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订单大爆发_汽车零部件市场分析报告
1.后市场·新机遇 | 是时候给中国零部件产业提一口气
2.汽车行业的swot分析法怎么做?
3.别再喷特斯拉了 他真的救活了中国的新源汽车市场
4.请大家帮忙,急急急!
5.汽车后市场这两年的发展趋势有什么变化?
6.美国科技发达,为什么在汽车行业不如德国?
7.失败企业管理者往往都有哪几点特征?
8.智能驾驶发展这么快,没想到核心零部件被“卡脖子”,怎么破?
转眼间,2020年已接近尾声,但回想起年初国内疫情爆发之际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所面临的糟糕境况,相信很多业内人士仍然历历在目,例如持续延迟复工导致企业生产和交付无法正常进行,业绩出现大幅下滑,降薪裁员频繁等等。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境况已逐步好转。
发展环境改善,行业景气度上行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国汽车销量可谓逐月攀升,“金九银十”势头更足。据中汽协数据,今年9月,我国汽车销量达256.5万辆,环比增长17.4%,同比增长12.8%,10月延续增长态势,汽车销量达到257.3万辆,环比增长0.1%,同比增长12.5%。
从累计销量来看,我国汽车销量年度降幅也正处于不断收窄状态。数据显示,1-10月汽车累计销量达1969.9万辆,同比下降4.7%,降幅与1-9月相比收窄2.2个百分点。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从目前形势看,预计2020年汽车产销降幅将会在5%以内。
零部件行业作为整车的上游,景气度与下游整车销量密切相关,因此在汽车销量连续回暖的背景之下,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加快复苏。这从自主零部件企业三季报中便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汽车零部件板块145家公司,今年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990.04亿元,同比增长13.51%,归母净利润109.24亿元,同比增长35.83%。
当然,中国零部件行业境况的好转与海外车市的恢复情况也不无关系。从海外车市来看,尽管部分区域疫情一再反弹,但总体来说,疫情影响正逐步消退,车市景气度也有所回升。综合各国汽车协会数据,今年10月,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新车销量同比均实现增长,较此前有所改善。这意味着,一部分在海外设有业务布局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所受影响减少,业绩可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更为重要的是,外需的逐步复苏使得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板块表现得以拉升。据中信证券分析,进入三季度,海外疫情逐渐趋缓,海外汽车销量开始恢复,欧洲车市7月销量同比增速转正,北美车市8月销量同比增速转正,这导致欧洲和北美汽车产销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且9月缺口进一步拉大,海外补库存需求强烈。而与此同时,海外供应链受疫情影响,短期内重新组织生产难度较大,供给能力恢复有限,这就增加了对进口零部件的需求,在这一情况之下,国内出口型零部件企业受益。
回顾此前,随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长,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成功融入世界零部件购体系,在汽车产业链全球化配置的趋势影响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口额也呈递增趋势。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9年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由129.59亿美元上升至530.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95%。
尽管在疫情发生之后,中国汽车零部件在国际市场受到严重打击,出口量明显下降,但基于外需逐步恢复,最近几个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情况已有明显好转。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零配件出口金额已连续三个月(8-10月)保持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2.2%、22.7%、31.3%,增速不断提升。
发展动力充足,后续形势被看好
进入2020年,为提振汽车消费市场,国家及各地方相继出台各式汽车消费刺激政策,范围涵盖新车购置补贴、增加号牌指标、鼓励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浙商证券认为,相关刺激消费政策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有望带动国内汽车“更新潮”的提前到来。
就今年四季度而言,乘联会指出,车市面临众多利好。首先,经济持续向好增长。其次,今年新品上市的节奏延到三季度,真正上量要到四季度。此外,各地政策持续发力,且基本在12月到期,随着时间临近,消费者购车抢政策末班车的效应更明显。该机构认为,四季度车市增速将接近三季度。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四季度商用车受政策、投资的拉动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乘用车方面,9月下旬开幕的北京国际车展推动了企业新品的全面投放,叠加各地促进消费政策的延续,都将对市场产生利好影响。
国内车市增长势头依旧强劲,有望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后续发展。华西证券研报显示,需求提振驱动三季报板块业绩明显好转,行业重回周期性复苏通道,预计2020四季度销量增速将达10%,对应2020全年增速-6%,2021年销量增速约为10%,并带动上游零部件、下游经销商环节景气度回升。
除此之外,国泰君安分析人士认为,外需复苏有望拉动汽车零部件业绩高增,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实现三个月提速,且后续叠加海外库存低位需求复苏,零部件细分存在持续高增长并超市场预期的可能。
中商产业研究院则指出,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的发展速度趋于稳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万亿元,同比增长7%。虽然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行业放缓,但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因素,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且有一定增长空间,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在此背景下,零部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趋于良好,预计202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5万亿元。
该机构还指出,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创新要素已经形成一定积累,创新环境逐步向好,相关财政和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故长期向好势头不变,中国汽车行业也将从过去的做大规模向做强实力转变。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在汽车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国际平均水平仍然偏低。因此,无论从我国汽车行业增长空间,还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规律来看,未来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仍有巨大空间。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境况转好,后势可期,然而挑战犹存,例如疫情反弹的风险、新兴国家的崛起等等。举例来说,现如今,中国不断上升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促使许多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别处。亚洲其他地区凭借更具吸引力的成本优势已经加入竞争,争相提供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场地,越南、印度和泰国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格局逐渐削弱了中国的地位。对此,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还需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后市场·新机遇 | 是时候给中国零部件产业提一口气
[汽车之家?行业]?如果一辆车的软硬件价值,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都来自华为,届时你会认为华为是一家汽车公司吗?业内对于华为造车存有猜测,华为的态度是“华为本身不造车,但可以帮助车企造车”。未来,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来临,汽车全生命周期价值被不断放大,华为从一辆车上可获得的价值必然会成倍增加。
今年北京车展,华为展台上,不断有车企高层前来一探究竟,深聊下华为的电驱动、感受下华为的雷达和智能座舱、听解下华为的云服务。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华为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供应商。近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又一次直面媒体,透露了华为汽车的雄心,解开了来自市场的一些疑虑。 徐直军在圈内是有名的“直”。在媒体面前,他彰显了三种个性,倒也像似华为内部的三种作风:直接、高效、自强。 面对汽车媒体专场,徐直军把有关华为手机和其他业务的问题直接怼了回去,“不作答”;他能用一句话回答的问题,绝对没有第二句的废话,高效回应每一个问题;面对车载计算平台MDC的7nm芯片产业化和供应问题,徐直军并不担忧,“先把库存用完再说,2022年以后呢(指大批量投产),着急什么!”■?ICT延伸至汽车,华为都能做!
华为的汽车业务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讨论华为汽车业务能做什么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华为想要什么。华为看中的是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软件可持续更新带来的价值,未来汽车智能化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软件。只要硬件基本要求足够,任何智能的功能都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定义和升级。 徐直军认为,软件定义汽车正是ICT行业(信息与通信技术)与传统汽车行业融合的关键所在。在未来的完全无人驾驶汽车身上,软件就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买了车以后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OTA不断升级,享受更好的体验。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部件厂商与车企买卖式的商业模式就不适合了,必须开创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应对汽车产业的未来。『中间为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
因此,华为从事汽车业务是在发挥其在ICT领域的技术优势,汽车相关业务正是华为原有ICT业务的延伸。 那么,华为如何做汽车呢?首要的就是改变车辆开发架构。复杂的事让华为来做。 在华为,汽车相关业务单元组成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华为汽车业务的目标是基于ICT领域技术积累,秉承“平台+生态”战略,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改变汽车智能网联的架构。 一年以前,徐直军就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架构要从EE架构(电子电气架构)走向CCA架构(计算与通信架构)。目的就是将现有汽车复杂的分布式架构简单化、集成化,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ECU进行分层、分组管理,将ECU之间的协调工作将至最低,将汽车开发从局部零部件(或总成)开发变身为整车级开发。 在CCA架构下,车辆的开发从底层至顶层可分为机械层、高压电池电气层、低压部件层(传感器和域控制器等)、软件层(包括和自动驾驶操作系统等)、应用层(座舱和自动驾驶应用程序等)、云服务层。 基本这样的理念,华为推出了三个域控制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电动化平台),三个操作系统(鸿蒙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 围绕智能座舱,华为拥有鸿蒙操作系统HOS、车域生态平台以及智能硬件平台,硬件方面包括座舱模组、车载智慧屏和AR-HUD等;基于AOS、VOS,华为具备了MDC车规级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系列产品和MDC?Core,可覆盖L2以上到L4级别的乘用车、商用车、作业车等多种智能驾驶应用场景。 徐直军称:“我们争取在2022年初,有车装上我们的这些部件或系统,大家可以体验体验。”他认为,只要架构设计的好,一辆纯电动汽车完全可以在全生命首期内演变成为无人驾驶汽车。当然,这辆纯电动汽车应该有必要的雷达、摄像头以及计算中心。『华为智能车云服务包括四大项目』
在最顶层,还有华为智能车云服务,包括自动驾驶云服务(HUAWEI?Octopus)、高精地图云服务、车联网云服务和V2X云服务,每个项目下还有多个子项目。 自动驾驶云服务帮助客户构建一站式自动驾驶数据驱动的闭环方案;车联网云服务全新推出了三电云服务、OTA和智能增值服务等服务能力;高精地图云服务将打造高精度动态地图聚合平台;V2X云服务通过全新发布的云控平台为丰富的V2X业务场景赋能,构建智能网联云端大脑。 这个云有多强大?举几个好理解的例子。 自动驾驶云让相当于1年的实车路测里程,在仿真系统中仅需要1天半就跑完了;拥有“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资质”的华为,通过高精地图云把全国的高精地图伙伴聚合,打造覆盖最广的地图数据服务能力;电池方面,三电云能实时诊断电池健康状态,实现电池安全预警。■?正在“聚圈”的华为
在2020北京车展E2馆内,非整车业务的展台,最热闹的就是华为。ADS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云服务、智能网联都有展示,也包括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 在智能座舱方面,华为展出了车机模组、8英寸超低反显示屏、座舱麦克风、摄像头等;在华为mPower整体解决方案中,包括车载充电系统、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以及直流充电模块。『华为超低反射屏幕』
最亮点的有两个,一个是MDC车规级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另一个三合一及多合一电驱动。 车展媒体日的前一天,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MDC产品部总经理李振亚正式向业界公开发布了MDC?210与MDC?610,分别可以提供48及160TOPS的算力,为L2+、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提供经济实用的算力,加上此前的MDC600、MDC300,华为MDC形成了系列化产品。『华为发布全新一代MDC系列产品』
徐直军表示,“华为MDC什么都能支持(指汽车所有的控制系统),MDC主体就是一个人工智能NPU加上通用计算CPU,两者加起来计算能力强大。MDC的硬件以及现在具备的能力可以把车上的所有计算和控制全部做完。” 据悉,此前华为推出的MDC?600算力过于强大(最高可超过350TOPS),超出用户的需求,因此开发了MDC?610。未来MDC可能还会推出新的系列产品。 “今年的目标(指自动驾驶)是在城市道路上做到1000公里无干预,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领先的,我们正在全力打造这样一个智能驾驶系统,或者叫自动驾驶系统。”徐直军说。『华为MDC合作伙伴已经超过50家』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MDC系列产品,华为又在开始“聚圈”。 目前,华为MDC已与50多家主机厂、Tier1、应用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等客户及生态合作伙伴,在乘用车(L2以上)、商用车(智能重卡、港口物流)、作业车(无人矿卡、无人配送)等领域,实现了基于华为MDC的可落地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舍弗勒、希迪智驾、Momenta、禾多科技、元戎启行、新石器等均是华为的重要合作伙伴。 三合一及多合一电驱动系统则更受整车企业关注。在北京车展的前一天,华为“秘密”地举办了一场业内推介活动。除了电驱动系统外还有车载充电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的集中展示和讲解。 华为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是业内首款超融合架构的动力域解决方案,集成了电机控制器(MCU)、永磁同步电机、减速器、车载充电机(OBC)、电压变换器(DC/DC)及电源分配单元(PDU)六大部件,支持融合BMS软件算法。而就在前两个月,华为在广州注册了华为电动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设立的目的就是销售充电系统、电驱动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相关产品。 华为的销售人员介绍:“我们电驱动系统用电机油冷的方式,整套系统都是华为自己设计的,由外面的厂商代工。”用油冷,电机整体体积会减少15%,而关于代工企业,华为方面并没有透露。『华为车载充电系统』
『华为车载充电系统』
北京车展媒体日当天,广汽、吉利、比亚迪、蔚来、北汽等数十家企业先后到华为展台参观交流。同时,徐直军也率队到长安等企业深入沟通。紧密的交流倒是给华为下一步的业务扩张埋下了伏笔。据悉,华为的“三合一”产品已获得主机厂的订单;“多合一”产品将率先应用于比亚迪车型上,预计明年量产。正在聚圈的华为就差爆发的那一刻。『吉利研发总院高层参观华为展台』
■?破解来自行业的疑虑
华为从事汽车业务,有一个根本原则,即把有限的聚焦投入在一些核心的产品和生态方面。华为将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共创智能驾驶新蓝海。但是,尽管华为足够开放,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入了华为的“圈”。 目前来看,华为的“朋友圈”还真不小。但是,其中似乎没有造车新势力的身影。难道华为不愿意与造车新势力合作?徐直军回应称,“既是有意,又是无意。”造车新势力新,但华为从事汽车业务也很新,只是双方还没有走到交集点上。 “不会排斥造车新势力。”徐直军强调。 从汽车业务合作的战略上,华为开放了足够大的空间,建立一个平台,把足够丰富的业务集成起来,客户按需索取即可。“合作方式千千万,不同车企的想法不一样,就好像女孩子选老公也不是一个标准。”徐直军这样比喻。 不同车企基于自己的能力和策略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客户会完全基于平台开发;有些客户会做的更深入一点,比如双方联合开发;有些客户会选择华为的硬件。华为应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OEM厂商选择华为的时候,每个部件都可以独立选择。比如华为云服务,每一个云服务下面的子项同样可以单独为客户服务。『华为激光雷达及各类传感器』
随着业务的深入和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华为汽车业务面临五个疑问。 一是华为汽车业务要不要、能不能做成博世汽车业务这样的体量? 徐直军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解答,“我们还没有理解清楚Tier1的含义,客户有需求,我们就做产品满足需求。至于业务到底能做多大就看这个团队的本事了。”华为这些年积累的技术和能力可以适配智能网联汽车场景,这的确是华为未来发展的坚强后盾。 二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规模有多大? 华为汽车业务整个团队规模已经达到了4000多人,每个部件就是一个部门。徐直军解释说,“每个汽车解决方案都与华为传统ICT业务相关,都是基于某个原有产业延伸出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这个场景。”比如,Pad业务延伸到智能座舱领域;毫米波雷达源于无线产品线。 三是7nm芯片需求如何应对? “MDC610就是用的7nm芯片。这些部件真正开到路上,要等到2022年以后。还有两年的时间,足够我们去应对了。”徐直军说。对于芯片供应的问题,华为没有否认当下的困处,但也不会惧怕难题,对于市场的变化,华为已经有了准备。『华为全系列传感器』
四是华为做智能驾驶能比特斯拉更强吗? “我们不做低等级智能驾驶,激光雷达只是起点。”徐直军称。尽管行业内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将视觉算法做得很好,但依然有天花板。尽管特斯拉当前不用激光雷达,仅依靠视觉计算,但这不能否认激光雷达的技术优势。 徐直军表示,在中国路况场景下,没有激光雷达解决不了的问题,华为要坚定地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分析的融合感知路线,“只要方案做得好,成本高一点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少挣一点。” 五是华为汽车业务何时才能开始盈利? “如果想盈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关闭。”徐直军称。据悉,华为汽车业务在2020年的支出超过5亿美元,想要追求盈利,把这5亿美金放在口袋里面最好。汽车产业发展是有规律的,时间周期非常长,华为短期内不会考虑汽车业务团队的盈利问题,长期来看总会有一年实现盈亏平衡。 徐直军说:“华为每一个产业都有发展曲线,从立项开发到走向当期盈利、再走向累计盈利,这个周期平均八年。因此我们对汽车业务的发展也是有耐心的。”编辑总结:
今年北京车展,华为备受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华为正在冲击全球零部件老大博世。对于与博世的竞争,华为倒是认为,业务目前重叠度并不高。我们也向博世进行了询问,博世称与华为一直有沟通交流,具体合作内容不便透露,而就在华为的展台上,也有不少博世的前员工。华为虽然是后来者,但他深知汽车产业的精髓,跨界创新不能脱离本质,让华为的技术成为车规级的产品还是要靠人,靠合作,靠聚圈。后来者是有耐心的,或者华为真的会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一颗新星。(文/汽车之家?刘宏龙)汽车行业的swot分析法怎么做?
“评价中国汽车工业的成绩,行业主要关注汽车产销规模和中国品牌发展,忽视了汽车工业的基础——零部件发展。没有本土零部件,就没有中国品牌汽车!”
在刚刚结束的“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大声呼吁。
中国零部件积弱久已,纵使汽车产销已经达到数千万的量级,位居全球第一,但在回溯汽车产业上游,依旧难见中国企业站上舞台C位。
时代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在这潮起潮落间谈理想、谈情怀,聊机遇、聊挑战,世贸、全球化、电动化、智能化……一个个伴随着变革的名词滚滚而来走在聚光灯下,又凛凛而去成为或即将成为过去,在这些名词的背后,谁改变了命运?又有谁化作历史的尘埃?
“没有本土零部件,就没有中国汽车”
如果没有这样具体的数据,很少有人相信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规模已经大到超乎想象。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超过10万家企业从事汽车零部件相关生产制造,其中有统计数据的有5.5万家,而年销售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的更是有1.3万家。
从数据上看,中国零部件产业已然是庞然巨兽,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中国零部件积弱的观点?
需要强调的是,就在这巨量规模下,我国依然有70%左右的汽车整车生产装备(包括生产线、关键磨具等)依赖进口,发动机、变速箱生产装备80%左右依赖进口,汽车研发、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90%左右依赖进口,特种功能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008年11月25日,博格华纳在京与由12家中国顶尖自主品牌联合成立的中发联投资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博格华纳双离合器(DCT)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生产和开发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中的核心产品。博格华纳预计,未来10年,博格华纳在全球的DCT模块的年生产规模将达到350万套,中国市场规模为150万套。
毋庸置疑,中国的市场规模令世界瞩目,当年的畅想也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博格华纳合资的12家中国汽车制造商构成中,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吉利、奇瑞等等,可以说国内主流汽车生产商悉数到齐,而他们所持股份之和也只有区区34%。
没有核心技术,让博格华纳独占鳌头,可以说,这是国内零部件产业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目前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到了整个行业的75%以上,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已经被外资所垄断。
与汽车整车市场的政策不同,我国在零部件方面并没有限制合资企业的股比。外资零部件企业得以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中国本土基础薄弱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本就不可能与这些外资巨头竞争,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自家门口瓜分市场蛋糕。
如今,汽车产业链安全问题正严重制约本土汽车发展。
2017年5月31日,广汽传祺发布公告称,由于相应的变速箱供应能力不足,?传祺GS8将在5-9月减产,下调至7,000辆/月;此外,由此部分消费者订单可能出现交付周期延迟的情况。
彼时,传祺GS8作为一款自主品牌中大型SUV表现堪称惊艳。从上市之初,销量一路攀升,连续突破万辆大关,力压丰田汉兰达和福特锐界创造了自主品牌中大型SUV的新纪录。
因为供应商的关系,GS8错失了最好的半年时间,而这款车型的6AT自动变速箱来自于日本爱信精机。
“没有本土零部件,就没有中国汽车”,这句话放在这里或许更加振聋发聩。
细数全球知名汽车企业,其零部件配套体系同样享誉世界。在德国,无论是BBA还是大众,背靠的博世、大陆、埃孚无一不是自主品牌的宣传卖点;全球汽车老大丰田更是直接持股两大零配件供应商电装和爱信。一直被国内消费者看不起的韩系车,背后也有全球排名前1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摩比斯为后盾。
中国汽车产业想要又大又强,上游零部件必须迎难而上。
新四化会成那股春风吗?
如同整车一样,零部件早期的路径同样是市场换销量,没有从0到1的突破,永远扮演着跟随者和追赶者的角色。
或许这样的历史到了被改写的时刻。
2014年,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元年。但时任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对此并不开心。“2014年卖了一万多辆,今年要做到两万辆。销量涨得不算太猛,因为电池供应完全跟不上,这是以前没想到的。”
在新能源刚刚成为风口的年月里,包括电池在内的关键零部件出现大量供应缺口。这是零部件在新能源产业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企业真正的找到了方向。
从2005年开始,《美国汽车新闻》和普华永道每年评选一次全球配套供应商百强榜,而这一权威榜单很长时间里都与中国供应商无缘。再后来,潍柴集团、华域汽车、海纳川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市场支持力伴随着中国汽车销量爆发式的增长走向世界百强行列,成为常态。
2018年,一个身影惊奇地出现在了这个榜单之中,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也正是在这一年,行业外鲜有人知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供应商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大家都这样形容它:估值超2000亿、上市首日大涨44%、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
宁德时代——新能源领域大变革背景下诞生的一只独角兽。回看宁德时代的过去,不得不说,传统汽车零部件的惨痛历史成为了这家企业成长最好的老师。
事实上宁德时代的前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早在05年就被日本TDK集团买下了100%的股权,按照政策规定,全外资公司不能生产动力电池,所以在2011年底,董事长曾毓群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剥离出来,在宁德成立纯中资公司CATL。
2016年,设立电池企业准入目录,目录外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无法获得补贴,外资电池企业被排除在外,宁德时代坐享其成。正是这一系列的保护性政策,反而造就了宁德时代等国内优势电池企业的成功。
宁德时代与捷豹路虎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
尽管政策不可能一直保护下去,但宁德时代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商中的佼佼者,放之全球舞台上依旧耀眼夺目。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量竟然超过了特斯拉电池供应商松下电气,销量排名全球第一。数据方面,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17%,在中国市场达到了27%的市场份额。
“‘新四化’的叠加交汇和相互赋能,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能源动力、生产运行、消费趋向等变革,这也是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的重大机遇。”未来3-5年是汽车产业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零部件企业能否把握住机会,适应汽车产业调整的需要,找准定位、确立发展战略,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共同课题。
伴随着新能源时代的持续深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一系列零部件企业让中国汽车开始有了立足之地。
决胜未来
从本质上来看,宁德时代仅仅是一个电池供应商,就是这样一个电池供应商目前市值已然超过6000亿,是国内汽车上市公司市值的两倍。
而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C端消费占比还未超过总量的10%,无疑“新四化”给了宁德时代更多的可能,也让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未来充满想象,与整个产业链相比,电池只是其中一部分。
全新的无人驾驶车用短距离雷达、电动一体化底盘、紧凑型电池组……越来越多更精致、更先进、更强悍的汽车零部件,开始成为未来角力的主战场。
好风凭借力,中国企业步上青云,正式打破从“0”到“1”的桎梏,他们要的更多,从“0”要到“100”。
自从2013年华为车联网业务部成立,关于华为要造车的传闻与猜测从未停止。在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接受媒体访时明确表示,“华为不造车,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
2020年5月9日华为通过其官方网站宣布,将携手首批18家车企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将利用其在5G技术领域的压倒性优势,增强其对于汽车行业的参与度。
“5G”成为华为的第一个切入口,而接下来的举动,不得不说让外界大吃一惊。在几个月前的北京国际车展上,HUAWEI将自家汽车业务全盘拖出——从自动驾驶方案到激光雷达、从座舱SoC到鸿蒙车载系统、再到七合一电驱系统,甚至是充电模组都有进行了展示。
他们有一个低调又充满力量的口号——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从现有披露的华为已经把智能电动汽车的所有核心零部件和子系统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这种做法与燃油车零部件王者博世如出一辙——掌控发动机变速箱的控制器、掌握ESP、iBooster等底盘控制部件等核心部件。
华为的野心有目共睹,在北京车展后,知名研究机构佐思汽研选择了41项新四化指标进行了对比,评估博世、华为、百度、WAYMO作为新四化供应商的能力。
从最终得分可以看出,博世遥遥领先于其他几家,并且预测博世的新四化供应商领头羊地位,在五年之内都难以撼动。
但在市场表现上,如同博世一样,华为的周围已经簇拥着一大批的汽车制造商,这中间除了本土企业外,也不乏国外品牌的身影。
2017年年底,华为宣布与PSA在车联网领域开展长期合作,基于华为OceanConnect物联网平台来构建CVMP平台,面向消费者提供新型移动出行服务解决方案;2018年6月,华为与奥迪达成合作,开发5G联网汽车,提供在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之前的驾驶系统。
在即将到来的广州车展上,首款搭载华为HMS?for?Car智能车载云服务的量产车型沃尔沃XC40纯电版也将如期上市。
在华为的规划中,他们需要率先在商用车和专用车领域获得成功,再全力扶持2-3家本土乘用车OEM。获得多家主流乘用车OEM的认可后,华为MDC才能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智能汽车计算平台之一。
而这个过程预计需要5-8年,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积弱相比,等上十年又如何?
《三体》这部科幻中有一个经典桥段,面对几百年后就要到来的外星舰队,人们用“冬眠”的方式,让一批有着坚定制胜信念的军官增援未来。
宁德时代原本是一家与苹果合作的电池供应商,华为也仅在通信行业大放异彩。如今,在不可阻挡的趋势下,在中国这个庞大到自成体系的市场里,新的玩家“换道超车”成为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柱。
他们面向未来,布局未来,也必将决胜未来。
文/黄云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别再喷特斯拉了 他真的救活了中国的新源汽车市场
中国汽车行业的SWOT 分析
内部
环境
因素
优势(strength) 1、 良好政策和投资环境:
(1)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引进制造技术后,必须进行产品国产化,并提出了不低于40%的国产化率要求;
(2)一些政策和规定引导零部件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产品种类多元化生产等促进零部件企业的优化组合;
(3)由于我国参与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外资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投资的增加,国际许多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很多跨国公司还将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其全球购系统并在国内设立购机构或办事处,有些还在国内设立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零部件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2、 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优势
(1)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投资者来中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一些附加值低,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组织,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来提升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平均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汽车消费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3、国外著名大型零部件企业对我国企业全方位的持续带动效应
目前,列入世界500强的零部件制造厂商德尔福、博世、伟世通、电装和李尔等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我国零部件企业与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和合资,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营经验,从低端的加工到高端的研发,实现车身、发动机、变速器、车桥、饰件等汽车主要零部件和模块方面全面发展。对于一些企业来说,通过的优化组合,可以迅速提升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我国零部件企业处于以国内、国际市场和优化调配发展的前提下,直接进入世界零部件购平台,取一边发展和一边学习的模式,可以迅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且,在目前的国际化发展前提下,这种效应是具有持续性。
劣势(weakness) 1、市场培育滞后,限制了汽车消费的增长
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尤其是一些地方取地区保护政策,限制使用非本地企业生产的汽车,人为分割市场。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阻碍了汽车需求的增长。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种、价格、经营机制、市场开发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不能适应个人购车的要求。
2、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
(1)目前我国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是处于小规模生产,即便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例如上汽集团,也只有几十万套(件)的产量,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成本高;
(2)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导致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还是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材料密集型的产品。我国零部件制造技术目前仍属于中低技术水平,一些高新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
3、企业研发投入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1)有资料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年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1%—2%左右,而发达国家为3%—5%,甚至达到10%,我国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效益低下限制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
(2)一些大型的零部件企业开始认识到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但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很大部分属于进入壁垒较低、只需小规模的投资、占地少、设备相对简单、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等状况,其技术研发的基础很差,并且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研发的平台、技术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
4、产业结构单一,体制不合理
(1)从大型汽车集团独立出来零部件企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部配套体系,虽然从汽车集团独立出来,但是这些企业市场意识淡薄,体制转轨缓慢,管理效率低下,极大制约了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大部分民营零部件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约束,加上一些企业受眼前利益驱动的重复建设,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产品质量差,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和效益;
(3)资零部件企业虽然引进和吸收了国外领先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是,一方面,在其产品的本土化中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其经济规模和售后服务的相对滞后,发展很不均衡;
(4)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工艺门类还不够齐全,自制件多,未能形成分层次、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产业结构,需要向更合理、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5、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目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零部件工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6、重复建设严重,散乱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1999年底,全国共有汽车厂商2391家,其中整车企业118家,改装车企业546家,摩托车企业136家,发动机企业51家,零部件企业1540家。国家批准的轿车建设规模为112万辆,已验收或建成的轿车生产能力91万辆。汽车产销量在1万辆以上的有16家企业,其中,三大汽车集团上汽、一汽和东风资产占有率为62.04%,市场占有率为71.76%,利润占有率为87.96%。目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新建汽车项目的势头仍然存在,使有限的得不到有效利用。
外部
环境
因素
机会(opportunity) 1、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同时,围绕汽车的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
2、目前,我国加快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需求角度看,“十五”规划要求交通运输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会对载货汽车的发展提出巨大的需求;
3、轿车逐步进入家庭消费,市场需求更大,持续时间更长。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7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并保持平稳增长,已达到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阶段。目前汽车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初期,其中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的前景十分广阔;
4、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冶金、石油、化工、机电、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已经为汽车工业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公路网建设高速发展也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十五”期间将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5、按照国家汽车工业“十五”规划,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
威胁(threats) 1、入世对改善我国汽车市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筹措发展资金,参与国际分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入世以后,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开放,将使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汽车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国际经济环境的长期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全球汽车行业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我国虽然对汽车产业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市场即使的宏观调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汽车企业仍然十分不景气。今年经济危机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请大家帮忙,急急急!
最近证券市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特斯拉股价的波动成了国内部分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股价的晴雨表,像宁德时代?、均胜电子、旭升股份、华域汽车、三花智控等等特斯拉中国供应商,股价都随着特斯拉发生了大幅波动。
为什么特斯拉的股价会如此深刻地影响到国内零部件上市公司的股价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太脆弱了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在传统汽车领域核心技术的严重滞后,迫使不得不打造新赛道以实现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而这个新赛道就是新能源。有了产业顶层设计和政策的重点扶持,中国市场诞生了一批批优质的新能源产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
自2013年开始成为国内客车龙头宇通的电池供应商,并凭借补贴时代所获取的利润,宁德时代拼命投研发,逐步打入宝马、大众、戴姆勒等全球汽车巨头的供应链,在外强环伺(松下、LG)的情况下高速发展,以一己之力PK世界第一梯队。
不仅于此,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的市场,我们已经形成以天齐锂业、华友钴业、洛阳钼业为龙头的金属供应链;中游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三电系统;下游的整车生产与销售,既有比亚迪、奇瑞这样的传统厂商,也有蔚来、威马等新势力;后市场,充电桩制造与运营、电池回收等领域也不乏优质企业。
可以说,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和最好的成本控制力。
但是,落实到下游,国内的整车厂商并没有真正打开新能源市场,失去了政策的庇佑,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最终以130万辆、17.4%的降幅收尾。这给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产能过剩。
以核心产业动力电池为例。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62.2GWh,同比仅增长9.3%。而按照之前的规划,到2020年国内要实现200万辆新能源汽车,近80GWh动力电池的销售,多数厂商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同时,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家企业中有4家装机量同比下滑,包括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和第五的力神;剩余4家也只是基本持平,唯一大幅增长的宁德时代主要得益于国外车企朋友圈的扩大。与之形成对应的是,日韩厂商松下电池、LG化学、三星、SKI均实现了较大的增长。
更严重的是上游原材料企业。下游厂商每少卖一辆电动车,或是市场有些许变化,都将对锂、钴产业形成放大效应,直接影响原材料的价格和业绩波动。2019年天齐锂业财报显示亏损26亿至38亿元,虽然部分原因是其海外并购失败,但新能源产业的周期性波动对其影响更大;还有洛阳钼业,预计2019年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也有56.86%到63.33%的减少,主要原因也是钴产品全球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而中国市场的销量却没有增长。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新能源核心产业电池、电驱和电控系统,总体成熟度还较低,主要体现在行业经验、技术实力和系统管理能力上。
比如国内电驱十大品牌到2019年的平均创立时间仅有14年,而传统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企业像博世、电装、德尔福和大陆,都已创业百年,这不仅意味着他们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强大的朋友圈。
包括大众、宝马、奔驰在内进军新能源市场,博世、大陆、电装才是他们首选也是固定的合作伙伴。国内多数三电系统供应商成立时间短,缺乏影响力,很难打入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体系。而主攻中国市场,不但风险大,也极易受政策环境影响,动力电池就是最好的例子。
特斯拉,池塘里的鲶鱼
分析完新能源供应链体系的现状,其实和过去手机产业类似,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大而不强。特斯拉的到来就和当年的苹果一样,做一条放进池塘的鲶鱼。
目前,特斯拉核心供应商大部分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只有少数几家头部中国供应商。随着特斯拉国产,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加快本土化购是大势所趋,这势必会激发新能源供应链体系的产能活力。
这是有迹可循的,一面是市场需求。虽然去年新能源市场整体呈现下滑态势,但主要集中在A00级和A0级低端市场,B级轿车、SUV等中高端新能源产品是上升趋势,这对于售价30万的特斯拉Model?3而言是一大利好。
有需求也有供给。去年特斯拉在中国总注册量超过4.27万辆,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建成后一期产能达到15万辆每年,马斯克也表示将中国打造成为?Model?3最大市场,预计今年底Model?Y也会投产。
还有媒体报道,特斯拉预计202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新增4000个以上超级充电桩,该数量是过去5年超级充电桩建设总量的一倍。
从整车到充电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马力全开。一来可以消化国内新能源产业近年来过剩的产能,带来新的产值增长点。
动力电池方面,特斯拉虽然在加快自家电池的研发力度,但短期内还得依靠供应商,和宁德时代的牵手,会间接带动国内动力电池的技术和产能进步;
最直接的利好是隔膜和负极材料行业。前者重资产,新进者较少,恩捷股份基本是一家独大,市占率近五成,扩产毫无争议;后者和正级材料的同质化严重不同,负极材料格局稳定,净利率较高,而璞泰来本就是特斯拉的供应商,随着特斯拉的国产,“近水楼台再得月”的璞泰来势必迎来新突破;
原材料方面,钴、锰、镍、锂、铝、石墨业受下游头部整车厂市场政策波动影响大,前期特斯拉宣布的“无钴”电池让钴产业在资本市场接连几天跌停,但像锂、铝等必须的原材料,随着特斯拉的扩张,消化产能乃至再打破瓶颈都是可以预见的。
二来特斯拉能形成一种“类苹果产业链”的示范效应,赋能上中下游供应商提升行业认可度,从而获得走向世界的机会,带动产业的体系性进阶。
比如热管理系统供应商三花智控。根据国金证券去年10月的研报,它在汽车电子膨胀阀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后,不断拿下大众、通用、?沃尔沃等新能源车订单共计140?亿元。
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特别是核心三电系统而言,和特斯拉的合作,既是一种生产管理经验、技术实力的提升,也是一张可以打入世界一流车企供应链体系的学历证书。
特斯拉,新能源车企眼中的鲨鱼
如果说特斯拉是一条激活新能源供应链体系的鲶鱼,那么对于国内羸弱的新能源车企来说,特斯拉就是加速他们消亡的鲨鱼。
首先,特斯拉国产后会加速造车新势力的分化。
从贾跃亭的乐视开始,六年多的时间,中国新能源市场诞生了一百余家造车新势力,众多新势力占据了太多市场,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特斯拉的强势引入会加速那些投机分子的衰败,让社会资金向真心造好车的新势力倾斜。事实上,随着特斯拉的到来,2019年国内新势力仅11家有销量,90%或销声匿迹,或彻底破产。
其次,倒逼车企加速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
特斯拉对新能源市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是造车新势力,就连传统车企也是压力重重。
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就曾说过:“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时代已经结束。大众要努力转型,避免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所以,大众用了200亿欧元来打造MEB电动化平台,加速在新能源领域的进程,今年ID.家族就将提前和消费者见面。
再有丰田,这个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过去垄断了混合动力技术半数以上的专利,特斯拉的飞速发展,在拓展纯电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迫使丰田不得不放弃混动领域的专利,和全球车企共享,进而共同抵制纯电市场的扩张。
还有国内传统车企长安、吉利,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技术,在自动驾驶、智能安全领域不断进步,以拉近和特斯拉的距离;国内头部新势力蔚来、威马、小鹏们,更是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形成差异化优势,赢得消费者。
同时,特斯拉还会培育大量新能源汽车潜在客户。
一直以来,中国新能源市场主销车型大都集中在A00级微型电动车,低价、低质、低续航,且多以共享出行领域消费为主,新能源汽车并没有在终端市场形成良好的口碑形象。
随着特斯拉的扩张,其相对科技的设计、强大的性能、良好的自动驾驶体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用户对新能源产品的认知,进而培育更多对新能源汽车有消费欲望的用户,给整个行业做大做强的机会,一如当初苹果手机的普及让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迎来大爆发。
总结
从早期的产业保护,到开放市场让特斯拉以独资的方式入华,甚至罕见的一视同仁,将Model?3纳入补贴范围,中国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利用特斯拉,再造苹果产业链的辉煌。
2009年,苹果基于成本和平衡供应商的考量,开始扶持中国产业链,造就了一个个。打工妹周群思带领蓝思科技进军苹果供应链,实现财富暴增,还有面板的京东方、深天马,触摸屏的欧菲科技,射频天线的信维通信,声学器件的瑞声科技、歌尔声学等等,它们均在各自细分领域做到全球领先。
还不仅于此,电子产业的全面进阶,让华为、小米、vivo等手机巨头充分受益了供应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并在残酷的拼杀中淬炼出核心竞争力,最终拉近了和苹果之间的距离。
今日的新能源产业和过去的智能手机产业何其相似,产能过剩、大而不强,特斯拉将和过去的苹果一样扮演着相同的角色,至于能否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后市场这两年的发展趋势有什么变化?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金融危机
危机与机遇共存
时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主任施罗伊斯教授认为:金融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将削弱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政治意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让全球投资者关注那些有长期增长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新能源领域。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
同时,她还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已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要想在未来更具竞争力,能源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需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的行业既有利于当下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
多向解读一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这次金融风暴是怎样产生的?危机它的危害有多严重?它将持继多久?它除了对金融业产生危害外,还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就能从它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它的特性,从而用应对的措施!
适用话题
问 联系 表象与本质
多向解读二
危机与机遇共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一机遇,就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适用话题
勇气 危机与机遇 辩证看待危机
多向解读三
面对危机,我们只能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肯定不能,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潜能,运用慧眼,找到克服它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降到最小的程度,也才能在这场危机中安然无恙。
适用话题
智慧 潜能 给我一双慧眼
多向解读四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的人谈“金”色变,以为世界经济将由此而倒退不知多少年。影响是肯定有的,但我们更要有面对危机的心态。有的人悲观失望、只看到消极影响,于是惊慌失措;有的人乐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因而镇静自若。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适用话题
积极面对 悲观与乐观 态度决定命运
多向解读五
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若罔闻,受害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因此,大家精诚团结,才能达到共赢。
适用话题
团结 合作 共赢 利己与利他
根本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对称。包括经济总量的不对称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对称。而为什么会出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对称,是早期马克思已经得出的结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1,从主观上,资本主义追求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并越来越将实物经济资本化。而实物经济及实物经济增加有限,但资本主义欲望无限,虽然在当今已经做了自我控制,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不变。当资本主义为了追求资本效益最大化而失控时,就产生了虚拟经济总量大于实物经济总量的结果。当这个结果不断增加以至于虚拟经济支撑不起实物经济时,经济危机就显现了。此外,由于资本主义追求效益最大化,而过渡将资本转移到高利润行业时,造成了低利润行业的资本匮乏,最终造成了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结构的失衡,这也能产生经济波动。
2,从客观上,生产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各要素比例也将随之调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他生产要素增长较小或负增长时(比如石油能源),资金的功能将弱化。这样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衰弱。长期以来,资本是强势的,这基于原料和能源的充足,以及劳动力的过剩。资本处于卖方市场,其他要素处于买方市场。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加,并且这种增加大于其他要素需求时,强势的资本就衰弱了。
2008年,由于前一周期的积累使得危机加剧显现,同时,生产要素尤其是原料和能源近几年发生较大的相对变量所致。
2008经济危机 (2008-10-13 19:14:02)
这个秋天比往年更萧条
——2008经济危机
你来自耶鲁,我来自哈佛
工作在华尔街或光谷
冬眠的熊醒来嘶吼
人们惊恐地抛出手中的所有
酒吧里挤满了失业的朋友
我们还是上街走走
到了门口,我打开烟盒
点燃一支纽约1929
泪水,无济于事的落下
溅成,千瓣的玛格丽特
那破碎的每一片都在询问:
一定会来到的明天,
会不会更好?
全球金融系统正面临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始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市场的癣疥之疾,如何酿成全球性的深重危机?昔日翻云覆雨的华尔街何以脆弱不堪?之手和市场之手在这场危机中分别应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挽救全球经济于既倒?
次贷危机终于彻底打破了华尔街神话,继贝尔斯登中弹倒下之后,有着158年悠久历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也奄奄一息,无论是破产还是被施援,曾经声誉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这步田地在战后金融史上绝对是具有指标意义的。因为这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风险的大爆发。
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金融危机形成原因
此次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却持续下降,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进而导致次级和优级浮动利率按揭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
一旦这些按揭被清收,便造成信贷损失。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致使华尔街主要金融机构或者倒闭,或者被接管,华尔街辉煌的时代已经终告结束。
9月15日,美国拒绝对雷曼兄弟施以援手,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将深化,全球经济景气周期下行几乎成为定局。
迄今为止,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中,有三家在6个月内消失,更多的金融机构在等待命运的审判。一个终极问题产生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是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应该更多地介入市场微观运作?
贪婪与恐惧体现在次贷危机的各个环节,美国房地产抵押的业内人士理查德·比特纳在《次贷危机真相》一书中揭开了可怕的真相——几乎在每个环节中都充斥了谎言与虚的评估。美联储伯南克斥责,“近年相当一部分放贷是既不负责任也不谨慎的”,这在美联储的语言体系中,几乎是疯狂和不理性的同义语。
但事实真相绝不如此简单,次贷危机不仅暴露出金融机构的疯狂,更暴露出美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疯狂。美国的房地产是支撑消费的基础,购房者通过购房,通过增值的房屋获得消费,通过各种金融机构,房地产产品被证券化后,出售到全世界——以房地产为中心形成、消费、生产链条,以负债或者债权的形式,全球的美元资产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美国。在房贷证券化链条中,美国隐性担保的房利美与房贷美起到了枢纽作用。
不是吗?正是美国的插手,才让美国债券证券化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蓬勃发展,正是利用房贷提振消费的举措,才让克林顿时代美国经济数据花团锦簇,正是美国的隐性担保,才让几十万亿的次贷产品通过两房行销全世界。可见,次贷危机不仅是金融资本市场幻梦的破灭,更是美国主导的金融资本主义拯救美国经济、拯救消费的国家政策的破产。如果说金融市场大溃败,也是美国与美式金融资本主义的共同溃败。
美式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无可比拟,但任何一种金融市场都无法抵抗制度性的行为,而次贷危机恰恰显示出大面积的制度性行为,从评级机构到担保公司,无一幸免。
在过程中,金融资产出现爆炸式增长。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称,全球金融资产占全球年度产出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109%飙升至316%,2005年,全球核心资产存量已达140万亿美元。同期英国的金融资产比例从278%升至359%,美国则从303%升至405%。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首席执行官约瑟夫-阿克曼(Josef Ackermann)说:“我不再相信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接手两房、拯救贝尔斯登,说明的控制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次贷危机之后,国际金融市场将出现深刻变化。直观表现是,金融资产体量下挫,投资者越来越趋向保守。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表示:“最终大家可能会发觉有需要回到基本去,再次认清资金融通的根本目的,而负责保障公众利益的监管机构也要意识到,最简单的方法长远来说可能更具成本效益。”实际上在说,我们不愿意上华尔街复杂到无人能懂的金融衍生品的当,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而不是让贪婪者得暴利。
投资者开始自我保护,手握现金,投资最保守的资产,以求度过严冬:各个市场的投资者均缩减杠杆头寸;投资者转向现金和国债等安全资产。次贷危机,说明金融衍生品应该有明确的疆界,而金融市场趋向保守,是认可了保守的趋向。直至安然度过本轮由次贷引发的经济下行周期,全球金融市场才会重新掉头向上。
那些曾经信奉美式金融创新制度的国家,会因此变得更加谨慎,他们原本就不信任难以掌控的复杂的金融体系,次贷危机将使他们看到失去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会更加谨慎。
但是,可以相信,金融资本主义不可能重回管制之路,而是会走向加强监管之路,否则,美国会继续帮助雷曼兄弟,以及受到破产威胁的几十家金融机构。可能的监管手段包括,收紧资本金要求,对金融机构的表外资产有更透明的要求,评级机构的失信评级将受到管制,对者的处罚会更严厉,谨慎对待金融市场中的信用担保。
次贷危机是美式金融资本主义的刮骨疗毒过程,就像1929年大萧条催生了罗斯福新政,安然、世通破产催生了萨班斯法一样,次贷危机会催生新的管制手段、新的金融产品。
* 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感受最深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经济放缓,没办法从银行借贷,没办法透支。
美国当下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成共识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次贷危机终于彻底打破了华尔街神话,继贝尔斯登中弹倒下之后,有着158年悠久历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曾经声誉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这步田地在战后金融史上绝对是具有指标意义的。因为这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风险的大爆发。
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化图景下,这样的危机不可能只关乎美国的事或者有钱人的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密切关注它将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看国际变化:
2008年10月20日,韩实施大规模金融救援
2008年10月20日,荷兰向荷兰国际集团大规模注资
2008年10月20日,拉美各国央行将联手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10月17日,德通过5000亿欧元救市
2008年10月17日,花旗痛失美国最大银行宝座
2008年10月15日,美股再现“黑色星期三”
2008年10月14日,美国公布首轮救助方案细节
2008年10月13日,英国向银行注资370亿英镑
2008年10月12日欧元区国家通过大规模救助
2008年10月10日,西班牙批准组建一个规模为300亿欧元的基金
2008年10月9日,冰岛金融监管委员会宣布接管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Kaupthing
2008年10月8日,瑞典宣布向Kaupthing在瑞典境内分行给予援助
2008年10月7日,冰岛宣布接管陷入财困的当地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
2008年10月7日,道琼斯指数四年来首度跌破万点,这是2004年10月以来,该指数首度跌破万点关口
2008金融危机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正是美国家庭的巨大负债,消化了中国不断膨胀的产能
美国金融危机,首先会带来心理冲击。这场危机必然会在中国资本市场制造悲观气氛,中国持有的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会缩水、海外投资者也可能大量抛售中国资产回母国自救,从而对中国资本市场施以向下压力。但更主要的,中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以前正是由于美国人借钱消费,消化了中国的过剩产能,从而使美国的金融和中国的制造双繁荣,现在美国金融一倒,必然终结美国人借钱消费模式,中国制造随之受影响。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陶冬:中国未大面积受次贷危机影响
陶冬表示,中国从基础面来讲,是唯一一个真正大面积未受到次贷风暴影响的国家。虽然资本项目的管制又救了中国一次,但金融开放、资本项目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的……
申银万国:次级债风波的影响有限
虽然由于各国央行出手干预,美国的次级债风波一度有所缓和。但近日随着某些问题的进一步暴露,形势似乎变得再度严峻起来,海外证券市场也因此出现了剧烈的调整……
花旗经济学家:次贷危机对中国没有直接影响
如果美国进入萧条的话,通过测算,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美国可能在下半年减息0.25%,而明年可能持续1到2次减息,最终在2008年年底达到4.5%的中性利率水平……
巴曙松: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不大
对于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巴曙松认为影响不大。他认为,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股市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其直接的联系管道就是可能对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有价格争议……
格林斯潘:美金融危机百年一遇
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访时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可能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并继续影响美国房地产价格。
罗杰斯:有生之年看不到金融危机触底反弹
罗杰斯说,这是一条漫长道路,事实上,在我们有生之年似乎都看不到了。他说:“伯南克(美联储)和他的伙计们开始来援救了,这可能会把问题掩盖一段时间,当然我不知道他们能掩盖多久,然后灾难就会继续。”
伯南克提议转移金融公司不良资产
伯南克提议,将美国金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不良资产转移到一个新的机构中去。 这项是保尔森纳和伯南克的又一次努力,此前他们未能恢复金融和房地产市场信心。
保尔森:对美国金融市场弹性持有信心
保尔森称,健康的资本市场,是具有活力的美国经济的主要骨架,也是美国经济和美国家庭的关键。我们对美国的金融资本市场的弹性应持有信心。
卡恩:明年经济会复苏
卡恩表示,尽管日前爆发的美国金融风暴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IMF预计全球经济会在2009年逐步复苏。IMF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约4%,这将体现为美国、欧洲、日本的经济放缓,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势减缓。
索罗斯:英国是下一个
索罗斯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访时,就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和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困境发表意见。他说:“我担心,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在进入风暴的过程中,而非走出风暴。”
---
应对金融危机,各国举措一览
中国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基准利率
10月9日起暂免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税
美联储联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点
美联储9000亿输血银行体系
共同降息50基点
欧盟各国将提高最低存款担保额度
欧洲央行加大对金融系统注资力度
英国宣布新救市方案 将动用五千亿英镑
日本首相下令研拟追加经济对策 规模庞大
日本央行一日内3次注资货币市场
俄罗斯向银行大规模注资9500亿卢布
俄罗斯对股市设立新的涨跌幅限制
澳央行降息100个基点 幅度为16年之最
西班牙设立300亿欧元基金支持银行
荷兰将本国银行存款账户担保额提至10万欧元
德国出台诸多应急措施
---
2008金融危机的幕后元凶
元凶一:过度消费的投资者
正是无限制扩张的消费和透支欲在背后使坏。美国依靠资本市场的泡沫来维持消费者的透支行为,市场被无节制地放大了。
元凶二:腰包鼓鼓的金融从业者
华尔街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各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张市场,造成泡沫越来越大。
元凶三:睁眼闭眼的监管者
美国较为宽松的监管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这次风波,而整个监管体制显然已经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速度。
元凶四:百依百顺的亚洲国家
亚洲国家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给了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且输送流动性的无限动机,让其有足够的流动性。
2008经济危机寒风来袭 家居业2009年市场尚待观望
面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寒风来袭,家居界人士对2009年的预期都略有保留,普遍表示政策的利好需要一段调整期方能出效果。相对07年对08年的"一片看好"预期,今年对09年的预测已经由"尚待观望"所取代。
喧嚣的2008年还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人们都在企盼2009年能有个新开始。
然而,面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寒风来袭,家居界人士对2009年的预期都略有保留,普遍表示政策的利好需要一段调整期方能出效果。相对07年对08年的“一片看好”预期,今年对09年的预测已经由“尚待观望”所取代。
忠信地产副总经理张宇沛先生预测,这股低迷,将持续到09年底。张总的预测对家居业似乎不是一个好消息。佛山市检验检疫局陶瓷科科长梁柏清也认为,更艰难的还在后头:“我个人觉得冬天还没有到,只能说是秋天。这次危机影响相当大,更加严寒的时候还会有。”
"真正的冬天马上要到来。有些订单的客户都延货期,我们探讨明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更加严峻。"百陶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蒲鼎新也表示明年的情况存在更多潜在隐患。
记者在访时还了解到,由于09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位于珠海的世邦家居世界,本来也有进驻广州开店的打算,但是受到金融风暴冲击,亦唯有暂时放缓扩张的步伐。
业界表示加速竞争并非坏事
对于08年的不测风云,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金融危机的来袭是突然而强烈,但并非空穴来风,市场调整是必然的。“市场不会一直都好的,基本三年就是一个调整期。前几年房地产市场太热,现在出现缓冲很正常,不要看得太悲观。”业内人士表示。
面对市场形势有很大变化的时候,企业普遍取两种方法。一个是守势,一个是攻势。经过08的寒风突袭,对于被称为真正冬天的09年,大多企业都已经有了充分准备。
危机的来临,激发了家居业对09年的发展战略有了新的规划。
对于企业而言,09年是储备期,也是爆发期。部分优秀企业,取逆市而上,乘机吸入以扩大地盘,等危机过后行情转暖,已经远远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除了设计,服务也是企业在09年与市场抗衡的一大武器。
星艺的"10年"装修售后服务保修在业界一直享有盛誉。“我们的装修售后服务保修10年,这个承诺不是一般企业能承诺起的。”星艺董事长罗照球表示,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保持一贯的服务承诺,才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
后记:在风云变幻更加莫测的09年,业界已经有所预测和准备,不再是08年一场风暴所致的束手无策。09年,是"真正的冬天",还是"韬光养晦年"?一切,家居业都似乎已经准备就绪,结果如何,还看09年的揭晓!
我前几天写的论文 你挑点抄下吧
://.baidu/s?tn=sitehao123&ie=gb2312&bs=%D3%D0%B9%D8%BD%F0%C8%DA%CE%A3%BB%FA%B5%C4%D7%F7%CE%C4&sr=&z=&cl=3&f=8&wd=%D3%D0%B9%D8%C6%F3%D2%B5%BF%CB%B7%FE%BD%F0%C8%DA%CE%A3%BB%FA%B5%C4%D7%F7%CE%C4&ct=0
有很多,可以自己借鉴,我也看了不少,挺好的。
美国科技发达,为什么在汽车行业不如德国?
趋势一:
市场规模正呈现爆发式增长
汽车爆发式增长在今后几年将完全进入后市场,配件、服务需求强劲,而体系过去几年增长乏力,满足每年新增的2000万的增量已经力不从心。
一线城市限购限行限外迁等政策导致北上广等城市的二手车价格下跌,一二线城市新车多,体系强大,而三四五线市场老旧车型将不断增多,车主购买保险意愿低,保养不及时,维修力量薄弱,后市场在这里有很多创新机会。
此外,高档车市场份额在增加,这类车主消费慷慨,专修此类车型的商业机会不容错过。大量涌现的报废车使得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商机提前出现。
趋势二:
保养维护比修理重要
随着车联网落地,汽车的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虽然可能导致故障率增加,但更重要的是,主机厂借助车载电脑和传感器,可以预先判断故障,这会大大降低非正常故障的发生率。
保养和维修的智能化、个性化会改变现有的服务模式,但前提是厂商愿意迈出这一步。
与此同时,由于车辆正越来越像一个会跑的电脑,这使得它发生故障的概率在增加,智能化、及时的维修服务变得重要——车主对车联网系统的软件服务要求、频率,可能高于对车辆本身的服务要求,大量的抱怨可能由此而来,主机厂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趋势三: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向后市场加速渗透
过去10年,中国后市场车间里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更多高科技诊断设备,比如车载电脑诊断仪、四轮定位仪、专用示波器、专用电表、尾气检测仪等等,体系普遍已经具备电子配件目录、网络化维修资料、智能诊断系统,一些厂商已经具备了远程诊断系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车主对线上服务咨询、询价、发现最优服务商的需求在增长,这使得很多风险投资开始向后市场的O2O投资。
主机厂、汽车门户和垂直网站、中小创业者都已经在尝试建立自己的O2O网站,试图建立配件商、服务商、车主的B2B2C平台,由于服务的非标准化,这类平台会受限于区域,短期内恐怕都难见全国性的成功范例。
趋势四:
借互联网的服务连锁将挑战连锁体系
随着新车销售放缓,主机厂的扩张也遇到瓶颈,盈利能力下滑困扰着大多数人。
由于配件供给受制于厂商,服务盈利能力必须定位高端用户群,这部分用户的品牌敏感度很高,虽然售后服务可能会贡献50%以上的利润,但如果未来不走向互联网,汽车售后基本无力进行服务品牌营销。
另一方面,过去10年多数全国性的快修连锁都告失败。但互联网在客户、服务商、竞价等领域可以发挥集约化优势,这使得困扰后市场的众多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
由于已经质保期外的存量汽车规模已经大于新车和质保期内车辆,而这部分车辆的服务需求更强,互联网连锁服务体系一旦成功,能扭转得了那些在50%后市场服务利润中占了5%的现状。
趋势五:
商用车和专业车服务外包需求将越发显著
过去10年,的士、商用车车队、公务用车等非私家车的服务是以垄断性的定点维修或者集团购方式完成的,由于供需双方地位部队等,或者由于公务车由或者机构买单,都使得这部分的服务利润极高而公众并不知晓,创业者难以参与竞争。
但随着整个社会对公平、透明的要求增高,专业的服务机构会更好地满足这类专业车队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物流卡车车队规模扩张,比如诞生1万辆卡车的物流车队。
随着共享汽车、租车公司规模扩张,都会使服务于这类专业车队的机构有全新的商业机会。
趋势六:
零部件企业后市场业务从B2B转向B2C
过去10年,由于新车市场高速增长,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开足马力为主机厂提供OEM产品,对后市场取了传统B2B零部件销售模式,由于批发商的存在,零部件生产企业对终端用户的需求一无所知,这就给了一些无缘OEM的零部件小厂生产“高仿”件的机会。
随着近年来新车增速放缓,主机厂开始追求后市场顾客满意度和利润,对于零部件商而言就意味着OEM利润降低。
比如主机厂接受更多的顾客索赔要求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再比如主机厂大幅压低售后配件购价格等等。
不甘受制于主机厂的一些跨国零部件公司已经开始关注B2C和零售终端。知名零部件商通过新品牌、电商、自建终端等模式进入后市场的B2C领域,将深刻改变现有的汽车后市场格局,随着更多后市场人才加盟这类零部件企业的B2C团队,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将逐步展现。
相关
失败企业管理者往往都有哪几点特征?
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在全球诸多领域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实力。不过大家可以发现美国经济这么发达,但是 汽车 业却不如德国和日本。
很多人看到我说美国 汽车 不如德国和日本,可能会持有反对意见,因为从绝对的销量上来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三家 汽车 厂商依然是全球非常知名的,销量很大。我说的不如德国和日本,指的是在 汽车 的用料和做工方面没有德系车那么讲究,在底盘调校方面没有德系车那么精湛,在能源消耗方面没有日系车那么省油。
而且前几年 汽车 城底特律逐渐变得萧条了。虽然美系车大型的SUV和皮卡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依然很高,但是在轿车领域基本上被得被日本 汽车 占据最重要的市场。
而且不管是通用 汽车 还是福特 汽车 ,他们并没有想要与日本 汽车 竞争的想法。目前都已经削减了轿车的生产,转而生产皮卡。
我们都知道皮卡作为一种特殊的车型,只在美国等少数地方受欢迎,而轿车才真正的是面向全球化市场的。那么美国为什么在轿车上面不如德国和日本呢?
汽车 行业正处在转型期,前途未卜?
目前整个 汽车 行业正在处在一个转型期,由传统能源转向新能源。由人类驾驶转向无人驾驶。未来 汽车 会使用何种形式的新能源依然前途未卜。到底是油电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 汽车 还是纯电动 汽车 ,目前依然不明朗。
不过可以判断的是未来新能源 汽车 不仅仅只有一种能源,而是多种方式结合的一种方法。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美国作为全球 科技 最发达的地方诞生了特斯拉这样的纯电动 汽车 品牌,它的诞生对于通用和福特 汽车 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特斯拉的市值已经接近或者是超过通用 汽车 了。而在纯电动 汽车 领域目前特斯拉的技术实力以及车辆的性能也确实比通用和福特旗下的纯电动 汽车 要好。
因此传统 汽车 厂商将会迎来没落的时期,而作为美国 汽车 的代表,通用和福特首当其冲。
美国一流人才玩儿金融,航母,飞机,计算机?
美国对 汽车 产业不屑一顾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美国一流的人才都在玩金融航母,飞机和计算机。
不仅仅是我上面说的这些领域,在转基因农业领域,在化学领域,医疗领域 美国的技术实力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
简单举个例子来说,一架F35战斗机售价上亿美金,而美国市场高端的 汽车 才几万美元而已。所以美国 汽车 之所以不如德国和日本,或许也是因为德国和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没有办法去研究军事武器。把更大的利润白白的让给了美国。
美国人虽然 科技 发达, 汽车 制造领域没有日本精益求精的精神?
日本 汽车 之所以省油,倒不是因为皮儿薄馅儿大。而是因为日本有精益求精的造车精神。当然这也是与日本这个国家能源比较紧缺相关。
而德国 汽车 在 汽车 制造方面与日本 汽车 的初衷也是不一样的,德国人热衷于机械,热衷于钻研,所以他们开发出来的 汽车 ,并不是首先考虑燃油经济性,而是首先考虑操控性以及极速状态下的稳定性能。
美国虽然 科技 发达,但是在 汽车 制造领域是没有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的。因为美国领土广阔,充沛,汽油的价格并不是非常昂贵。这也就导致了美国人在开发 汽车 的时候更追求的是动力,载货能力,长途跋涉的穿越能力。
所以美国 汽车 通常给消费者傻大黑粗的印象,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别克和雪佛兰,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用和福特欧洲研发中心开发的,并不是美国本土研发的。
美国 汽车 是让工会搞垮的?
从1936年开始,美国 汽车 工会就开始罢工,1936年年底至 1937年年初,通用 汽车 位于密歇根州弗林特市的工厂爆发大罢工,罢工持续 44天。通用 汽车 成为第一家与全美 汽车 工人联合会谈判的 汽车 企业。
在通用 汽车 的车间里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常常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几个人一起来做,而有些使用机械化作业能大大提高效率的步骤却还要依靠工人自己来完成操作。因为如果使用机械的话,就会裁员。
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汽车 厂商被逼把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放到海外,国内只能选择停产,甚至破产。因为继续经营下去,只能是越亏越多。
汽车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人只把 汽车 当成工具,没有 科技 含量?
美国消费者并不把 汽车 当作是高 科技 的东西,而是当作一种生产力工具。我们知道美国的皮卡销量全球第一,根据统计美国72%的钢铁工人,58%的石油工人,52%的建筑工人,54%的修路工人都在使用皮卡。因此皮卡就成了强悍,可靠,耐用的代名词。而至于它到底有没有多少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并不是很关心。
汽车 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装配生产工人,而美国人的高工资,高待遇又成了 汽车 厂商的噩梦。
总结:
或许这就是美国经济发达,但是 汽车 不如德国和日本的原因。其实在中国,别看通用 汽车 ,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在中国的销量还不错,但是这基本上与美国没有什么关系,现在大部分美系车是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在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前提下,德国和日本公司考虑的是怎么样开发新能源 汽车 ,通过技术提升提高排放。而别克简单粗暴直接的在中国推广和普及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带来的结果就是口碑下降,销量下滑。
美国 汽车 品牌销量并不比德国差多少,通用,福特,都是行业翘楚,单挑打不过大众,加起来还是有一战之力。
真正不如德国的是高端品牌。
BBA三强,莫说美国,就是美国日本法国英国韩国意大利加起来,也不是对手。
这点与 历史 以及文化有很大关系。
1894年美国GDP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但直到二战结束前,美国工业技术都赶不上德国,V1,V2飞弹,虎式坦克,U系列潜艇,梅塞施密特喷气式战斗机等等。
也因此,二战后,美国疯抢德国科学家。
德国战败后,军工产业被彻底摧毁,但民用工业活了下来,1948年美国为了避免欧洲倒向苏联,推动实施“马歇尔”,大量德国工厂迁移到西德,并获得快速发展。
今时今日德国 汽车 纵横全球,实则是百年工业技术的积淀。
发展高端品牌,技术很重要,但光有技术是不够的。
世界著名奢侈品牌都来自欧洲,法国的香水,瑞士的钟表,意大利的时装。
比BBA更高端的跑车豪车,同样都来自欧洲, 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
高端品牌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与国家地位,文化背景挂钩。
世人眼里,欧洲是近代工业革命发源地,是现代文化的中心,是主流艺术的殿堂,只有欧洲人,才能做出血统纯正的高端品牌。
美国,只是欧洲贵族眼中的暴发户,有钱,但没气质,日本韩国同样如比。
三代出一个贵族,想抢人家饭碗,早着呢。
国民性格决定的。
有一部**,说的是美国赛车手和德国赛车手拼第一。美国赛车手看搏命取胜,德国赛车手靠严谨的态度和注重细节取胜。结果是美国人赢了一次,以后都被德国人占据了第一。
汽车 ,在民用领域,算是集制造业之大成的产品了。一部 汽车 有数万个零部件,还要在各种路况下行驶十几年仍然可以使用。
但 汽车 再复杂,也没有民航客机复杂, 科技 水平更是远远赶不上民航客机的水平。
那为什么美国在飞机制造领域一枝独秀,在 汽车 领域却乏善可陈呢?
原因有三点:
美国 汽车 在二战后,全球一支独秀,遥遥领先德国、日本等竞争对手。
而美国 汽车 为了适应美国人的需求,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大排量,油耗高
2、外型宽大,占地面积大
3、设计趋向一致,缺乏个行
随着13年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减缓,导致美国 汽车 的上述特点,反而成为了问题。
这给德国、日本等竞争对手以机会。让油耗低、车型较小、个性设计的欧洲、日本 汽车 ,在美国掀起了抢购热潮。
1980年代之后,美国 汽车 行业逐渐陷入保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 汽车 行业过去的成功,导致他们对新一代消费群体的需求,充耳不闻。而新一代消费者则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不再优先考虑购买美国制造的 汽车 ,而是平等地看待不同国家地 汽车 品牌。
这导致美国 汽车 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可惜,到了2000年代,这股风潮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环保主义所代替。美国 汽车 又因为同样的特点被消费者抛弃。
在德国、日本的 汽车 制造业不断研发适合全球各个国家需要的 汽车 型号的同时,美国 汽车 制造业仍然躺在过去的辉煌中吃老本。
不但如此,美国工会的势力日益庞大,大部分美国 汽车 厂的职工加入了工会。在工会的强势下,美国 汽车 制造商的人工成本大大提升,又转而影响了 汽车 的销售价格。导致美国制造的 汽车 ,在全球都缺乏价格竞争力。
美国 汽车 制造商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设计和制造所谓美国特色的 汽车 ,却在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研发方面,逐渐落后于德国和日本的 汽车 制造商。
最终,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终于打破了美国 汽车 制造业的象。美国三大 汽车 制造公司,均处于破产的边缘。美国动用了民众的税收,才将代表美国制造的 汽车 制造公司部分挽救了回来。颓势已经无法避免。
不得不提的是马斯克创立的特斯拉 汽车 制造公司,在电动 汽车 制造领域具备了全球领先的竞争力。这或许是美国 汽车 制造业的中兴之火。
美国目前在 科技 领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龙头位置。但是为什么 汽车 行业不如德国呢?我简单总结
1.德国具有深厚的 汽车 历史 积淀
1886年,德国工程师Carl Benz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 汽车 ,标识着 汽车 的诞生。借助于优良的工业基础,德国 汽车 工业经历了13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如保时捷、奔驰、奥迪、宝马、大众等全球知名品牌。
2.坚持技术领先,对技术和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
坚持技术领先是德国 汽车 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德国工程师一向以严谨著称,工程师享有崇高的地位。
3.拥有世界级的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
同时,德国拥有如博世、埃孚(ZF)、大陆集团、舍弗勒等等世界最顶级的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与各主机厂掌握着更核心的技术,而且在 汽车 研发中往往不惜投入巨资。
美国 汽车 工业也取得非常辉煌的成绩。如亨利·福特创办的福特 汽车 公司于1908年至1927年推出的福特T型车,将 汽车 制造时间从700小时缩短到12.5小时,成本由4700美元低至850美元,使 汽车 真正能够得到普及。
那美国 汽车 工业缘何不如德国呢?
1.厂商市场意识落后
石油危机加之全球变暖,世界各大厂商加速研发小排量、节能、环保 汽车 ,使得消费者更偏向喜好日本、韩国等生产的 汽车 ,美国大量的本土、国外市场被侵占。
2.工会作用导致成本大幅增加
美国工会在美国拥有重要地位,工会会增加产业工人的待遇等,这无疑会导致美国生产成本的增加,使美国生产车辆丧失了价格优势。
2019年UAW引发的 汽车 工人罢工,导致美国通用损失超过10亿美元。
3.美国 汽车 工业严重依赖金融业
美国 汽车 工业普遍与金融业的依赖程度高,这也是美国 汽车 公司在面临日系、德系车企冲击做出的一种反映(通过提供更多的金融,实现销量的增长),但这种方式对于经济变动影响更加敏感。
德国做事情比美国更严谨
首先不要天真的认为 汽车 行业能代表 科技 的最前沿!
同时,要知道什么能代表 汽车 行业的最新 科技 !
汽车 行业是实实在在的夕阳制造行业。
先对比一下美国和德国的 汽车 行业现状。
美国目前的 汽车 行业集中在北美三大制造公司为主的老 汽车 工业和以特斯拉谷歌等新型 科技 企业为代表的未来 汽车 工业。
德国则是以宝马戴姆勒大众等传统 汽车 制造公司为主的 汽车 工业。同时德国还有 汽车 零部件制造了巨头,比如说博世大陆和埃孚。
汽车 制造业和消费电子制造业,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可靠性。
其实 汽车 制造业的精度和 科技 是远不如消费电子的,但是由于可靠性的要求,对经验的累积和安全设计的理念有很高的要求。这个需要积累,其实在这一点上,北美的车厂和德国的 汽车 厂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那么核心零部件上,北美基本上放弃了以机械制造为主的 汽车 零部件。甚至放弃了很大一部分 汽车 电子零部件制造产业。但是对于 汽车 零部件制造所需的零部件相关核心产业,反而比大家想象的要投资的大很多,远超于德国的传统企业。
比如说,自动驾驶的mobileye, 目前归属于英特尔。是大部分实现自动驾驶 汽车 不可缺少的核心芯片。市占率排名第二的自动驾驶芯片是nvidia, 也是北美的公司。自动驾驶图像处理芯片,主要是由安森美,也同样是美国公司,同时对自动驾驶软件上,特斯拉和谷歌目前无人能敌(中国有赶超的潜力)。
另外对于下一代新能源 汽车 的超级电容,电驱电控上也要远超于德国。
所以综上, 由于资本的驱动,北美的 汽车 资金多流向于创造高价值的核心零部件和新一代的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中。
而德国人精于制造,对传统 汽车 零部件,比如机械和机电结合的产品,不断的深挖潜力,来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其实并不能代表高 科技 ,只能代表德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文化的传承。
美国人天性散漫,并不适合从事大规模精准的制造业,但是也正因此,对创造性的工作要远胜于循规蹈矩的日本和德国。
总体而言美国 汽车 制造业略落后于德国,但是,在 汽车 科技 上要远胜于德国。
汽车 生产再怎么先进,也不过是建立在高 科技 框架之上的末端产品。模仿和坚持对细节的重视基本就能有所成就,日本就是例子。但日本可不想只仅仅是模仿,所以他更注重 科技 创新和基础学科研究,也难怪日本近几年在诺贝尔奖方面连年告捷,毫无疑问的向他的老大哥美国看齐。再说说当今 科技 ,最核心的是芯片技术,紧接着是航空航天领域。美国是 科技 街当之无愧,也是稳如泰山,不可动摇的老大哥。他一直掌握核心技术,你别人再怎么闹腾,都要看美国脸色,所以才有欧盟。不是吹嘘美国,只不过美国确实抓住了最最核心的技术,又在不停地挖掘人才,充实实力,这一点中国要好好学学。 汽车 产业谈不上高 科技 ,核心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样中国都能照猫画虎,更何况其他国家。再看看日本就完全明白。丰田依旧是最赚钱的公司,产品力很强大。这也就是 汽车 生产称之为“ 汽车 产业”而不是 科技 公司的原因,属于消费品!中国的红旗也能造超跑,只不过品牌价值,以及对象还不明确,所以大量生产很难,但技术也是不错的!所以看看美国限制中国的举动,华为中兴的5G,不允许中国学子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等等,就明白,美国他一直在抓核心东西,容不得别人侵犯。至于 汽车 制造业这个相对低 科技 创新的东西(毕竟安全第一,所以缺乏创新,另外他只能用于民用),美国有行,没有也无所谓!所以美国才不在乎!
美国喜欢颠覆式的创新,没有精耕细作的耐心。
苹果还不如茅台呢[呲牙]
智能驾驶发展这么快,没想到核心零部件被“卡脖子”,怎么破?
管理中过度相信专家,相信方法论
我在一家汽车零部件的公司做工程师,主要负责产品的机加工以及机加工后的外观检查。由于市场逐渐景气,公司的订单越来越多。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由于现场的管理跟不上,造成了很多生产浪费。于是公司就邀请一个专业的团队做现场改进。
现场改进很成功,原本一个零件检查需要18秒钟,硬生生缩到了8秒钟。这把董事长高兴坏了,因为整个产线的产能提升了两倍多。但是没过多久,现场零件质量的问题越来越多。
原因是专家们设的8秒钟,是基于员工两个小时的工作测出来的数据。事实上一天的活干下来,劳动强度比预估的要大得多。而且,光加量,不加工资,员工的积极性自然降低了很多,于是漏检零件也几乎变成了常态。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仅被客户抱怨,还白花了钱请所谓的改进专家,然后重新回到以前的18秒。
作为管理者,如果不自己去把握,只相信专家的方法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人的行为可以做一定程度的量化,但是完全将员工数字化,只讲求KPI的专家,虽然短期会带来一定的益处,但长久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管理毕竟还是管理的人,而不是数字或者机器人。人的行为除了理性,还有很多情感掺杂在中间,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结合方法论和实际情况来做决策。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可口可乐准备推出新的可乐,大量的专家给了他们大量的数据来说明,新可乐要比老可乐好喝的多,新可乐的配方要更加的优越。原因是他们的专家团队做了大量的盲测(就是让用户蒙上双眼,品尝新旧两种可乐),结果都显示说新可乐优秀。结果等推出新可乐的时候,差点引发群众的抗议游行,最后又不得不回到老可乐的配方上。
因为专家们忽略了客户对老可乐的感情。把自己封闭起来,脱离基层员工
我在2015年的时候,曾短暂的在一家民企待过几个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老板非常强势,说一不二,下面人不敢提意见(当然提了也没用)。他很少和下面的员工交流,基本就是自己在办公室看公司发展方向,然后全国到处参加会议。
他觉得自己作为公司的负责人,要带着下面的员工前进。下面员工的水平都比他自己差太远了,所有问题都只能他来做决定。
而下面的人有什么问题也是能瞒着就瞒着,能捂着就捂着。实在瞒不住了就大事化小的来汇报,毕竟谁也不想被老板骂。结果就是公司很多问题都积重难返,最终从一家实力不错的民企,变成了一个小作坊。
很多管理者都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让手下员工和自己的距离越拉越大。结果就是他们从来都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也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只有问题爆发的那一刻,他们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往往也错过了解决问题的黄金时期。
就像二战里面一样,因为他的脾气,手下没人敢向他汇报坏消息,所有的战事都是好的,顺利的。直到俄军都快攻进柏林,他还以为自己的军队占据着巨大优势。
所以,作为管理者,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要做“神”,要做能听到基层声音的倾听者。
犯了错误,拒不承认曾经我有一个上司,他自己从来没认过错,永远都是别人的问题。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为了赶一个新产品的进度,他要求将原本高精度的尺寸放宽一些,好让我们现有的设备就能加工。负责产品研发的同事在一开始就指出这个尺寸不能放大,不然可能会有失败的风险。结果上司还是强行推这个方案,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失败了。
但是上司不认为问题在他要求放大的那个尺寸,而是生产的同事没有加工好,研发的同事没有找出更优的设计,问题出在生产和研发。后来,愿意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有能力的都跳槽走了,不愿意留下来背锅。而部门的业绩也越来越差,最终他自己也黯然离职。有很多领导在犯了错以后,选择文过饰非,用很多方式来包装自己的决定没有错,只是下边的人执行出了问题。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高工新 汽车 评论》原创,请勿擅自删减、篡改文章发布!
?最近,一位企业负责人对《高工新 汽车 评论》称,要先活下去,才能看到曙光。
这是部分智能驾驶核心部件初创公司时下的真实写照。
在新四化的大趋势下,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快速响应并布局,国产核心零部件产业作为 汽车 工业的基石,同样不能掉队。
但《高工新 汽车 评论》从产业链多个领域了解到,而包括车载芯片、毫米波雷达等在内的国产核心零部件却遭到了外资巨头们的全面碾压。 (具体可查阅本号之前的文章)
同样的,今天要说到的智能驾驶最核心的前向视觉感知方面,这些外资巨头不仅技术领先,产品与系统经过量产验证,同样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这之前,《高工新 汽车 评论》已经有过多次类似报道,在我国 汽车 电动化的核心三电供应链中,目前仅国产锂动力电池真正崛起,电机电控已经失守;到了智能驾驶领域,包括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大部分被外资品牌所垄断,甚至卡脖子。
照此发展下去,核心零部件恐怕将成为中国 汽车 新四化转型的隐痛。
垄断
根据高工智能 汽车 研究院的数据来看,在现阶段的前向的ADAS驾驶感知方案市场,外资巨头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大家都知道, 汽车 要实现智能驾驶,必须先通过传感器(包括车载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感知车身周围环境。然后才能根据感知到的信息来做出决策,进而执行操作。
这其中前向的感知系统涉及到AEB、ACC等主动功能安全的执行,才属于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领域。
在解决方案上,目前主要是以视觉感知为主导,即以摄像头为主,辅以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
其斯拉就是以视觉方案为主导的代表,用三个摄像头(鱼眼、正常和长焦)加一个 77GHz 毫米波雷达的传感器方案。
其中视觉方案存在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以外资巨头Mobileye为代表的单目摄像头方案路线;另一种便是双目摄像头路线。
高工智能 汽车 研究院的数据显示, 在国内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前视感知方案供应市场,Mobileye依旧领先,大陆和博世位列第二,但依然有10%的差距。几大外资巨头将市场瓜分。
而在国内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前视ADAS方案一级供应商方面,1-4月大陆集团前装量产搭载量以36.06%占比排名第一,其余包括博世、安波福等占据了较大份额;另外国产供应商方面,恒润、福瑞泰克、易航三家进入前八位。
不过,《高工新 汽车 评论》了解到,在乘用车前装市场方面,依然是以外资巨头所垄断,至今还没有出现国产单目和双目方案装车量产的案例。
另外,今年1-4月搭载ADAS前视感知方案的新车中,用单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1R1V)方案的比例比2019年有了明显提升;双目配置(2V、1R2V)占比也从去年的6.75%上升到10.4%。不过单目摄像头方案是绝对的主流。
这里简单通俗的说一下单目摄像头和双目摄像头的区别。
单目方案感知,要先识别目标再测算距离,就需要建立庞大的样本特征数据库,后期还要更新和维护。优势在于成本较低,对计算的要求不高,系统结构相对简单。
双目系统则无需先进行识别再进行测算,而是对所有障碍物直接进行测量,精度也比单目高。
双目系统的一个难点在于计算量非常大,对软件算法、计算单元的性能要求非常高。目前还有一大问题是成本要远远高于单目系统。
早在2016年日产 汽车 就在业内率先使用了单目摄像头来作为其自动驾驶系统的传感器,实现了LKA和ACC功能。如今单目视觉方案已经是主流。
但双目方案应用的更早,斯巴鲁开始与日立公司合作双目摄像头用在其新车型上。大陆、博世和奥托立夫等公司也有过相关 探索 。有消息显示2016年开始,包括奔驰、宝马、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都在新车型上搭载了双目摄像头。
也有观点认为,双目的视觉方案精度和可靠性要更高,未来也会成为一种主流方案。
活下去
对于国产品牌来说,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活下去,二是寻找机会。
《高工新 汽车 评论》了解到,单目摄像头为基础的ADAS功能视觉方案中,Mobileye已经确立了其行业优势地位。而博世、大陆等作为Tier巨头,在前装领域具备供应链优势。
2015年前后,国内ADAS市场迎来了一个高潮期,各类产业相关公司爆发式诞生。
这些国内的初创企业们很清醒的认识到,在单目摄像头方案方面已经跟头部竞争者有太多距离,一时难以追赶。
所以希望走一条不同的技术轨迹,实现弯道超车。
上述也提到,在今年的前视ADAS方案一级供应商中,已经有恒润、福瑞泰克、易航三家入围前八名,说明国产供应商已经逐渐突围。但三家占据的份额明显落后于大陆博世安波福等外资巨头。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三家企业依然用的是Mobileye的单目方案。
而国产包括单目和双目的前向视觉系统方面,在乘用车前装市场依旧没有前装上车的案例。
“主机厂在筛选供应商时,首先考虑的是前装应用经验,是否有成熟的验证。”一位国内双目摄像头方案的企业这样表示。
国内企业大部分都是卡在这个环节。
前装量产方面,主机厂要求产品性能和质量需要符合车规要求,与车辆的各系统匹配能力,能通过主机厂的各项安全性能测试,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等等。
尽管国内ADAS供应商已经能提供成熟的预警功能方案,但涉及AEB等车辆控制安全的功能时,国产基本被排除在供应商名单之外。
因为涉及到这些前向主动安全功能时,主机厂为了保险起见,更乐意用经过验证可靠的,成熟的方案,对于国产供应链,主机厂多数持谨慎态度。
因此这部分市场中,大陆博世等外资巨头作为Tier 1,不仅拥有关于视觉和雷达等方案的成熟供应体系。
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因为其掌握了刹车、转向等核心控制技术,在智能驾驶功能实现方面,大陆博世等巨头本身就拥有话语权。
基于此,国产视觉系统基本没有实力作为Tier 1直接与主机厂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除了安全性与可靠性验证方面,成本也是关键之一。
据《高工新 汽车 评论》了解到,外资巨头的单目视觉方案能报价到3000元以上,主机厂为了量产却不得不接受高价。
而主机厂对国产单目价格已经压在千元以内。即便是如此,主机厂依然不会轻易给国产品牌机会。
种种门槛横在面前,以初创公司居多的国产供应商处境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一套方案在装车量产前,大概需要5年的设计和验证周期,这对没有盈利能力的初创企业来说,能否熬过这个周期都是问题。
这些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会在一些细分市场发掘机会,例如后装市场、商用车或特殊应用领域等等。
而随着新能源 汽车 的兴起,纯电平台的产品越来越多,新造车企业兴起,都不再受制于传统、刹车系统等巨头的技术垄断,这或许也是国产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希望。
另外已经有部分自主品牌有意将国产供应商纳入,在一些类功能方面切入。这对国产供应链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只要有机会上车,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表示。国产品牌可以从一些细分领域入手,抓住机遇,国产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他还指出,国产零部件企业首先要沉下心做好自己的技术与产品,毕竟外资具体经过数十年技术积累和验证、产品迭代,优势是很难替代的,不能光想着走捷径。
同时业内也有一些声音,譬如国家在政策层面是否也可以进行一些导向。否则,在 汽车 新四化的趋势下,智能驾驶的核心零部件均被外资品牌所垄断,甚至卡脖子,我们的 汽车 工业还有明天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