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指标_汽车零部件公司胜任力指标库
1.什么是KPI制表
2.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
3.公司年终总结
4.人才盘点应该怎么盘(五步走)
5.对HR中的招聘专员的绩效考核有哪些KPI指标
第一步:简历筛选
跨招聘网站的简历智能筛选功能,能合并重复简历,
ATA牵手SHL标志中国人才测评迈进新阶段
根据预设的条件,快速过滤无效简历,从此告别繁杂的简历筛选工作。
第二步:选择考试内容
用科学的手段,所有测评都是基于面向岗位胜任力的测评模型而设计,涵盖通用能力、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不同测评层面。此外覆盖600多个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等丰富权威的试题内容,只需动动鼠标就可完成组卷,多维度、全方位考核应聘者的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
第三步:在线测评考试
选才依托ATA遍布全国的5000家考试服务网络和专业的考试服务团队,以及多年的各类考试运营服务经验,提供各种形式的专业测评服务,大大节省时间、人力和资金。
灵活、便利的考试平台,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任意选择在公司、专业考站或是其他网上平台进行招聘考试,突破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
第四步:面试参考报告
选才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按照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人才。专业数据挖掘提供最客观的面试参考报告,对应聘者的素质、潜能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详尽的筛选决策及培养激励建议。
选才通过岗位匹配度测试,帮助选择合适的人选,系统地降低错误雇佣为用人单位带来的风险。
什么是KPI制表
意思是关键绩效指标法。
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
KPI可以是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一、用途
(1)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目标来确定部门/个人的业绩指标。
(2)监测与业绩目标有关的运作过程。
(3)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发现需要改进的领域,并反馈给相应部门/个人。
(4)KPI输出是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二、效果
(1)把个人和部门的目标与公司整体的目标联系起来。
(2)对于管理者而言,阶段性地对部门/个人的KPI输出进行评价和控制,可引导正确的目标发展。
(3)集中测量公司所需要的行为。
(4)定量和定性地对直接创造利润和间接创造利润的贡献作出评估。
百度百科-关键绩效指标法
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
应该是KP(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I指标吧。也就是关键业绩指标。
以下资料供你参考!
关键业绩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即关键业绩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KPI是现代企业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业绩考评方法。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
最常见的三种关键业绩指标
说明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劳动力数量指标的统计。
二)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统计
三)劳动报酬指标的统计
KPI考核的三大内容月度工作考核表
导入KPI,企业不再怕骨干会被竞争对手挖走
绩效考核指标与员工收入该如何挂钩
KPI指标如何选择上山型岗位
平路型岗位
下山型岗位
KPI考核的“数字陷阱”
具体的操作流程最常见的三种关键业绩指标
说明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劳动力数量指标的统计。
二)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统计
三)劳动报酬指标的统计
KPI考核的三大内容 月度工作考核表
导入KPI,企业不再怕骨干会被竞争对手挖走
绩效考核指标与员工收入该如何挂钩
KPI指标如何选择 上山型岗位
平路型岗位
下山型岗位
KPI考核的“数字陷阱”
具体的操作流程
关键业绩指标指明各项工作内容所应产生的结果或所应达到的标准,以量化最好。最常见的关键业绩指标有三种:一是效益类指标,如资产盈利效率、盈利水平等;二是营运类指标,如部门管理费用控制、市场份额等;三是组织类指标,如满意度水平、服务效率等。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的过程。在企业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正确的统计、分析、预测劳动生产力指标,对于企业有序地组织生产、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人力有着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劳动力数量指标的统计。
A.按工作岗位分劳动力指标的统计。 1.工人:基本生产工人的(直接从事产品制造的工人)、生产工人(从事各种性工作) 2.学徒:指在熟练工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享受徒工待遇的人员; 3.营销人员:指直接从事产品销售的有关人员; 4.管理人员:指在企业组织机构及生产车间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 5.工程技术人员: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6.服务人员:指服务员工生产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 7.其他人员:以上六类以外的人员。
B.员工数量指标的统计。 1.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2.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 或: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备注:当企业人数变动个人的情况下,可取以上的方法计算:反之,应取加权平均数计算。
C.员工人数变动指标的统计 1. 企业员工人数平衡关系: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2. 员工变动指标:员工变动指标(%)=(报告期员工人数÷基期员工人数)×100% D.员工素质指标的统计 1. 员工文化素质统计: ∑(实际培训时间×参加培训人数) 平均文化程度指标= ---------------- 参加培训累计人数(人次)之和 E.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统计 劳动时间是指员工从事生产劳动持续的时间,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在统计中通常以"工日"、"工时"等单位表示。为了准确计算劳 动时间,用图剖析劳动时间的构成: 企业劳动时间剖析图: 1.出勤率。出勤率反映企业员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出勤率(%)= 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 2.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企业员工出勤时间内从事与生产有关活动时间的比重。计算公式: 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出勤工日(工时)数×100% 3.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用于生产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制度工日(工时)数×100% 4.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 (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二)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统计
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是劳动消耗量与生产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经济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 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有二种基本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率(正指标)= 产品产量/劳动消耗量; 劳动生产率(逆指标)= 劳动消耗量/产品产量;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消耗量和产品产量的对比。产量可用实物量(或标准实物产量)、劳动产量(定额工时产量)、价值量(总产量、增 加值勤)等表示:劳动量可用人数时间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1. 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工业生产工人(包括学徒)平均人数 2. 实物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灵敏 3. 员劳动生产率(元/人)=报告期工业总产值(万元)÷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人) 或:报告期工业增加值÷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三)劳动报酬指标的统计
劳动报酬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称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 括: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其中主要是职工工资总额。 A. 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应由六个部分组成。 1.计时工资。指按计时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2.计件工资。指对己做的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可分:标准计件工资和计件超额工资。 3.奖金。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4. 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劳动报酬。 5. 加班加点工资。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B. 平均工资统计。平均工资是指全部职工在一定时期同每人平均的工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元/人)= 工资总额(元)÷职工平均人数(人) 备注:平均工资的统计,可以按企业不同的职工范围(全部职工、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部门主管人员、工程技术待分类统计)计算, 也可以按不同的时间范围(月、季、年)计算。取何种方法进行统计,应视企业内部核算和管理要求而确定。 绩效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台塑的管理三宝之一,正是严格的KPI绩效管理。但是白崇贤先生认为,企业要想导入KPI,应该向王永庆学习,而不是照搬西方的KPI管理方法,因为它和中国企业的实务差距很远。
编辑本段KPI考核的三大内容
月度工作考核表
——一个月只需7天,日常管理工作就轻松完成; 员工综合素质能力考核表——有助于主管权威的树立; 知识管理防错提醒单——避免员工重复犯错。 设立KPI管理目标的最有效技巧——SMART法则; KPI绩效管理的精髓——20/80原则的活用,抓大放小; 员工的考核指标该定多高?——目标值=基准值+勉强值; 考核指标不易量化的职位如何考核?——掌握5个关键词QCDMS任何职位的考核不再是难题; 员工希望考核指标越低越好,老板的愿望则正相反。如何使双方达成共识? ——恳谈的艺术;
导入KPI,企业不再怕骨干会被竞争对手挖走
——大智若愚,扮猪吃老虎; 在KPI管理中建立起来的资料库,可以使新人很快上手; KPI如何发现管理中的盲点,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IE合理化提案,发动全员挖宝; 企业导入KPI失败的原因——老板的决心和霸气不足,目标值的设定不正确,没有奖到心动、扣到心痛;
绩效考核指标与员工收入该如何挂钩
——工资的40%与绩效考核挂钩。 员工凡事推三阻四,主管束手无策。 员工说的比唱的好听,但工作效率低落,而团队执行力普遍不足。 员工一味要求高薪,主管却欠缺一套公平合理的薪酬和考核制度 员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企业怎能发展? 老板期望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员工自订5000万,指标该如何订? 业务骨干跳槽或被竞争对手挖墙脚怎么办?
编辑本段KPI指标如何选择
关键指标的选取,不同类型的岗位KPI指标选取的重点有所不同 [1]
上山型岗位
上山型岗位一般考核指标较少,且存在主流业绩指标,比如业务员的销售指标、生产工人的生产件数指标,这些主流业绩指标允许占权重达到40%以上。 上山型岗位KPI指标选取顺序为:1)业绩生产类指标;2)能力指标;3)职能类指标。
平路型岗位
平路型岗位工作内容较多,权重较为平均,所以考核指标也较多,单个指标权重较少超过30%以上。 平路型岗位KPI指标选取顺序为:1)职责、职能类指标;2)胜任力指标;3)工作业绩指标。
下山型岗位
下山型岗位指标往往存在大指标和小指标,大指标内有包含若干个小指标,分类较细。如会计报税指标又可细化为报税及时性、报税完整性、报税差错率等要求。 研发类下山型岗位指标还具备一个特色,即存在流程性指标,工作存在先后顺序,每月工作重点不同,指标及目标值变动较大。 下山型岗位KPI指标选取顺序为:1)胜任力指标;2)业绩产出指标;3)职能职责类指标。此类顺序更多为针对研发型下山型岗位。
编辑本段KPI考核的“数字陷阱”
与定性的一维考核相比,定量的多维考核的确具有很多优点,但若幻想通过准确的“算分”运动“算”出公平、公正,那是不切实际的,相反操作不当还会逼迫企业陷入量化考核的“数字陷阱”。 其一,劳民伤财,考核沦为填表游戏。 为实现考核指标的全面量化,很多企业可谓是挖空心思来设计名目繁多的记分题目,在月末年终更是不辞辛劳地为每位员工计算各考核项的得分。在某些管理者看来,考评结果越准确越好,考评方法越时髦越能体现绩效管理水平之高。 单从敬业度来看,绩效考核方案设计者的兢兢业业之心的确难能可贵。但从运行效果来看,这种耗财费力的庞大考核工程为企业赢得的不是业绩的持续攀升,而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双重抱怨,在他们来看,很多看起来量化的结果其实是一种填表游戏,数字更多地是主观臆造而非来源于对工作质量的客观评价,因为很多指标实在是没有客观资料可以拿来作为支撑。 其二,分分必争,企业价值观沦陷。 KPI考核蕴含的是一种绩效管理思想,而非一种绩效算分工具,同时,KPI考核的成功实施也需要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支撑。遗憾的是,很多国内企业不去花心思完善自身的信息集方式,修正不同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却一味地追求考核指标的面面俱到以及数量化与准确化。试问,这种打分方法除了主观臆断之外,还有多少科学成分在里面? 在以“分数”定命运的企业里,员工必然会调整自己的为人处事方式,他们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考核分数的来龙去脉,当然也会为一分之差而与管理者争个面红耳赤。长此以往,分数取代工作成为企业管理的主题,企业价值观沦陷成为必然。 其三,人际关系紧张,核心人才外流。 在价值观颠倒的企业里,人际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八面玲珑的和事老开始走俏。一般来说,努力做事的人是不善于“精心做人”的。对于工作能力比较强的核心技术人员来说,特定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精心做人”的能力非常弱。尽管他们平时工作比较卖力,但在“算分”运动中未必能够讨得高分。 作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被领导赏识和认可,看着与个人贡献不对等的考核分数,弃暗投明成为他们脱离苦海的最佳选择。
编辑本段具体的操作流程
[2]确立KPI指标的要点在于流程性、性和系统性,其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一)确定业务重点。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在企业会议上利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分析法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也就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然后,再用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KPI),即企业级KPI。 (二)分解出部门级KPI。各部门的主管需要依据企业级KPI建立部门KPI,并对相应部门的KPI进行分解,确定相关的要素目标,分析绩效驱动因数(技术、组织、人),确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流程,分解出各部门级的KPI,以便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三)分解出个人的KPI。各部门的主管和部门的KPI人员一起再将KPI进一步细分,分解为更细的KPI及各职位的业绩衡量指标。这些业绩衡量指标就是员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据。这种对KPI体系的建立和测评过程本身,就是统一全体员工朝着企业战略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必将对各部门治理者的绩效治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设定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指标指的是从哪些方面衡量或评价工作,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而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被评价者怎样做,做多少”的问题。 (五)审核关键绩效指标。比如,审核这样的一些问题:多个评价者对同一个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是否能取得一致?这些指标的总和是否可以解释被评估者80%以上的工作目标?跟踪和监控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否可以操作等等。审核主要是为了确保这些关键绩效指标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绩效,而且易于操作。 每一个职位都影响某项业务流程的一个过程,或影响过程中的某个点。在订立目标及进行绩效考核时,应考虑职位的任职者是否能控制该指标的结果,如果任职者不能控制,则该项指标就不能作为任职者的业绩衡量指标。比如,跨部门的指标就不能作为基层员工的考核指标,而应作为部门主管或更高层主管的考核指标。
公司年终总结
有的公司花大价钱请咨询公司帮自己建立胜任力模型,但是人力部门对其应用仅停留在发工资、记考勤上,建立的模型根本没办法用到实践中去。还有的公司在应用模型去评价员工的时候,不能统一评价标准,使得结果存在极大偏差…… 总之,一谈到在企业中引入胜任力模型就有无数的问题困扰着大家。那么,胜任力模型究竟能不能在中国的企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呢? 胜任力模型(也被称为素质模型/资质模型)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制订的人力质量标准,它清晰地界定了产生优秀绩效所必需的行为特征,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能力素质水平和改进重点。很多西方企业早已开始尝试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管理系统,并且将其应用到人才发展的整个周期,以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战略要求保持一致。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胜任力模型不仅改变了美国外交官的选拔,还彻底革新了欧美企业人才选拔的模式与标准。与一些管理理念与工具一样,作为一项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舶来工具,也受到中国企业的追捧。然而引入胜任力模型的企业越多,来自企业的质疑声也越高。它不仅从名称上甚至在模型结构、内容上,在不同的企业中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确有部分模型的质量不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对建立胜任力模型时花费不菲,耗时耗力,完成之后却只能束之高阁,不知如何使用等。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如何保证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成功应用呢? 选择适合企业的建模方式 谈到建立胜任力模型,大家自然会想到麦克利兰先生所创的方法,即通过对照绩效优秀与绩效普通的样本人群找出差异素质,俗称归纳法。但此方法的运用对企业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比如,需要有符合统计要求的样本人群与熟练掌握行为访谈法的专业调研人员等,这也是胜任力模型价格不菲的重要原因。 一个企业建立胜任模型时,必须遵照以下基本程序。首先,确定绩效标准,比如,企业营业额、利润、管理风格、员工满意度;从企业内部找出一定数量的绩效优异的管理者和绩效平平的管理者建立标准样本。其次,进行大规模访谈、调研、收集数据信息,这当中可以用BEI(行为访谈法)、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等方法;调研结束后专业人员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岗位胜任力内容,并确定、描述胜任力的等级,建立胜任素质模型。模型建好后应不断在实践中验证、改进。 模型中的胜任力指标是对调研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后选取的。很多企业在应用此方法时,调研对象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只有寥寥数人。结果当然缺乏准确性与说服力。行为访谈法尽管有基本的套路可循,但如何与访谈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并运用技巧引导对方“娓娓道来”获得宝贵的“故事”,则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与一定的实践磨练才能达到所需效果。没有好的调研访谈与分析人员也是很多企业模型构建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建立胜任力模型有多种方法可循,如借鉴已有的胜任力模型库、内外部专家研讨法、测评建模法、针对绩效优异者的行为访谈法等,这些方法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最好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建模方法。用这些方法建立起来的胜任力模型,其信度与效度略微低于样本对照的实证式建模法建立的胜任力模型,但相对而言往往更为经济,也具备足够的应用指导意义。而样本对照的实证式建模方法是行为访谈法的一种,主要是对优秀和一般的任职者分两组进行访谈,并对析访谈结论,发现那些能够导致两组人员绩效差异的关键行为特征,继而演绎成为特定职位任职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征。运用此方法需要同时具备3个条件:建模的岗位非常重要,没有行业榜样可借鉴,并且企业具备样本对照行为访谈建模所需的技术要求。 对绩效优异者的行为访谈建模与样本对照的实证式建模方法都要通过访谈进行,区别在于前者只对绩效优秀员工进行访谈,将优秀者的关键行为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而后者则需要就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员工的关键行为进行对比归纳。 模型须不断修订完善 无论是何种建模方法,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出现偏差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在素质模型框架形成之后,还要通过实践对素质模型进行评估与进一步确认。一方面,通过与相应职位的任职者及其上级进行讨论,确认该模型中的素质是否为驱动任职者取得高绩效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素质模型的实践运用来检验素质模型的有效性。 在胜任力模型构建完成之后,不断地对其进行更新与完善是模型信度、效度的重要保证。在项目完成后一年与两年期分别设定胜任力模型的更新点,对照绩优人员的胜任力测评与业绩评估结果,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优化效果往往好于在模型构建时期内进行的短期修正。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科学的胜任力模型,使企业“人才选拔有标准,使用有依据,考核有尺度,培训有目标,个人努力有方向”。解决了选人、用人、育人的标准问题,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迈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是,模型的价值是在不断的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反之,如果不能在应用中看到模型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产生的好处,人们就会对模型本身的准确性,甚至对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决策的正确性产生质疑。形成此种情绪或氛围之后,想要继续推广胜任力模型自然会遇到来自企业内部的巨大阻力。因此,如何将胜任力模型与已有的管理体系与理念结合起来,用适当的测评工具实现模型作为人才选拔、培养与评价标准的核心价值,才是胜任力模型构建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有的企业在完成了胜任力模型后,便急于引入一些胜任力培训产品或咨询公司推荐的整套人力管理系统,而没有考虑企业现实是否可以接受。 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引入胜任力模型意味着一场变革的开始。受制于成本与其他客观因素,绝大部分企业都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人力管理体系的完整改造。所以,选好切入点,从最容易看到效果,最容易被企业接纳的环节展开,快速地让企业全体员工看到模型带来的实质效果,才能让大家有进一步应用胜任力模型的信心与动力。 而有的企业在与咨询公司合作时,将建模的过程变成一个简单的访谈、统计与文字编辑的过程。仅派人员参与访谈安排与内部协调。其实,在建模的过程中,无数的讨论会与访谈也是进行胜任力模型的内部宣传、统一认识的好时机。(完)(彭逼眉)
人才盘点应该怎么盘(五步走)
公司年度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20xx年转瞬间过去了。全体员工,在公司各级的领导下,上下一心,团结协作,顺利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回顾20xx年,我们虽没有十分骄人的成绩,但平安、顺利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展望20xx年,相信公司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将20xx年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二O一x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今年以来,公司在X总的正确指导下,在X总的领导下,以理顺关系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抓手,不断加强人员、车辆和物资管理。始终把管理工作放在中心位置来抓,以管理出效益,以管理促发展。
坚持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不断修改完善各部门各岗位管理制度,适时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体会。了解掌握人员动态和思想状况,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矛盾和问题,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或理由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更不允许任何人把个人之间的恩怨或思想情绪带到工作中去。有力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相互交流探讨,互相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做到了小问题当场解决,大问题限期整改。有力在保证了全年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团结协作,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全年各项生产任务
加强生产管理,完成生产任务是企业工作的核心所在。20xx年以来,公司各部门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围绕“强管理,抓安全,保质量,讲信誉,扎实高效”的工作思路狠抓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得到了各施工方的一致好评。
1.加强了与各工地的配合协调力度,本着“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及时沟通”的原则,确保混凝土浇注的顺利进行,要求前场工长工作要深要细,提前做好工作安排,注重每一个环节,确保前场施工安全、高效、无误。
2.加大质量管控力度,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质量建设。从源头抓起,严把原材料进货关,加强砼的生产、出厂、运输、和泵送等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控制和要求。做到了批批送样检测,时时观察调整。
20xx年,试验中心共进行砂、石、水泥等各种原材料检测173次,外加剂复检27次。发现问题迅速纠正,有力地保证了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同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试验室工作人员,在充分保证质量的状况下,全年共进行了87次试配,27次混凝土试验。对不同气温条件下、不同标号的混凝土对塌落度及和易性的不同要求,适时调整配合比,使其到达最佳级配要求。既保证了混凝土质量又尽可能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3.加强对操作人员的调配和管理,严格操作规程,不断培养新的技术能手,相互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操作室的操作技能。为公司储备人才打下基础。
4.加强车队管理,有力保证了混凝土运送工作的园满完成。尤其是全体驾驶员发扬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克服天气寒冷带来的不利影响,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地完成各项运砼任务。
20xx年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各部门的相互支持配合下,公司全年完成生产方量75789米3,实现产值2700多万,保障了各工地混凝土的需要。
(三)狠抓安全工作,实现了全年安全事故为零的良好局面安全工作是企业的命脉,是公司管理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为此公司领导一班人高度重视,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的良好局面。
1、加强安全领导。年初公司即成立了以X总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不断修改和完善安全工作制度。
2、注重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适时组织安全知识培训,定期讲评安全工作状况。时刻提醒广大员工“安全工作无小事,小隐患也会酿成大事故”的道理。坚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3、上下一心,齐抓共管。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施工安全”的目标,构成“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安全工作氛围。绝不允许不讲安全的人和事存在。对忽视安全工作的部门,发生安全事故的职责人坚决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4、成立应急小分队,制定应急预案。当发生紧急状况和安全事故时,保证及时有效的处理,最大限度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加强纪律建设、提高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公司的绝大部分员工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用心主动,认真负责,服从公司安排和调度。用心参加公司组织的清理洗车池、操作室下的水池及料场暗沟的排污等工作,不怕脏不怕累,认真负责,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各部门之间配合协调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此刻工作人员对某些工作认识不足,导致工作“能拖就拖,能缓就缓”的现象时有存在,有时不是这个没到位就是那个没有到位,在必须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
2.前场与施工方和生产部门的衔接还不够。主要表此刻:施工方配合力度有待进一步沟通和加强;生产、运输、泵送等环节配合力度需进一步提高,管道架设时有延后的现象发生等。
3.个别员工群众主义观念淡薄,工作怕脏怕累,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不服从工作安排,工作斤斤计较,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在必须程度存在。这也不关他的事,那也不关他的事。为此,新的一年,我们要加强纪律整顿,对不服从工作安排的,公司将实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
4.少数员工安全防范意识不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此刻技术还但是硬,处理紧急状况的潜力还有待提高,不能提前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又不能正确处理问题。据统计20xx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隐患14余起,处罚20余人次。
5.工作不深不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主要表此刻怕麻烦,敷衍了事,不想做,不会做,有的是教他他也不做,这样的员工公司是要清理的。
6.极个别员工特殊思想严重,不服管,认为公司不敢管,拿他没有办法等思想严重存在。
7.工作流程有待制定,以避免造成职责不清,分工不明。
三、二O一x年工作与推荐
(一)紧紧围绕“抓质量、抓安全、抓成本”这一宗旨,严格管理。
首先,要从原材料质量抓起,不定期、分批次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检测,努力控制好水泥强度和稳定性,掌握沙石的含泥量是否超标等;试验中心还应把握好混凝土的塌落度和和易性。
其次,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一是前场工长要加大泵工和管工的监管力度,督促管工加大对泵管的巡查力度,在注意安全的同时合理布管,注意泵管的加固工作,二是要求车队要提高安全意识,严禁超速行驶,严禁酒后驾车,要清楚的认识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认真负责装料,运料及收好小票,不允许把料拉错工地,否则务必严肃处理。
再次,继续提倡全员动员参与公司管理,尤其是试验中心要多做试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从各个环节控制好产品成本,以使企业到达产品最大利润化。
最后,除着重抓好以上三方面的工作之外,还应搞好后勤保障工作。一方面要抓好原材料的供给与保障工作,杜绝停产待料的现象发生,否则,会给公司带来必须的负面影响,或者说有损公司形象和社会信誉。
(二)努力拓展商混市场,提高方量和经济效益
目前,我们公司现有的商混业务偏少,每一天的生产方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设备,由于商混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为此,我们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销售方案,多发展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方量,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作风纪律整顿,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用心性。
20xx年,公司将在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并利用必须的时间组织大家学习。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为此,XXXX全体员工,必须会精诚团结,努力奋斗,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对HR中的招聘专员的绩效考核有哪些KPI指标
人才能力:盘点知识、技能、领导力。(重点)
人才业绩:看过去1年,看为了2年业绩趋势;看外部行业数据
人才数量
人才结构:一般是三角形结构:基层多,其次中层,其次高层。
全员盘点: 覆盖面很广,对全员摸底,但工作量大、时间长、成本高,适合中小微企业
岗位盘点: 遵循原则,对关键岗位盘点。
HR发起者: 常见的情况是HRVP或HRD发起,通过盘点来了解企业的整体的人才现状,根据企业的需求来确定后续人才管理的关键点。如果是新上任的HR的高管,也有可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里最经常烧的那一把。
业务部门发起者: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业务部门有痛点,比如这个部门在人或者是某些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看看能不能通过盘点这种形式来解决他们在人上面遇到的问题。
CEO发起者:就是老板们做盘点的目的就会很多,也许是为了揽住自己的人,干掉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许是为了摸企业的家底进行接下来的业务策划,所以有更新CEO的时候,通常也会从人才盘点为契机入手的。
所以作为HR我们需要有一些业务的敏锐度。在企业提出盘点的时候,我们要先问问自己,我们的盘点到底是谁发起的?发起人背后究竟是想解决什么问题?
关键岗位是指在公司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与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密切配合的这些的重要岗位。
如何来判断关键岗位?要素比较法,可以让大家快速的上手。 这个要素比较法它的核心是从关键岗位的4个要素去进行一个对比:业务的重要性,外部的稀缺性,内部的储备的稀缺性,外部的招聘成本这4个核心要素。
大部分岗位都可以根据4个要素(1-10分)打分,等到岗位重要性排序。
胜是完全可以,任是担任,就是指担任某项工作,力就是素质能力,最后模型是典范,是指完全可以担任某项工作的能力素质典范。
在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时候,通常会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如果你在一开始公司里面去推建模这件事情的时候,可以有三个方向进行考虑。
第一种,建立全员的通用素质模型 ,全员通用素质模型适合于企业的所有员工,更多的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对于员工的一些行为要求。
第二种,建立专业序列的素质模型 ,它的逻辑是基于族群序列岗位等等。
第三种,建立领导力模型 ,它适用于中高管管理人才,是牵引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的一个标准的模型,所以这三种模型是通常在建模时候的三个可以入手的方向。
完整模型5个方面: 模型结构、模型名称、指标定义、指标维度、行为等级描述
专业序列核心岗位用到 卫星模型 : 先确定岗位的角色,再确定背后的指标
岗位不同,岗位角色也不同;角色相同可能一级指标可能也不同。
案例:地产公司建模比如说我们这里的大区总的4个角色,分别是战略的推动者,区域的经营者,团队的领导者和自我实现者,商品部负责人,他的角色也是4个,分别是战略执行者,商品的经营者、团队的领导者和自我实现者。因为我们的岗位不同,所以岗位角色不同,比如说在战略导向上,我们对于大区总的要求是战略推动,对于商品部负责人的要求是战略执行,不同的角色要求下就会有不同的一级指标,战略推动者可能包括战略的沟通、全局意识、分析决策,战略执行者是理解认同和整合。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同的角色上,也会有不同的指标。比如说这两个岗位,它都有一个角色叫做团队领导者和自我实现者,但是因为我们对这两个岗位的要求不同,也会定义不同的指标。比如说团队领导者,大区总要求他们培养与发展,激励与凝聚,但是对商品部负责人我们的要求就是授权与辅导以及组织协调。
管理岗位通用模型: 环形模型 : 管理任务,管理他人、管理关系和管理自己
案例:在这4个不同的情境下,我们赋予管理者不同的一级的指标,比如说管理任务,我们就是系统思考持续改进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你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 胜任力模型的指标库 去进行自定义的,但是 环形的结构是可以直接去使用 的。
指标定义
指标维度
案例图形中3个二级指标内容
最后是指标按照1234四个层级进行一个分级,然后在每一级上面都会有层级的描述,这就形成了我们12345 五个部分的胜任力模型的完整的一个内容
小微企业:不用工具,直接领导主观判断
有一些公司如果你的规模只有几十个人,或者是十几个人,那么你的盘点直接去进行领导的主观判断就可以。大家可能会说拍脑袋是不是很不靠谱很不客观呢?其实当你公司人少的时候,这种领导的主观判断是最快速的人才决策的方式,因为人不多的时候,其实每个人怎么使用,这是老板们每天都在想的事情,所以领导的主观判断是在于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去考虑的一种方法。
360°评估
基于行为化、矩阵化所形成的完整的一个评估矩阵,也就是针对当前岗位胜任情况的一个评估的方法,360评估是评当前岗位的胜任情况的。
潜能评估工具:潜能业绩九宫格
目的:就被盘点人能力优劣势,发展潜力达成一致建议,绘制更加精准的人才地图,建立人才档案。这场会议涉及类人群
第一类:主持人。可以是HR、人才管理顾问。作用是确保会议按规则进行;在适当时机用OD的引导技术去对我们盘点的结果进行把控和引导。
第二类:被盘点人C。盘点对象。
第三类:盘点人B。直接上级。作用:结合评估及盘点结果陈述对下属的评价。
第四类:观察人A。隔级上级是盘点人B的上级。作用:观摩和强调规则的角色,并不直接去评价盘点人。
第五类:记录员。熟悉整个流程和资料。记录讨论中的关键信息。保持冷静客观,必要时引导讨论正常进行。将记录内容与多方确认,总结陈词。
如果你要把一场盘点会开好,这里面有4个词8个字非常的关键,你一定要去把握好重点:客观、开放、倾听和保密
明星员工、低潜员工、高潜中绩、中潜高绩、中潜中绩、表现尚可、表现欠佳
九宫格不同的位置,代表着我们对于每一个格子上的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动作:培养、晋升,淘汰等, 九宫格从整体上给人才输出结果提供一个完整的观察罗盘。
给盘点人输出一份盘点报告,包含:基础背景描述、工作业绩、个性动机、能力价值观、领导力的评估,后续的发展建议、优势不足等等。
一份个人的盘点报告,对于后续去做自我认知培训和个人IDP的实施和落地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一种如果要培养的是通用能力,可以去上一些通用能力的课程;
第二种如果培养的是管理能力,可能用积分制、IDP、MBA、EMBA等等
第三种是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可以用单独的提升项目,专项的学习,师徒带教,项目性的实践等等,所以针对不同培养的能力,都可以有一整套完整的培养方案的设计。
遵循的是“721”的法则。
什么是“721”?就是我们一个人要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其中70%是要去依靠岗位上的实践和锻炼的,20%是来自于同伴的互动和分享,只有10%才是来自于像这种课堂培训,然后去正式的上课、阅读等个体培养的方式。
所以遵循“721”的原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具体岗位的实践和锻炼上,这样子对于你的梯队人才的培养才是最快速和最佳能看到成效的。
案例:某个集团梯队人才发展的一个表
其实你一定是基于你业务上要完成的核心工作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去确定你要去提升和发展的能力项,这些能力项可能包括知识技能,也可能是领导力,你需要在“721”中给到一个具体的提升行动,然后给出行动的周期以及提升的结果最后是什么样的。
有了这些结果之后,你的指导人是谁?是你的主管还是我们设定固定的指导人?有了这样的一张完整的IDP的表格,然后你进行落地和实施的时候,结合着实践上级员工导师HR这几部分的力量,才能去把一个人的个人发展真正的落地。
人才盘点结果的应用上,其实说白了就是三个不同的层面,我们如何去做人才的引进,我们如何去做人才的保留,和我们如何去做人才的发展。
1、月度岗位招聘任务完成率。
2、月重点岗位招聘任务完成率。
3、月预约到公司应聘人数达成率。
4、当月招聘的新员工离职率。
5、招聘渠道信息维护正确性。
6、被投诉次数。
7、团队配合协作性、服从性、数据准确性.
扩展资料
不同类型的岗位KPI指标选取的重点有所不同
1、上山型岗位
上山型岗位一般考核指标较少,且存在主流业绩指标,比如业务员的销售指标、生产工人的生产件数指标,这些主流业绩指标允许占权重达到40%以上。
上山型岗位KPI指标选取顺序为:业绩生产类指标、能力指标、职能类指标。
2、平路型岗位
平路型岗位工作内容较多,权重较为平均,所以考核指标也较多,单个指标权重较少超过30%以上。
平路型岗位KPI指标选取顺序为:职责、职能类指标、胜任力指标、工作业绩指标。
3、下山型岗位
下山型岗位指标往往存在大指标和小指标,大指标内有包含若干个小指标,分类较细。如会计报税指标又可细化为报税及时性、报税完整性、报税差错率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