部件设计其实就是抄欧美设计的。芯片设计相对来说比较新兴的而且用途广泛,加上电力汽车的发展人才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

2、前景上芯片设计更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做出成绩很难。而芯片设计方面相对比较容易,而且目前多元化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各个公司都在创新。

3、芯片设计是国家扶持的项目就业机会更多。人才缺口达到32万左右,年均人才需求数10万人,至少还有10年的发展期。

华为“上车”记:车企缘何追捧?

海立股份是国企。

海立股份全称是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间是1993年,地址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桥路888号,主要经营范围涉及到:研发、生产制冷设备和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及相关材料、机械、电子产品,集团内关联企业产品批发及进出口业务,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拥有“冷暖关联解决方案及核心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板块,已经在上海证券上市,股票简称海立股份,是国内领先的白色家电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及冷暖关联产品的研发制造商。

海立股份发展历程

一、起步制冷

海立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的木箱厂,几经事业领域转变,然后进入制冷行业,并且成功上市。

1、1954年,上海木箱厂成立。

2、1985年,正式宣布进入制冷行业。

3、1992年,在上海证券上市

二、引领行业

海立与外方合资,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不断攀登,领跑行业。

4、1993年,合资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

5、2008年,首个异地工厂-南昌海立建成并且投产。

6、2009年,第一亿台空调压缩机诞生。

三、多元国际

开启多元化和国际化战略,营业收入再创新高。

7、2013年,印度工厂宣布建成并且投产。

8、2015年,进入机电行业。

9、2016年,成立新能源空调-电动压缩机公司。

10、2017年,销售额突破100亿。

四、转型突破

实施转型突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打造海立第二主业。

11、2019年,建成南昌海立大规格智能工厂。

12、2020年,成立安徽海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13、2021年,合资成立海立马瑞利启动全球总部。

总结

海立股份秉持着创新、奋斗、开放、共赢的价值观,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使命,一直以真心奉献作为经营理念,目前已经在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12个国家及地区拥有1.4万名员工以及超过20个研发及技术服务中心,还包括40个制造基地,总共服务于165个国家和地区的2亿个用户,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秉持着成为行业内冷暖专家的愿景,全球化布局已经比较成熟。

汽车零部件算撒行业啊

文?|?蘧毛毛

编辑?|?施智梁

2013年12月4日,华为在上海浦东四季酒店举办了华为车载模块新品ME909T发布会,邀请100余位车联网产业链企业代表、媒体到场见证。会上,华为终端有限公司MBB(移动宽带业务)产品线副总裁刘晓滨兴奋地宣布,华为要正式进军车联网了。

这是华为进军车联网领域的开端。“华为终端只会聚焦于自己擅长的车联网通信解决方案,不会越出这条边界,其他的都交给合作伙伴。”彼时,刘晓滨介绍称,华为拥有强大的全球通信技术支撑能力及全球运营商准入能力,凭借在通讯领域的优势,可以帮助客户快速的发展车联网产业链上的其他应用,降低使用无线技术的门槛。

2020年11月25日,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发布了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的华为EMT决议2020007号《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决议》中,华为重申不造车,聚焦ICT业务,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据了解,华为主要为车企提供包括3G/4G(未来5G)网络、通信模组、车联网平台、云数据中心等ICT技术。“这两年来,尽管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我们要清楚,打造ICT基础设施才是华为公司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是在艰苦时期,越不能动摇。”任正非在《决议》中写道。

一直以来,关于华为造车的声音不绝于耳,华为高层也在公开场合多次否认。仅在一个月前的10月30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智能汽车方案HI品牌的发布会现场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目标仍然是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一次,任正非的否认更加决绝:“以后谁再建言造车,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是华为进军车联网领域以来多次重申的目标边界。在这7年时间里,华为多次梳理了旗下的汽车业务,汽车业务的地位在华为内部的重要性也一再提升。面对巨大的车联网蓝海,华为不只是旁观者,而要做深度参与者。

不可更改的战略:不造车

除了最高层重申不造车,《决议》还做出了两项决定:

1、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IAS?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同时任命汪涛为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成员。

2、重组消费者BG?IRB(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将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由ICT?IRB调整到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任命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决议》强调,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和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要坚持华为不造车的战略,且无权改变此战略。

通过此次部门调整,华为的汽车业务走向了更重要的位置。在此之前,华为对旗下的汽车业务已经进行了多次梳理。

不久前的10月30日,华为在上海举行了一场颇受关注的新品发布会——旗下最强智能手机Mate40系列公布国内售价并正式上市。在发布上,王军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英文全称Huawei?Intelligent?Automotive?Solution),旨在以全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智能网联电动汽车。

据了解,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HI品牌也将提供全新的算力和操作系统,包括三大计算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和智能车控计算平台,以及三大操作系统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H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王军称在算力和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汽车就可实现软件定义,持续开发新的功能。

有观点认为,此次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意味着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从原先零散的产品走向系统化、品牌化的方案。在此之前,华为的汽车业务更加分散。随着华为智能汽车领域布局的纵深,华为内部汽车业务的整合和调整也在加快。

2014?年,华为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致力于汽车互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技术创新,延伸华为“端、管、云”的?ICT?能力,并面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应用场景储备技术。经过数年的发展,华为与东风、上汽、北汽等多家车企达成了战略合作。2018年,华为战略部门宣布车联网成为华为的战略重点。

进入2019年,华为车联网业务的发展明显加快。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并吸引原北汽集团党委常委、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加盟,由他担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BU)副总裁。同年,华为正式发布其过渡阶段解决方案HiCar系统。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由余承东亲自挂帅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后续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梳理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华为在不断明确自身汽车业务的定位和边界,汽车业务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凸显。

对此,华为轮值徐直军就曾公开表示,今年已经往华为汽车业务投入了5亿美元,并且在8年内不考虑盈利。

华为为何成为车企宣传点?

争夺智能网联汽车这块蛋糕的,不只是华为一家。华为与各家车企的合作深度也是各不相同。

长安证券将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分为三个层面:1、生态层面,嫁接华为生态的?Hicar,这个层面华为基于鸿蒙?OS?和应用框架实现手机和汽车连接,搭载与?AI?引擎结合的前装产品?HMS?for?Car,和鸿蒙?OS?2.0?系统的硬件产品车载智慧屏。2、增量部件层面,华为通过其在零部件方面的成本优势可以切入硬件方面的供应。其中,华为在5G、射频领域、电动领域等的技术积累使得其具备较强的竞争力。3、平台层面,华为提供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DC,将自己的传感器、执行器及应用算法等与合作伙伴更深融入。

目前已经形成一种现象,如果说车企的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华为,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足够成为宣传点。

举两个华为深度合作的例子:ARCFOX和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的高端品牌ARCFOX在新车打造之时,便将华为作为三大核心基因之一。ARCFOX方面认为,“软件定义汽车”,与华为的深度绑定成为ARCFOX的核心卖点以及差异化体现。

11月14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公开透露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和高科技的高端产品。长安汽车将此次三方联合创建的全新汽车品牌定位为智能汽车高端品牌,可见华为的重要性。

目前来看,华为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今年5月,华为宣布联合首批18家车企正式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共同打造消费者感知的5G汽车。

首批名单包括,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广汽新能源)、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控股、江淮汽车、宇通(客车)、赛力斯、南京依维柯、T3出行等。

此外,华为HiCar的合作车型已经达到了150余款,2021年将有超过500万台车预装华为HiCar。车企与华为合作的新车还没有上市,但已经成为车企的重点宣传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华为在5G等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深入到消费者层面;另一方面,华为开发的架构和模式正在颠覆当前高度定制化的汽车商业模式。

国金证券研究认为,华为的?CCA+VehicleStack?架构从长远的设计理念来看,目标是实现软件跨车型、跨车企的升级和复用,以及硬件的可拓展、可更换,甚至是传感器的即插即用。此外,该架构力求构建可信的安全体系,具体包含整车的数字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与隐私保护,使汽车成为持续创造价值的平台。当汽车销售给消费者后,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在汽车平台上购买更多的应用和服务,为整车厂和开发商提供持续盈利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正向的商业循环。

基于此,华为已经跻身于汽车智能解决方案的头部Tier?1以及合作车辆的核心卖点。

华为能否颠覆?

事实上,华为的汽车业务并不是独立发展,华为试图打造的是“1+8+N”的全场景体验模式。

所谓“1+8+N”的全场景体验,1是指手机,8是指车机、音箱、耳机、手表/手环、平板、大屏、PC、AR/VR,N则是泛IoT设备,丰富的产品将为华为搭建一套完善的5G服务生态体系,覆盖华为全场景生活模式。

在此前的华为组织架构中,华为内部分为三大BG和两大BU:分别是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和?Cloud&AI?BU(云业务)、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今年年初,任正非亲自签发公司文件,将Cloud&AI升至华为第四大BG,并由侯金龙担任Cloud&AI?BG总裁。在荣耀手机业务剥离之后,华为消费者BG的业务将出现空档。新的调整之后,华为的汽车业务正好填补了这个空档。

华为在手机业务的霸主地位也将为其汽车业务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在2020北京车展上,华为在智能座舱展示了鸿蒙车机OS软件平台、鸿蒙车域生态平台及座舱智能硬件三大平台,主要特性为:系统平台化、硬件模块化、接口标准化;硬件可替换、软件可升级、应用可扩展;降低车企对座舱系统的集成与开发难度等。

有观点认为,由于鸿蒙系统打通了物联网和手机操作系统,鸿蒙很大的机会也在于车联网领域,这中间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将超过5000亿美元。

事实上,在华为入局车联网的2013年,车联网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最火的关键词之一。在2013年华为的车载模块新品ME909T发布会上,来自Strategy?Analytics的全球汽车行业资深高级分析师Roger?Lanctot说:“如果新能源造就了当下的汽车产业革命,那么车联网,将掀起下一轮汽车革命。”

如今来看,由车联网掀起的汽车革命仍然方兴未艾。在2020年11月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储能单元、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跃升,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智能交通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增长潜力。”

总体来看,传统主机厂多年来面对零部件企业的强势地位与优越感已经不适用带入车联网领域,车联网领域的Tire?1地位也将进一步凸显。但是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汽车行业仍缺乏对用户有足够吸引力的车联网产品,大多数汽车用户还不能够摆脱对手机导航的依赖。

未来,华为打造的汽车全场景模式能否颠覆车联网领域,行业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零部件行业一年工作经验的我,现在很迷茫了

汽车零部件算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制造(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楼主,你好!

我看见你的帖子有几天了,一直没有想好如何回答,所以回复的晚了。

之所以我会这么说,是因为我深刻理解到你的无奈,因为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样的困惑,我也曾经有过,而且很多很多朋友现在正在困惑着。

首先,从你的自我描述中,我感觉到你应该是很努力的人。而且如果你确实把你说的那些东西都好好去接触过,那么我觉得你的硬件技能已经基本到位了,应该是可以挑战高薪的时候了。

你目前应该立刻开始找新的工作,脱离目前的环境,正如你说的,你目前的环境非常差,私企最大的弊端在你这里显露无遗。而且二次开发对于大公司来说可能还是不错的,对于小公司企图用这样的方式来避开新品研发过程中大量的初始验证工作,那是很可怕的。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产品质量低下,稳定性极差,即使不考虑成本问题,这样的公司也不会有很好的利润的。

而我真正无奈的事,是你提到的收入问题。希望你明白全中国大多数人的收入正是像你所知道的那样,中国在短时间里也不可能改变那么多工程技术人员的收入问题,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从茫茫人海里跳出来,成为少数的高薪技术人员。

对于你的硬件技能我不想多说什么,再强化下流程方面的知识,把英语捡起来,别的基本可以了。

我只想给你后面的路提一点建议,但是真的只是建议,因为做起来有风险,也不一定会成功,希望你自己好好考虑慎重:

1. 离开你现在的城市

重庆并不是什么差的城市,但是如果要说收入,那么恐怕和沿海城市依然有巨大的差异。你继续留在这里,是很难给自己找到突破口的。但是一旦出来,那就意味着你要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了。你必须要考虑清楚。

另外,建议你不一定要到上海广州深圳青岛之类的一线城市,因为这里实在是不缺人。你的专科学历,对于某些不学无术的HR来说,可能会成为一些障碍。你可以到汕头,珠海,厦门等大城市寻找些机会,当然你有自己在上海站住脚,也可以尝试一下。

2. 做好充足的准备

除了上面提到的英语和流程方面的准备,你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准备

心理准备:重庆的竞争压力和沿海城市根本无法同日而语,所以必然你会遇到巨大的阻力,你必须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给自己一条后路,不至于出现万一的时候,手足无措。

客观准备:你要给自己的面试做好功课,包括如何向对方解释你的学历不是问题,如何向对方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你的长处,如何让对方知道你可以为公司做些什么。同时你要在出来之前,就做好一个名单,排好一个顺序。从难到易,确定每一个你要去的公司,并通过网络或者其他聚到去了解一下,做好充足的面试准备

3. 明确自己的目标

你目前在动摇你的目标,你不知道是否在坚持技术,还是管理,还是销售,这是绝对错误的。人生固然很难回头,但是一旦你走向某个枝头,那么在没有走到头的时候,就不要回头,要坚定的走下去。你还年轻,为了长期的稳定,我还是建议你在技术行业再尝试一段时间,因为我个人觉得你虽然技术已经基本到位,但是并没有把经验累积到位,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脱离吃萝卜干饭的时候。我建议你还是到沿海城市的汽车行业寻找一下机会。

4. 职业定位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职业定位已经位于工艺工程师,产品工程师和制造工程师这几个领域。如果你看准的是汽车行业,那么可以从制造工程师入手,从产线相关的工作做起,然后朝产品工程师方面努力(产品工程师的职责我以前的回复提过)。因为产品工程师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一些,而且对你的所学也可以起到整理的作用,当然这对生产流程的管控会有相当的要求。目前我给你的沿海指导工资在6K左右,建议你上51job看一下薪资调查,然后再给自己定一下位。

5.关于其他职业定位

目前你不适合作管理,因为你不具体这方面基本的技能,你还需要在公司内进行长期的磨练,所以希望你放弃这个念头。

关于销售,我很怀疑一楼说的3W这个数字,我知道个别销售,是极个别销售在个别月份是可以做到这个业绩的,但是绝对不是长期的稳定的,更不是随便找个人就可以做到的。我也不认为楼主你去做,就能做到这个业绩。三楼朋友的回复相对比较中肯,数字也比较真实一些。

我前面说过,希望你能有一条后路可以准备,所以建议你把销售作为最后的后路。正如我之前提到过的,尽管我对国内的销售很看不惯,但是无奈,这毕竟是国内门槛最低,短期内收入最高的职业。确实一楼这点说的对,销售也算是吃青春饭的,能吃多久不知道,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建议不要选择。

我的这个建议,只是给你参考,因为如果你真这么做,你也应该可以预计到你的困难和风险。

对于你说的情况我很无奈,但是真的无能为力,非吾辈可为,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