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书籍_汽车零部件设计
1.剧透!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四大亮点抢先看
2.请大家推荐一个学习机械类的网站,最好包含汽车零部件设计,整车设计,模具设计也行。
3.你好,我想学习卡车离合器制作方面的知识.
4.我需要 汽车静态感知质量设计与评价,我需要这百度网盘,我找不到,求书籍~
5.跪求 汽车减振器设计与特性仿真,这种热门书籍百度网盘资料有么?
6.推荐几本达克罗表面处理相关的书籍
7.跪求 汽车工程手册(德国版),帮帮我找一下这书籍
我这里有您想要的,通过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您:
s://pan.baidu/s/1Wv2PUxEOmEbpXRqrOiQ8Bg
提取码:1234本书针对尺寸工程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围绕达成汽车尺寸目标,介绍了汽车尺寸工程技术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以及尺寸工程技术在汽车开发过程实战中的一些工具和方法,重点介绍了GD&T设计要领,汽车产品尺寸链计算方法,汽车尺寸工程评价体系,汽车投产过程中的尺寸管控和尺寸制造集成等内容,向读者呈现了汽车产品开发涉及到的尺寸精度控制的一系列过程的系统方法。本书可以为汽车制造所涉及的整车设计及制造、零部件设计及制造和工装设计及制造方面的读者提供广泛的知识交叉和管理交叉,启发各自专业知识交叉学习、促进各自专业的技术完善和进步。本书用基本技能培养和实战演练相结合方式进行编写,适用于从事汽车产品开发及相关零部件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亦可供大专院校用教学。
剧透!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四大亮点抢先看
书 名: 《汽车维修电工工作手册》
作 者: 董宏国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手册针对汽车维修电工的工作需要,内容覆盖从基础知识到应用技术,从传统电器到现代电控技术,从汽车电路到各个零部件,力求面面俱到。 全书的内容设置为:简要讲述了汽车维修电工必备的基础知识;详细介绍汽车电源启动系统、电器系统和空调系统故障的检查、诊断和排除方法等;重点叙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故障的诊断检修、汽车电路分析和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电路图的识读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汽车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和汽车驾驶员阅读,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汽车电路图识读指南
作者: 周泳敏 朱洪波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路图是了解汽车上种类电气系统工作时使用的重要资料,本书总结了汽车电路的类型及特点,美、日、欧各主要车系的电路特点及表达方式,各系统电路图的识读方法、规律与技巧,指导读者如何正确识读、使用电路图。 本书可作为大中专及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参考教材,也可供汽车维修人员自学、进修使用。
请大家推荐一个学习机械类的网站,最好包含汽车零部件设计,整车设计,模具设计也行。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定于10月15日-16日在重庆举办。随着开幕时间的临近,关于本次盛会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亮点频出,看点十足。
本届供应链大会将围绕主题“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设置“1场大会论坛、7场主题论坛、3场重磅发布、1场成果展示、1场参观考察”等多场论坛会议和同期活动,既保留了往届大会的优势内容,又创新了往届大会没有的首发内容,真正做到了传统与创新的高度融合。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日程安排
那么,本届供应链大会都有哪些亮点和看点呢?话不多说,小编,上干货!
亮点一:首次发布“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
今年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与往届不同的是,将首次发布“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据大会组委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申报的创新成果项目达数十个,而且均来自业内主流企业,经业内专家严格评审,最后入选的将只占其中一部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将为“整零”合作落地创造新机会。
据了解,截至9月中旬,已有华为、地平线、均胜电子、蜂巢能源、小马智行、德赛西威、特来电等45家企业通过海选,入围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推介初选名单,而最终结果将于10月15日重庆大会现场公布。群雄逐鹿,谁将问鼎?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透露,为了确保推介结果的公平公正,主办方重点邀请了整车厂研发中心或研发院的院长,以及技术中心的主任等参与推选,因为他们是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选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用的,而不是由零部件企业自己说好用就好用,这个评价应该由整车企业来给出;而反过来看,主办方把一大批创新成果直接推送到了整车企业负责技术应用的主管领导那里,这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示机会。
事实上,目前主办方已经取了切实行动,正在陆续举办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交流系列活动。在刚刚过去的9月28日,交流活动第一站在广汽研究院召开,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协办,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五家研发机构和整车企业,以及1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参加了活动,并取得了积极交流成果。
在交流活动中,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明确表态,广汽集团将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既兼顾传统与新兴,又统筹软件与硬件,携手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道打造敏捷灵活、主动应变、安全稳定的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全力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广州站)
接下来,借助即将于10月份在重庆举办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主办方还将安排一场“成果展示”,组织长安汽车等重庆地区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进行创新成果交流。而排在下一站的,则是东风汽车的大本营武汉。这些交流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动创新成果的真正落地。
为推动中国汽车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主办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通过开展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推介、创新成果展示、创新成果交流、投资衔接等活动,助力供应链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亮点二:发布“2021中国汽车零部件蓝皮书”
在本届供应链大会上,主办方还将发布《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简称“零部件蓝皮书”)。该书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经过5年来的不断完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一版的零部件蓝皮书在延续之前内容的基础上将达到新的高度。
去年爆发的“”疫情对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同时全球产业链重构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融合创新成为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必不可少的路径。在此背景下,本版零部件蓝皮书以“融合、创新”为主线,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后疫情时代”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据了解,在零部件蓝皮书的编制过程中,针对总报告以及子行业篇电驱动系统、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车载核心芯片、车载信息系统等重点研究内容,来自罗兰贝格、广汽研究院、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百度、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万邦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专家展开激烈的探讨,以期对当前产业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趋势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
除此之外,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专家等都参与了本次蓝皮书的编撰。该书的发布,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关注度,构建行业新生态,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间节点,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共识。汽车零部件蓝皮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品牌产品,行业影响力日益扩大,是一本站位高、有深度、有特点的精品行业书籍,致力于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亮点三:顶级嘉宾齐聚特色主题论坛,探讨汽车材料新动态
近年来,以复合材料车身覆盖件和车身骨架为代表的汽车材料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粉末金属和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并已出现新型材料由简单零件向复杂结构件过渡,并逐步替代传统材料的趋势,使用新材料不仅有助于改善汽车上的技术性能,还使许多新设计、新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现成为可能。
基于此,本届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专门设置了“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围绕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高层一起探讨汽车材料新动态及技术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汽车材料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邀请到了多位院士,而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他们聚焦于某个研究领域,了解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再加上多个大学教授,嘉宾阵容可谓空前强大。
据悉,“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将由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余木火担任主持人,届时,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丁文江和蹇锡高两位院士,将分别围绕“汽车用轻合金”和“汽车用工程塑料”两大新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
除了上述两位院士,该主题论坛还拟邀多位院士参与圆桌对话,组成以院士、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整车及零部件的企业代表阵容,面对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中新材料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合金、高强度钢、工程塑料、电池材料、氢能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和前景,展开头脑风暴,进行思想碰撞。
传统材料的技术创新,新型材料的技术突破,都将在本次主题论坛上进行研讨。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张立群将针对“汽车用橡胶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同时担任主持人的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余木火也将针对“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而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新材料部主任熊芬将从整车企业的角度出发,对汽车新材料的应用提出新的需求和期待。
如此顶级嘉宾阵容,齐聚特色主题论坛,共同探讨汽车材料这一领域的新动态,真的是干货满满,不负众望。
亮点四:紧跟行业热点,探讨“双碳”“芯片”新进展
“双碳”、“缺芯”,已成为汽车行业近一年来的热点话题。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将继续紧跟行业热点,呼应行业企业关切,直击“卡点”、“痛点”、“热点”,探索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发展之路。
如何打造“双碳”目标下绿色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将是本届供应链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汽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提出,“双碳”目标正在成为影响汽车产业链变革重构的又一重要因素,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的脱碳至关重要。
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加快普及,汽车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来源从传统的燃油车使用阶段为主,向纯电动汽车的生产阶段为主进行过渡。对于传统的燃油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使用阶段,其中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占其生命周期的总量大约在80%左右,而纯电动汽车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阶段。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电动汽车材料生产阶段排放将占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到2040年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占比将达到85%左右。由此可见,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低碳转型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碳中和的关键,尤其是汽车的材料生产和动力电池的生产过程。只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动汽车全产业链条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降碳、脱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转型。
供应链实现碳中和是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对于企业而言,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在于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供应链中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到研究试制,从批量生产到原材料选用,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深入挖掘潜力,减少碳排放。国内企业应加快低碳化步伐,强化技术驱动,以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碳捕集前沿技术来降低碳排放,构建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另一个行业热点话题——汽车“芯荒”的话题,曾在6月份举办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进行过探讨,而本届供应链大会将带来后续,继续追踪汽车“芯片自由”新进展,并探讨解决之道,以期破解“芯”难题,弱化芯片进口高度依赖症。
的确,从去年年底开始,汽车芯片短缺似乎一天都没有停歇。根据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的最新数据,受芯片短缺影响,预计全球车企今年将减产770万辆汽车,损失达到2100亿美元(约合1.36万亿元人民币)。因为芯片短缺,Tier 1 无法生产零部件,最终导致整车无法下线。近日,理想、蔚来等头部新势力车企纷纷下调第三季度交付预期。
面对上游供应商芯片持续短缺,车企、Tier 1 一方面在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中国品牌车企也正在使用更多国产替代产品,调整电子电气架构,保证供应逐渐趋稳。从去年到今年,自主汽车芯片的使用率正不断提高。理想ONE用上了地平线征程3芯片,极狐阿尔法S即将搭载华为MDC自动驾驶平台上市,还有大量车型搭载了地平线征程2芯片实现智能座舱功能。
“芯荒”,是危机,也是机遇。从去年延续至今的芯片短缺潮,是对整个汽车供应链的巨大考验,如何化解这场危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回顾
目前,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已经进入倒计时,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大会报名通道已经全面开启,可通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org.cn)、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 chinaautoscc.cn)、“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微信公众号,以及汽车纵横(.autoreview.cn)及其公众号报名参会。
本届大会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协办单位为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另外大会还得到了合作伙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地平线的大力支持。
你好,我想学习卡车离合器制作方面的知识.
机械类的优秀网站很多的,楼主动手百度一下就知道了,看看我百度的结果,搜索到成群的精品机械网站
://.baidu/s?cl=3&wd=%BB%FA%D0%B5%CD%F8%D5%BE%BE%AB%D1%A1&fr=ikw1000
我需要 汽车静态感知质量设计与评价,我需要这百度网盘,我找不到,求书籍~
1.对于机械加工来说,汽车零部件的制造,相对地是比较成熟的。
2.即使是极其相似的零件,各厂家、各车型的制造工艺往往不尽相同的。而各厂家对自己的制造工艺都是守口如瓶,不愿交流。
3.针对某个零件加工的书,很少见。就算有人愿意出书,如果卖不掉几千本,就亏死了。
4.一般的来说,我们要掌握几个基本规律:
(1)品种少、数量大的,用刚性线、专机、复合刀具。
(2)品种多、数量少的,用柔性线、混合机床、混合刀具。
(3)试制、小批量、不定型产品,尽量用普通机床、标准刀具。
(4)回转体为主的工件、截面形状复杂的工件,选工件回转类机床加工,如车、内外圆磨。
(5)面加工用铣或者平面磨。
(6)孔加工用钻、镗、扩、铰、磨。
(7)标准结构,如齿轮、花键,用标准机床。
(8)特殊零件,选专用设备,如曲轴、凸轮轴。
5.把一个零件细分成一个个结构要素,逐一选测加工手段,整个工件的加工就能解决了。
6.你现在工作单位,针对具体某个工件的现有加工手段,找出其中的一些缺陷、瓶颈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就能快速提高你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7.不知你是一汽、二汽、上汽、重汽、还是广汽的。我是在上海,有机会或许我们可以当面交流。
8.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跪求 汽车减振器设计与特性仿真,这种热门书籍百度网盘资料有么?
我这里有您想要的,通过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您:
s://pan.baidu/s/1jhYAwYBoXW829OCn8zve5A
提取码:1234《汽车静态感知质量设计与评价》为汽车产品开发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静态感知质量工作思路、技术路径和评价体系;尤其是能够在设计前期,从感知结构集成设计、精致工程等角度对造型与工程数据提前进行评价和设计优化,大幅度减少实车零部件生产装配后的设计变更,缩短整车开发周期。更重要的是,《汽车静态感知质量设计与评价》首次针对产品开发前期造型和数据阶段提出了一整套静态感知质量客观评价方法,即“整车DTS精致工程指数”,可在造型阶段就量化衡量整车DTS达成的难易程度,使得造型的工程可行性在设计前期就得到客观的评价。
推荐几本达克罗表面处理相关的书籍
汽车减振器设计与特性仿真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s://pan.baidu/s/1P2aYfLEeXncqqQKk_EGarA?pwd=1234
内容简介?·?·?·?·?·?·
《汽车减振器设计与特性仿真》是作者周长城对汽车减振器设计及特性仿真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编写而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对车辆行驶振动平顺性的要求,对基于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相统一的悬架系统及阻尼匹配进行研究,然后对液压筒式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减振器设计及特性仿真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建立液压筒式减振器节流阀参数设计数学模型和优化设计方法及减振器特性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减振器节流阀参数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进行研究。随后对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可控减振器设计进行了讲述,对减振器特性仿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减振器结构零部件设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对减振器特性试验与整车平顺性试验进行了介绍。
跪求 汽车工程手册(德国版),帮帮我找一下这书籍
达克罗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北美、北欧寒冷的冬天,道路上厚实的冰层严重阻碍机动车的行驶,人们用盐撒在地上的方法来降低凝固点的温度以缓解道路畅通问题,
表面处理金属锌片
但是紧接而来的氯化钠中的氯离子侵蚀了钢铁基体,交通工具严重受损、严峻的课题出现了。美国科学家迈克·马丁研制了以金属锌片为主同时加入铝片、铬酸、去离子水做溶剂的高分散水溶性涂料,涂料沾在金属基体上,经过全闭路循环涂覆烘烤,形成薄薄的涂层,达克罗涂层成功地抵抗氯离子的侵蚀,防腐技术进入了新的台阶,革新了传统工艺防腐寿命短的缺陷。
因此,达克罗技术被美国军方纳,成为一项防腐军事技术(美军标MTL-C-87115),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NDS公司从美国MCI公司引入达克罗技术,并且买断了在亚太地区的使用权,并控股美国MCI公司。岛国日本每年钢铁件腐蚀吨位大,因此其尤为注重防腐技术。达克罗技术又通过日本的改良后,在日本迅速发展了100余家涂覆厂以及70余家制药单位,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引进达克罗技术。中国在1994年正式从日本引进达克罗技术,最初仅用于国防工业和国产化的汽车零部件,后又发展到电力、建筑、海洋工程、家用电器、小五金及标准件、铁路、桥梁、隧道、公路护栏、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医疗器械粉末冶金等多种行业。
汽车工程手册(德国版)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s://pan.baidu/s/1p7fkKxRwWLIgK_eX-RutKw?pwd=1234
内容简介?·?·?·?·?·?·
汽车工程师在实践和培训中需要快速和可靠地掌握汽车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细节以及与此相关的主要工业过程。这些信息系统地、有分析地汇集在原书第7版手册中。除考虑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外,书中还进一步讨论了电驱动和混合动力驱动方面的快速发展。新的动力方案影响到整个汽车的所有子系统的大部分系统,并影响手册中几乎所有的章节,包括从汽车组装件,经汽车电气系统网络、安全性,直到对车间工作人员的要求。本版手册的另一个重点是将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部分地耦合为“组合式安全性”的新系统。本版手册还加入了很多新内容。?作者均为德国汽车工业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的专业人员,他们将汽车的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本书适用于已经入职或即将入职的汽车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与汽车相关的立法、行政机关、协会、监控、保险方面的专业人员;以汽车工程为重点的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记者;对汽车制造感兴趣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传播者;汽车后市场相关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