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11月12日_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11月12日
1.汽车产业的第一次芯片危机
2.浙江瑞立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
3.乘用车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分析
2012-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2012年以后,我国汽车产量由高速增长进入波动增长阶段,汽车制造行业进入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901.54万辆,同比增长3.19%;销量为2887.9万辆,同比增长3.0%,均达到近年最高值。2018年以来,一方面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全面退出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消费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开始逐年下降。2020年全球遭遇疫情,上半年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全年总计汽车产量为2532.5万辆,同比下降1.37%;销量为2531.1万辆,同比下降1.78%。
2021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608.2万辆 和2627.5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局面。2022年1-11月,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别增长6.1%和3.3%。
2、中国汽车销售产品结构分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1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87%,达到近些年最大值,随着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出现连续下滑,2021年,我国乘用车销售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81.76%。2022年1-11月,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87.61%。
2012-2021年,我国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19.7%,2016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为13%,较2009年下降6.7个百分点;随后商用车市场份额有所回升,2021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18.24%。2022年1-11月,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12.39%。
3、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7年以来,购置税优惠减免造成产量及销量增长乏力。201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首次出现产销双双负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全年乘用车实现产量1999.4万辆,同比下降6.4%;实现销量2017.8万辆,同比下降5.9%。
2021年,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7.1%和6.5%,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趋势。2022年1-11月,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别增长14.7%和11.5%,累计增速放缓。
4、中国商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2-2015年商用车市场一直比较低迷,累计销量同比负增长。虽然2014年9月以来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有助于商用车走出低谷。9月商用车环比增长明显,但同比仍然负增长。10月份、11月份商用车月度销量实现同比正增长。虽然在2014年,同比增速开始回升,但是到了2015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2016-2020年,商用车市场回春,2016年商用车产量为369.8万辆、销售量为365.1万辆,同别增长8.0%和5.8%。2020年,商用车市场累计产量为523.1万辆、销售量为513.3万辆,同别增长20%和18.7%。在疫情的影响和汽车整体及乘用车产销同步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幅的增长。
2021年,中国商用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467.4万辆和479.3万辆,同比下降10.7%和6.6%。2022年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2.7万辆和301万辆,同别下降31.9%和32.1%,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
5、中国汽车保有量分析
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其中汽车3.0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92万辆,增长59.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
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超过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到4.63亿人。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汽车产业的第一次芯片危机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从两个角度来说,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宏观上,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厂商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得竞争进一步激烈;微观上,企业面临不得不降价的处境,处在亏损的边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就一直在下调,这是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竞争,优化中国市场。在2004年底,中国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下调到了8。9%。2006年7月1日,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到25%。这都是为了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中国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近百家汽车企业的混乱局面,所以国家降低关税,就会下降国外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使得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售价就会相对较高,使得其不得不退出市场,达到优化市场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中国,搞起了合资,本质上就是以技术换市场。这里面有大众,标致,丰田,奔驰,宝马等公司。根据2000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属于合资企业,而20多家国内企业仅仅占到了3%的市场份额。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在2004年11月22日,东风标致实施降价补偿的销售策略,引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轩然大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好多的厂商也都不得不推出降价的策略,这无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幸。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汽车的亏损面达到了16%之多。
除此之外,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先后推出了关税下调预期,取消进口配额、实施《汽车品牌销售治理办法》、进口车自动许可登记办法,整车特征办法,落地征税政策,答应外商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等政策,这无疑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的分析
04年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91%,销量占世界总销量的8。41%。数字比较,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汽车进口的国家。理论上说,降低关税有利于消费者的。但是进口的汽车大都是高档车,对于这一部分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在乎这辆车的价格,而是车子带来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更高的价格,会有相对少的人来买,这样就会使得这一产品在生活中比较稀缺,使得消费者感到了更大的满足感。这是高档车所特有的虚荣效应。
06年1-5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1。6升及以下排量轿车占轿车销售总量的54。22%。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汽车销售以低档车为主。低档车为主的销售数量跟中国的消费水平是分不开的,2004年中国的人均GDP为1270美元,就是说普通家庭买得起车,但是只是买低档车。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买车是一项相对大的消费,所以需求弹性会比较大,就是稍微高一点的价格会使得有较多的消费者选择不再购车。所以对于低档车的售价和消费税更低的话,消费者的会增加更多,而且会增加很多。
统计资料显示,06年1-5月份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销量249,17万辆,市场占有率是83,77%,同比增长0,59个百分点。前十位依次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奇瑞,哈飞,广汽,吉利和江淮。记得我们关注的是奇瑞与吉利两个企业,他们是中国自主研发企业的代表。这两个企业的产品都是集中在低档车,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里,低档车是大众需求的,是销量最好的。下面的资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奇瑞、吉利和华晨产销同别增长72。15%、55。62%和62。11%。
04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21辆/千人,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33辆/千人。从市场的饱和度来说,中国的市场还尚未饱和。04年欧美系车型在国外的价格是:标致307(2。0L)19。0万元,帕萨特V6(2。8L)23。0万元,奥迪A6(2。4L)28万元,宝马325i23万元;而在国内这一数字分别是19。2万元,32。0万元,39。5万元,40。8元。所以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有超额利润的市场。
中国汽车企业的策略
首先,在竞争的市场里,一个企业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话,根据竞争性市场供求关系,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无疑是最根本的策略。我们从技术与劳动力两方面考虑。
对于中国的汽车业,其技术大概是国外30年前的水平,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技术引进。因为专利保护是30年的期限,所以我们的企业就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以中国的要素禀赋来看,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的国家。对于中国现在的汽车企业来说,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所以其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比较大,在考虑引进西方的过去技术方面,资本相对劳动力的价格比小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率,所以引进西方过去的技术是有效率的。
说到中国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是世界上相比很便宜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是0.9美元/小时,是墨西哥的1/3,是韩国的1/9,是英国的1/21,是美国的1/25,是德国的1/37。所以中国的汽车企业就可以就地取材,中国的中年劳动力是绝对过剩的。当然对于青年劳动力来说,他们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很好的培养潜力,因为他们接受新技术没有沉淀成本,也没有就技术对其的锁定效应。无疑对于汽车企业还是劳动力来说这项雇用关系是很好的:企业可以得到廉价的可塑造的工人;工人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稳定的工作。双方的都是增加的,双方都是获益的。由于中国的90年代的下岗,有很多比较有技术的,但是年纪比较大的技术人员存在,这些人是低廉的劳动力。对于每个下岗的人员来说,他们不再会要求有很高的薪水,一旦没有找到高薪水的工作,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也失去了眼下的比较低薪水的工作了,因为他不知道别人是不是选择这项低薪的工作。所以这些下岗的人员可以为新兴的企业作为技术人员雇用。这就是为什么新兴的民营汽车企业的成本很低,一是他们有西方的技术可以引进,在技术上,因为民营企业没有沉淀成本;二是中国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很廉价的,但是好多也是由于被迫下岗的比较有技术的人员。
但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西方不认为我们是市场经济,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调节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所以呢,对于厂商来说,要想知道消费者的选择,就必须了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做市场调查。这里有两个方面:宏观与微观。宏观上,调查市场上各种车型所占的销售份额,这样有助于厂商可以做出决策来生产哪种车型,生产多少。微观上,对于某种特定的车型,消费者的偏好,这样消费者就能够做出生产成本的分配。
宏观上,在中国的销售量中,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总销售量的52.44%,也就是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以低档车,小排量车为主。微观上,美国近几年做的一个关于消费者偏好的调查显示“在以往的二十年里,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偏好的是汽车的款式而不是性能。”每年日本生产的汽车中23.4%的汽车有一个较大的款式的变化,而美国国产车这一数字仅是15%,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汽车在美国畅销的一个原因。
还有就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好的就是拥有自己的技术。真正的生产出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就要自己做R&D,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同时又受消费者欢迎的汽车。就像海尔推出了微型冰箱一样,中国的汽车企业通过做R&D可以生产出消费者喜爱的车型,拥有自己的专利。但是现在我们在技术和经验上都是落后于西方企业的。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消费者,了解中国的,了解中国的风俗,了解中国人的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好好的利用我们企业的优势,从中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出发,设计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车型。在中国的市场上制定我们中国企业的规则,让西方人按照我们制定的规则来生产汽车。现在汽车产品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更多的新的领域,比如汽车里的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等。还有就是适合中国的家庭用车。真正的产品升级是在现有的技术上添加的设备,或者是动力设备的改进。现在世界上已经推出了太阳能动力车,电力车,氢能源车。所以现在的产品升级集中在动力改进,人性化设计等等,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在这一领域开发自己的新产品。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治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像汽车这种生产企业,企业的治理是尤为重要的。对于技术人员用发明奖励制,让工程师从自己的发明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这样有利于加快技术的创新。对于车间工人,用奖优罚劣,天天下班都会公布一下表现最好的和最次的。连续几次最好给与物质奖励,连续几次最次则会被开除。对于治理人员,其工资可以由基本工资加上生产提成组成,增强其治理生产的积极性。治理就是本着人都是理性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考虑的,物质的奖励是最有效的这几个原则。
中国针对汽车产业的战略
首先,从纵向上考虑。中国对于自己的汽车产业要实施一定的保护,因为这是新兴的幼稚产业。同时WTO规定这种保护不得超过30年,我们可以借助30年的时间来发展我们的汽车产业。关于保护的策略,我们可以用关税,虽然这种办法对于中国的消费者剩余是有损失的。但是实际上,那些购进口车的消费者都是很有钱的人,一般来说他们不在乎这辆车子的价格到底是便宜了多少,因为这点钱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相反,根据经济学里的虚荣效应,这些消费者更喜欢贵一点的车子,这样的话买车的人会更少。更强的稀缺性就更加能够突出购车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之所以不用补贴的方式,一是因为中国的财政没有足够的钱。二是补贴的钱是纳税人的钱,通过的补贴转移到了企业的手中,使得财富不是更分散而是更集中了。但是关税是将富人的一部分钱以税收的形式集中,用于国家财政支出,用于大众。这样的话是使得财富更为分散了。社会更加公平了。所以关税的保护优于补贴。另外补贴更使得官商勾结,滋生腐败。
关税的具体措施可以是高档车高关税,低档车低关税。因为国内的高档车生产几乎是空白,而中低档车是大部分企业的重头戏。高档车的高关税有助于中国国内企业发展自己的高档车生产,从而促进了中国汽车业的生产水平整体提高。对于低档车的低关税有助于低档车的竞争,更多的是消费者的增加。因为中国的觉得多数的消费者是属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他们选择购中低档车,并且他们很在乎车子的价格,因为这部分购车的消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消费。这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降低关税有利于增强低档车企业间的竞争,使得国内外的厂商降低价格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样消费者将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自己的车,增大了消费者的。无形之中,这种高档车高关税,低档车低关税的关税措施就将从高收入人群里得到的税收转移到了低收入人群,有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还有就是在横向上来说。中国应该发展自己的与汽车产业有关的上游与下游产业。其中上游产业以钢铁业,化工业为代表;下游产业主要是汽车服务业。只有做好了上游的钢铁等产业,汽车生产者才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只有做好了汽车服务业,汽车的消费者才能享受修车检车的方便,使得消费者感到有了车有了更多的方便,而不是因为汽车服务的短缺而带来了更多的麻烦。这样只有做好上游和下游的各种产业,才能使得汽车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汽车产业布满信心。从而使得汽车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虽然中国的钢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产钢质量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高档汽车生产使用的钢材都必须要靠进口。这不是一个好的长久之策,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钢材。这样,一是可以不受国外产钢企业的限制,使得国内的汽车生产保证持续进行。在我们发展自己的汽车品牌之前,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钢产业。这样西方就不会有我们的把柄,否则他们可能以钢的出口量来限制中国的汽车生产。二是,我们发展自己的钢铁业,为我国广大的富裕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对钢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纯的增长。生产者有了先进的技术和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更强的竞争力。消费者,也就是汽车的生产商,他们降低了买进钢材的成本,因为运输成本和关税都会消失。更有利于国内的企业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来跟国外的汽车厂商竞争。对于汽车服务业,包括修车厂,停车场,加油站等。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如其买车后由于服务业不发达带来的麻烦比起买车带来的方便还要多的话,他肯定是选择不购车的。发展汽车服务业也是开拓中国汽车潜在市场的重要手段,本来不想买车的人看到汽车服务业发达到了自己满足的程度,它就会选择买车了。从而使得中国的汽车需求增大,生产者的产量提高,由于存在规模经济,使得汽车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给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带来了剩余的增加,社会净增长。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有40%的汽车找不到停车场。对于车主来说,他更愿意交纳几块钱的费用把车放到停车场里,因为这样就避免了汽车被盗或者被破坏的危险。因为本质上每个人都是风险规避者。停车场的修建既增大了车主的安全感,也创造了就业岗位,社会增加。可以说汽车服务业,使得车主更放心,增大了其购车欲望。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大了社会。
总之,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关税的手段保护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钢铁业来支持汽车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增大中国汽车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通过好的设计和技术的开发来打开潜在的汽车市场,通过好的治理提高生产效率。
10年以前,中国的汽车企业非常的渺小,渺小到除了只能与国外汽车巨头合资外,就基本只能处于生产农用车的地步了。
现在,随着美国汽车巨头的濒临破产,中国车企个个“蠢蠢欲动”,收购国外品牌的声音甚嚣尘上。中国车企真的有能力去收购国外的汽车品牌吗?我的答案是,中国汽车企业,无论是上海汽车还是一汽、东风汽车,都根本还不具备收购国外品牌的能力,更不用说去收购国外处境艰难的车企了。
几年前,上海汽车去抄韩国双龙汽车的“底”,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后,双龙汽车终因经营不善而陷入因避免破产被申请破产保护。如双龙真的被破产清算,那么上汽花在海外并购所损失的钱就要大概5.5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上海汽车几年来所投入的资金面临血本无归的地步。更早之前,上汽、南汽收购罗孚品牌和生产线之争已经让该两家企业吃了个大亏,而今上海汽车更为韩国双龙汽车的收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仅从上海汽车所经历的收购失败看,中国的汽车企业实在没有能力实现国际化的经营,无论是国际化的品牌经营还是企业经营。
融入国际化的汽车产业洪流是中国车企未来的必然之路,然而这条路到底如何走,是中国汽车产业界必须认真回答的战略问题。
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到底该如何发展呢?我给出以下建议:
一、克服浮躁心态,客观评估自己
眼见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陷入绝境之态,包括丰田汽车遭遇历史未来的亏损,中国的汽车企业“走出去”抄底的心理暗流汹涌,媒体不时传出国内车企要出去收购某品牌的传言。传言不会空穴来风,至少它代表了某些人的想法。如果不能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传言就可能把某些人的心理弄得浮躁,以为自己真的有能力走出去收购了。这时候,我真的奉劝那些已经有了“走出去”的想法的人,特别是那些已经掌握着决策权的人让自己去作个“静夜思”,掂量掂量自己的轻重。
直接地说,中国的车企根本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和能力。这里有两个要素是需要考虑的,第一,国际市场根本还不接受中国的品牌,中国的汽车还没有被国际市场消费者认可的空间,在没有生存空间的市场里拼搏,那只能是死路一条;第二,中国车企完全不具备进行国际化管理的能力,即使收购个品牌或企业回来,也没有成功国际化运作的能力,除了像上海汽车一样发生巨额损失外,最后收回来的也只是堆废物。
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三步曲
1、国内汽车产业必须进行二次整合
中国的汽车产业的特征是,企业规模不大,数量多,实力不强。经过前几年的整合,一大批农用车车企被淘汰掉了,剩下的车企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本已经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一汽、二汽(东风汽车)、上海汽车等,只可惜这类车企之所以能够占据国内市场领先地位,是因为全部选择了与欧美日全球汽车巨头合资,使用的不是自己的品牌,只能算是代工而已;还有一类是奇瑞、吉利汽车等完全依靠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和市场努力而发展起来的,这类汽车虽然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可惜均处于市场低端位置,资金实力不强,而且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像摩托车一样市场被逐步压缩的危险。
从产业市场竞争规律看,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数量依然偏多,而且配置重复及分隔严重,产业效率和质量还处于很低水平,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整合来优化产业配置,提升产业效率,追赶国际水平。
2、发展自主品牌并做大,积蓄实力。
现在的国内汽车巨头全部是在销售别人的品牌,因此要走出去根本就是空谈,没有自己的品牌,拿什么走出去?因此,无论是一汽、东风还是上汽或者是其他国内本土车企,都必须首先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谈得上走出去。
考察国际汽车巨头,都是在自己国内市场做大了后才开始逐步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这一发展路径其实也是产业发展的规律,中国的汽车企业是不能例外的。
中国的汽车企业必须自创品牌,并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而发展,成为国内消费者所能接受的品牌,把自主品牌率先在国内市场做大,积蓄实力。这里所谓的实力包括资金的积累,更包括技术与经营管理能力的积累。
3、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实现国际化
领导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地,最终打败了国民党蒋介石,实现了中国的真正统一,建立起了新中国。这一路线非常值得中国车企参考并借鉴。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壮大,来自中国的品牌在国际上也会逐步地产生吸引力,如中国车企在产品技术与质量上也能达到较高水平甚至完全不亚于欧美日车企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被国外消费者所接受。这是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中国的车企可以先在发展中国家逐步打开市场,然后像日本的丰田、本田等汽车一样花大力气进攻欧美高端市场,从而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作为已经非常成熟的产业,虽然老巨头正面临灭顶之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车企就能很轻易地走出去,占据国外市场,它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路程。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练好内功,打造自主品牌,积蓄实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理应成为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发展逻辑。
中国汽车产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汽车厂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个变化就是市场的需求在回落,我个人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增速会稳定在6%~7%。第二个结构性变化出现了非常好的消费需求。我们用二到三年时间打造了1.6的小排量车,现在供不应求,这次车展上拿了两款新型小排量车,我相信在日后上市以后肯定热销。最后一个变化是,对于自主品牌来讲现在是向国外学技术学管理,整合全球人才的好时机。这次车展由于时间的特殊性,我看不比任何一个汽车展览差劲。我们在中国也想打响我们自主品牌的理念,我们一定要做精品车。
中国有着产销1000万的车市,全世界汽车厂都来了,我们应该研究我们中国特有的技术,中国特有的市场准则,来有效的提高自己
浙江瑞立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
芯片,在现代汽车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目前芯片短缺的背景下,国际芯片巨头率先抬价,部分车企面临停产。这是一幕世界汽车工业第一次遭遇芯片危机。芯片安全正成为汽车供应链安全不可忽视的一环。
文丨AutoR智驾?王硕奇
12月5日,来自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引发热议,大众旗下部分车型受到芯片产能影响,将被迫停产。
“有消息称,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上汽大众从12月4日开始停产,一汽大众也从本月初进入停产状态。而影响南北大众停产的主要原因是芯片供应不足。”
对此,大众中国回应称,虽然芯片供应受到影响,但情况并没有传闻中严重,目前正在寻求解决办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徐颖称,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也已经和总部、相关供应商展开协调工作,积极取应对措施。目前,相关车辆的客户交付没有受到影响。
事态经过两天的发酵,已经有多家供应商表示将面临缺货或者涨价,而也有部分品牌声称不受影响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博世表示,已关注到行业内某些零部件的供应链瓶颈,“不仅是汽车行业,整个全球购市场都存在半导体元件短缺。”博世还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无从幸免,在当下紧张的形势中,博世在密切联系客户,以尽力维持供货。
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Continental)近日表示,尽管芯片生产商已通过扩大产能来应对近期突增的需求,但市场所需的额外供应量将需要6-9个月才能实现,因此潜在的供应瓶颈可能会持续到2021年。近期德国大众集团在国内的合资厂因车载芯片供应不足,新车生产已受到影响。
此外,考虑到疫情的不确定性犹存,占据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的恩智浦、德州仪器、英飞凌、瑞萨和意法半导体等芯片厂商随时有受到疫情影响而停工停产的可能性。
荷兰汽车芯片供应商恩智浦半导体给客户的一封邮件显示,该公司必须提高所有产品的价格,因为它面临着材料成本的“大幅增长”和芯片的“严重短缺”。
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Infineon?Technologies)表示正扩大投资,以求提高奥地利芯片工厂的生产。该公司的一份声明称:“考虑到2021年汽车产量一定幅度的增长,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产能。”
而国内主机厂比亚迪方面先对?“芯片短缺导致部分车企停摆”传闻回应表示,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不仅可以充分自给,还有余量外供。
比亚迪在芯片领域的积累可谓借助这一进行了放大。而各个零部件厂商借此机会的联合涨价与发声,似乎正在营造一种零部件涨价的趋势。
大众缺了什么芯片?
除了大众中国的回复之外,南北大众相应对停产的消息也相继进行了回复。
一汽大众回应称,公司目前正与相关供应商进行沟通,实际情况应该没有写的那么夸张。
上汽大众则回应称,新车生产的确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该企业并没有如外界传言的全面停产,芯片市场供应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受影响的不只是汽车行业,汽车行业里也不只影响大众。
据悉,本次短缺的汽车芯片将导致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即车载电脑两大模块无法生产。而大众汽车所有车型都有配备ESP和ECU产品,因此受到的影响最大。
其实不仅是大众汽车基本配备ESP和ECU产品,按照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要求,ESP是每一辆车强制安装的产品,而ECU相当于汽车的电脑,控制着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运行也是现代汽车必不可少的零部件。
目前国内ESP和ECU主要由大陆集团和博世两家供应商供应,受到此次芯片风波的影响,两家零部件巨头也面临停产的风险;同时有媒体报道称,大陆集团的库存目前只有一万套左右,已无法满足供应需求。也就表明,此次芯片短缺除了南北大众等合资车企受到影响外,大部分自主品牌也将面临断供的可能。
ESP为什么造不出来?
首先,要知道ESP之中也需要半导体芯片,用来计算和控制。
据报道,目前晶圆代工厂的佼佼者——台积电、联电,第四季订单已经全满,明年上半年先进制程及成熟制程(先进制程:28nm、14nm、7nm、5nm等;成熟制程:28nm以上)产能也纷纷被客户全部预订一空。
而本次汽车芯片的短缺,将导致ESP也就是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车载电脑这两个关键模块无法生产。
而目前国内也没有专门的ESP供应商,市场依然被博世、大陆、天河等供应商垄断。
国内目前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esp研发成果,也不具备独立研发、设计、制造、调校整套esp的技术能力。整套esp系统的主要难点在于各种传感器、执行装置以及系统调校经验。
但在主机厂层面,已经有包括比亚迪、长城等品牌在研发自己的车身稳定系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为何比亚迪着急给自己打广告。
广义上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应称为ESC。而“ESP”,即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是博世公司对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叫法。宝马搭载的控制系统为DSC,丰田为VSC,VSA则是本田对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称呼。比亚迪的“BSC安全控制系统”就是车身稳定系统。
早在2017年,“比亚迪安全控制系统(BSC)项目,选址在大亚湾西区响水河工业园比亚迪二期生产基地的E4栋厂房4楼东半部,车间面积约4000平方米,生产安全控制系统(BSC)20万套/年。
至于为何之后比亚迪仍然用博世的ESP?只是研发成功之后,博世给比亚迪成本价供货,比比亚迪自己的价格还要低。
但在车载芯片领域,比亚迪实现自给自足应该也不成问题。
在国内市场中,比亚迪分别享有国内电池第二、电机电控第一、BMS?第一、IGBT?第二的市场份额排布。
因此ESP的制造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与供应商巨头比拼成本与价格。
芯片缺货或将成为常态
中国汽车协会发布统计11月销量预估数据。预估11月汽车行业销量预估完成273.3万辆,环比增长6.2%,较去年增长11.1%。从中汽协行业信息部发布信息来看,今年11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9.3%,商用车销量则同比增长14.2%。如此一来,汽车产销将实现连续8个月增长。
市场回暖叠加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内的汽车厂商纷纷积极应对暴涨的需求,但自主汽车芯片规模占比不足10%,并不能实现安全自主可控的我国来说,一旦芯片突然断供,将会有更多的车企受到影响。
据悉,本次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主要出在芯片的上游企业,受疫情影响,海外规模较大的晶圆厂和封测厂陆续宣布停产,意法半导体公司罢工,造成全球半导体缺货严重。这其中,传统汽车平均每辆车用到70颗以上的MCU芯片缺货程度较高,国际MCU芯片大厂的产品出现全线延期。
除了因疫情导致国外的芯片组装工厂被迫停产导致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电子消费等行业对于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厂商对部分汽车芯片产能进行了转移,面对下半年中国车市的强势复苏预判不足,自然也就无法应对。
而更加严峻的问题就是,此次芯片的短缺或许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因为汽车芯片是定制产品,一颗完整的芯片制造流程包括芯片设计、晶圆代工以及封装测试等步骤,而由于目前晶圆代工产能的受限,部分芯片交易周期均在数月以上。
因此汽车市场犹如数码产业一样将会常态化的缺芯。
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浪潮席卷,软件将定义未来汽车的理念已成为共识,芯片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也将会愈发明显,因此,拥有强大“中国芯”迫在眉睫。
今年9月份,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牵头7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这也让自主汽车芯片领域有了统一的行动组织,同时也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汽车芯片的重视。可以预见,芯片自主化将成为整车制造商的头等大事。
而对于整个半导体行业而言今年也是无比的受关注,中国工信部日前发布消息称,将5G、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纳入“十四五”国家专项规划,进一步引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有力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向前,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被自主品牌攻克,但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壁垒无法打破,那么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的帽子将始终无法摘掉。从中兴、华为的遭遇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就能掌握更多话语权的道理。
芯片在汽车产业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大众的停产只是一个开始,它说明稳定的芯片供应不仅仅是当前我国众多行业的掣肘,它也影响了世界汽车产业这一制造行业的王冠。
芯片安全将是所有意图在智能汽车时代占据一席之地的每一位玩家的钥匙。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乘用车发展历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企业经历了创业的艰苦磨练,初步打下了发展的基础;产品主要以电器产品为主,部分产品为重汽、川汽、陕汽、济汽等汽车制造厂进行配套。
阶段大事有:
1.1987年9月,于瑞安北门头创建瑞安红旗汽配厂;
2.1989年9月,从北门头迁址杨家桥;
3.1991年9月,更名为瑞安市重型汽车配件厂;
4.1993年1月,成为一汽(解放)公司配套商。 企业的初具规模阶段: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初具发展规模,逐步在行业内确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阶段大事有:
1.1993-1996年,累计投入3600万元的技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2.1994年1月-1995年7月,在红旗工业区先后兴建了3幢5楼的标准厂房;
3.19年5月,企业从杨家桥迁址到红旗工业区,同年又修建了一幢9层楼的厂房;
4.1998年1月,成立浙江瑞立实业集团;
5.1998年4月,被全国汽车配件“双百”推展委员会列为首批推荐企业;
6.1998年9月,在温州主办浙江省汽车配件销售联合体会议;
7.2000年5月,在温州承办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制动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技术交流会。 企业的持续发展阶段: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得到了广泛认可,其生产和销售的年均增长保持在40%以上,并积极尝试资本运作,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阶段大事有:
1.2000年12月,占地54亩的瑞立工业园奠基;
2.2002年5月,位于瑞安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园通过验收并进行搬迁;
3.2002年9月,电涡流缓速器产品被列为温州市首批国债支持的国家重点技改项目;
4.2002年10月,晋升为无区域企业集团;
5.2003年11月,经瑞安市人民批准,在瑞安经济开发区征地361亩,规划建设瑞立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6.2003年12月,在上海嘉定区征地168亩建设瑞立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和物流管理中心;
7.2004年3月,瑞立将气制动系统公司剥离与香港福特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8.2004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温州地区首家境外上市民企。 企业的规模和品牌迈上新台阶阶段:企业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日益凸显,进入了全国行业百强。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主导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资本运作取得重要成果。瑞立的“集团化模式,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品牌化运作”格局效益明显。
阶段大事有:
1.2005年7月,瑞立“汽车制动元件和转向助力泵项目”被列入“2005年第二批用地省重点建设项目;
2.2005年10月,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2006年4月,瑞立正式在纳斯达克市场主板挂牌交易,股票代码由SAUP改为SORL;
4.2006年4月,企业信息化“863”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
5.2006年6月,瑞立首次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行列;。
6.2006年7月,瑞立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7.2006年8月,瑞立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认定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
8.2006年9月,瑞立汽车制动系统被国家质监总局评为“中国名牌”;
9.2006年10月,瑞立被国家统计局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10.2006年11月,瑞立首次成功增发新股公募3600万美金;
11.2006年,瑞立首次实现产销超10亿元,出口同比增长80%以上。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我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国汽车工业1953诞生到18年改革开放前。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品从无到有。第二个阶段,18年到20世纪末。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开始全面发展。这一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由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商用汽车发展迅速,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型汽车、轻型汽车的不足得到改变。轿车生产奠定了基本格局和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大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的行政管理的束缚。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使中国汽车工业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摸索了对外合作、合资的经验。第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1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1)中国已经稳居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的前三位
2007年,我国生产汽车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销售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乘用车去年产量638.11万辆.销量629.25万辆。涨幅都超过了21%;商用车去年产量250.13万辆.销量达到249.90万辆,同比增长22.25%,高于全行业的增幅。
总体来看,我国汽车产销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已分别位列第三位和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产销大国。
(2)自主品牌汽车稳定增长
在商用车方面,自主品牌继续成为主流,过去3年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北汽福田、东风、一汽,江淮、股份、重汽、长安有限、江铃、南汽、陕汽等10家企业共销售商用车167.69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67%。
在轿车方面,自主品牌轿车销量达到124.22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26%,其中夏利、QQ、福美来、旗云、F3、骏捷、自由舰、A520、奔奔和吉利金刚等十大品牌共销售轿车88.91万辆,占自主品牌轿车销量的72%。
SUV呈高速增长态势,自主品牌的哈弗,瑞虎分别销售5.78万辆和5.01万辆。MPV销量增长不明显。瑞风和风行分别销售4万辆和1.07万辆。
总体来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经过产品结构调整,2007年比2006的市场占有率略有下调。但总量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局面。
(3)“走出去”的态势初步形成
2007年,汽车出口延续了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其中整车出口量达到61.27万辆,同比增长79.85%,出口金额达到7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出13量及出口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民族汽车企业已经成为轿车出口的主力,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和配套体系。在中低档轿车,客车和载货车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
我国华展,奇瑞、力帆、吉利等自主品牌厂家纷纷加速海外生产基地的开拓步伐,2007年以来先后在朝鲜、伊朗、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设立海外工厂。
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走出去”的态势初步形成。
(4)兼并重组获得重大突破
2007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江苏省人民联合举办。上汽?跃进全面合作签约仪式”。江苏跃进汽车有限公司将其下属的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业务,全面融入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其中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与服务贸易资产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
上汽集团将建成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未来3年上汽将投入85亿元人民币,把南汽打造成为年产30万辆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上汽、南汽联合后,短期内将实现年产销汽车200万辆。
总体来说,上汽和南汽进行全面合作,有利地推动了汽车业的兼并重组,有利于改变当前中国汽车业分散发展的局面,同时加快改变当前汽车行业大而不强、过于分散的局面。
1.2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1)自主创新加速发展
2007年一汽解放J6重型载货车和东风1.5t级高机动性越野车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我国重型载货车和越野车开发能力的重大突破,具备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试制能力,掌握了关键总成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规范的开发体系和开发流程,对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汽自主研发的V12发动机CAl2GV的成功点火,意味着我国掌握了开发顶级轿车用V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里程碑。
奇瑞、吉利、长安、华展、比亚迪、力帆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在全力打造自主品牌轿车方面继续取得新的成就。
一汽集团在未来8年(到2015年)将投入130亿元发展自主品牌,建设4个轿车平台,开发50款自主品牌轿车车型;东风公司为发展自主品牌成立的东风汽车乘用车公司,到2010年,自主品牌的销量将提升到72万辆,占销售量的53%;上汽集[]2007年宣布将筹资270亿元投向自主品牌建设。
(2)新能源汽车迈入重要起步笠
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入重要的起步年。
目前,全国共有60多种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在试验运行,建立了北京、武汉等4个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6个相应的关键零部件测试基地。已有8个混合动力汽车进入国家机动车产品公告。
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但在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和纯电动轿车产业化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
(3)汽车产业联盟开始形成
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竞争程度较高,企业创新基础条件较为薄弱,通过技术联盟实现企业间和产。学、研间的联合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2007年11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国内汽车、机床及相关制造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3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成立,以促进我国汽车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007年12月27日,“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该联盟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一汽、东风、吉利、长安、奇瑞等汽车制造企业、材料冶金企业及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12个单位组成。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轻量化技术水平和碰撞安全性。
(4)零部件产业集展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吉林长春、湖北十堰、安徽芜湖、广东花都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初步形成了华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集中区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在1000个左右,关键集群区域约100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