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资质如何申请

2.大众汽车抢跑!首个车企Robotaxi车队落地合肥

3.富士康欲吞10%汽车市场,狠话转身是笑话

4.数说20年|销量曾创下行业记录的这些车企,谁最有实力笑到最后?

5.“裁员CEO”落幕,但零部件巨头的阵痛还在继续

长春利义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_长春利义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招聘

8月1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从旧件管理、生产管理、产品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为和市场秩序进行规范。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对汽车行业节能降本有较大意义,此次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办法》有助于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发展。未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有望成为汽车行业新增长点。

首次定义零部件再制?

对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办法》首次给出明确的官方定义:“再制造是指符合国家再制造标准,即对功能性损坏或技术性淘汰等原因不再使用的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其质量特性和安全环保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的过程”。

根据《办法》,从事再制造的企业需满足8项条件,包括“具备能满足再制造生产的旧件回收能力;具备拆解、清洗、制造、装配、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具备检测鉴定旧零部件性能指标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立并实行产品再制造的相关技术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等。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始于2008年。当年,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14家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成为首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2009年1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又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将“再制造产业化”列入循环经济重点工程;2012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批33家再制造试点企业名单及实施方案;2013年,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前桥、后桥、车架“五大总成”曾长期取严格的销毁政策。直到2019年6月,我国施行《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中,不再要求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强制回炉销毁,这给为试点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进入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提供了便利。

为避免报废汽车“五大总成”部件用于其他非法用途,《办法》要求,再制造企业应当将收购的报废汽车部件用于本“五大总成”企业的再制造,不得进行转卖;未用于本企业再制造的部分,应作为废材料交售给冶炼或破碎企业。

蓝海市场待扩容

对于为何会制定《办法》,国家发改委方面解释称,是为了“加快再制造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明显降低。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汽车变速箱材料总重量仅约45公斤,如果将其作为冶金材料对外销售,只能卖出几百元,如果通过零部件再制造的形式进行处置,价值将至少超过3000元。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我国再制造发动机、变速箱生产能力超过?15?万台,发电机、起动机等部件生产能力超过?160?万台。2019年,全国机动车回收数量为229.5万辆,同比增长15.3%。

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参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产值已超过40亿元。其中,发动机再制造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3家,分别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无锡大豪动力有限公司、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回收利用问题也开始引发外界关注。今年5月,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向有关部门建议称,当前新能源汽车实际行驶15万公里后就面临着淘汰与报废,但新能源汽车基础核心零部件系统,如电驱动、电机、电池、铝基车骨架等,仍具有较高重复再使用价值。

麦肯锡发布的全球后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9-203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10%-15%的增速;到203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达4.4万亿元,汽车再制造业发展行业市场空间巨大。

破除三大障碍

尽管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前景广阔,但该行业尚不成熟,也存在不少疑难问题和关键环节有待解决和厘清。

在上游回收端,由于旧汽车零部件回收体系不健全,再制造企业在获得原材料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崔东树表示,全国报废汽车拆解企业至2018年仅有约500多家,不仅数量与10年前几乎相当,而且大都规模偏小、产能偏弱,难以应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如何进一步畅通旧汽车零部件的回收交易?《办法》提出,再制造企业应当构建合理的逆向物流体系及旧件回收网络;鼓励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通过售后服务体系回收旧机动车零部件用于再制造;鼓励专业化旧件回收公司从维修渠道为再制造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旧件。

在中游生产端,虽然国家已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但由于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生产环境差异较大,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对于该问题,《办法》提出,国家支持行业协会依据本办法确定的原则和条件制订再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并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认证基本规范制定相关认证规则。再制造企业应用与原型新品同等或更加严格的标准,对再制造产品进行包括使用性能、经济性等在内的质量检验。

在下游消费端,公众接受度低也是影响再制造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2018年,某消费者因所购全新奔驰汽车的发动机使用再制造件曾投诉4S店,并要求4S店更换全新发动机。张翔表示,很多消费者不愿使用再制造零部件,所以再制造零部件主要用于维修行业,用在新车上的比例非常少。

对此,《办法》提出,鼓励企业开展再制造产品宣传,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培育再制造产品市场;鼓励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产品。鼓励机关、部队等公共机构在汽车维修中优先使用再制造产品。

除宣传层面,《办法》还要求相关企业为再制造零部件提供完善服务,以消除消费者顾虑。其中,再制造企业应“对所生产销售的再制造产品提供与同类新品相同的质量保证及保修标准”,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应“支持再制造产品进入自身售后体系销售”。北京商报记者?刘洋?濮振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资质如何申请

作者:宋雨婷

上周,特斯拉在股市打破了此前平均交易量1800万股的平静,最高光时刻日成交量达到6000万股,市值超过大众,直逼丰田。.

过去一年特斯拉股价上涨了188%,从去年频传破产到市值全球第二,中国制造是支撑马斯克和特斯拉神话的关键。

事实从特斯拉落户上海以来,上海市和特斯拉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媒体。

特斯拉落沪,对中国汽车业是敌军还是盟军?我们来好好捋一捋。

特斯拉落沪:要避免民粹心态

特斯拉在确认国产化之前的2015-2019年间,一直前路暗淡,几次的无人驾驶,让马斯克疲于应对。而此时中国电动车品牌如雨后春笋,在中国财政巨额补贴和地方性牌照政策刺激下,电动车销量持续保持全球销量和增长双料第一。

当2019年,上海市批准特斯拉在浦东独资建立超级工厂时,备受争议。

大多数业内人士不赞同中国地方向特斯拉伸出援手,因为中国已经是电动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也让起步更早的欧美国家眼馋,引入特斯拉就是引狼入室。电动化正在推动汽车行业洗牌,扶持自主品牌才是正道。

可是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特斯拉突破了制造瓶颈,交付难题逐步解决后,当开始MODEL?3上市时,业务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根据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统计,特斯拉Model?3以300075辆的销量位居榜首,碾压第二名的BEIJING?EU系列18.9万辆。

被大家看好最有潜力成为国产新能源巨头的比亚迪旗下“元/S2?EV”车型全年仅售出67839辆,与特斯拉销量相差超过4倍。尤其是单车售价,特斯拉平均高出两个中国企业5倍。

这个产销量和均价,让特斯拉市值远远甩开了其他同行。即使特斯拉不落户中国,特斯拉也已经从村道开上了高速公路。只要特斯拉落户哪里,哪里几年后就可能成为电动车的底特律、狼堡和丰田。

按照,特斯拉与上海市的约定,在未来的5年将在中国投资140.8亿元人民币,且在2023年年底时实现产值750亿元人民币以上,并产生22.3亿元人民币的年税收,这对来说是重要的利好项目,怎能轻易放手。

特斯拉对电动汽车的研发,毕竟先于所有中国自主电动车品牌十年(除了比亚迪),在全球电动化汽车发展上的分量是任何一家自主品牌都不可比的。不知道,那些不看好特斯拉发展的业内人士,是否对自主新能源弯道超车过于自信了。

别忘了,中国90%的电动车品牌,都是没有核心技术的组装厂。

电动中国造:先当好富士康

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零部件一直空心化,导致中国汽车品质徘徊了20年,至今垄断制造机器人的还是ABB,底盘控制系统是博世,电子控制系统是伟世通。

供应链大而不强的局面,在目前的中国电动化初期依然没有改变。

目前中国电动车供应链的现状是重软件,轻硬件。硬件领域,只有一个宁德时代能与松下掰手腕。当丰田、松下、现代等企业全面在中国搞电池后,中国的供应链能否扛得住冲击都是一个问题。

2018年毕马威发布过一份《2018年自动驾驶成熟度指数(AVRI)报告》中,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荷兰、新加坡、美国、瑞典、英国、德国、加拿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西兰、韩国。

这份报告是从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的:政策和法规、技术和创新、基础设施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结果显示,荷兰在四个方面的表现都遥遥领先。报告显示,荷兰突出的优势在于高密度的充电桩、电动汽车的广泛接受度、强大的电信网络和规划中的大规模AV道路测试。

如没有全球领先的整车企业引进你的配套,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新一轮电动车竞争中,依然只能窝里横,而随着丰田、本田、现代把自己的配套体系带进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结局。

宁德时代正是跟宝马合作后,产品及团队才变得更为正规化、标准化。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善于在合作中吸取精华。特斯拉国产化,成就的不止是一个宁德时代,甚至对完善整个中国电动出行供应链都有所帮助。

对于那些担心“中国制造”会沦为外资君下臣的声音,可以参考苹果的例子。因为,没有苹果就没有华为、小米!

2013年左右,富士康在中国给苹果代工后,开始给小米、华为代工,让华为、小米手机从短短三四代产品后就追上了欧美韩手机品牌。

2018年底,苹果手机在华销量不佳,订单缩减时,过度依赖苹果的富士康陷入了裁员、关闭产线的阴郁。但富士康的这种低潮并没有持续太久,2019年初其获得华为手机订单后,迅速回血,一个月招工8万人。

富士康为苹果和中国品牌解决了庞大订单,它们也拉动了富士康的营收,使其不断的扩大产能,间接拉动了智能手机供应链水平,比如手机屏。在富士康带动下,短短几年中国智能手机整体竞争力跑到了全球第一。

难以想象,苹果如果没有在中国生产制造,中国手机产业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全球手机厂商实现集团式碾压。

富士康在苹果的“磨炼”下,已经成为世界手机产业里不可缺少的一重要环节,其技术已足够支持自主品牌走向国际。

事实证明,离开苹果,“中国制造”依旧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强大的“中国制造”不可能一直处于跟随者的地位。正是因为中国需要创造电动出行行业的“富士康”,才促成了特斯拉在中国建厂。

特斯拉需要中国:中国需要特斯拉

对特斯拉来说,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行业的引领者和创新者,其国产化所带来的产业链机遇,一直以来也受到二级市场的密切关注。

上海临港工厂与美国弗里蒙特工厂相比,预计Model?3实现国产化后,原材料(零部件)开支可以节省10%-20%,制造费用下降50%,人工费用降低75%。

在华建厂既节省了关税,又降低了人力成本。有利于兑现马斯克此前公开表示的“2020年底,Model?3的所有零部件全面国产化”。

据以上测算,Model?3实现零部件国产化之后,总生产成本有望下降20%-28%,极为可观。

全球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崛起,作为全球经济中和剂的中国,如何扩大经济开放?这是一个新课题。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市场换技术,是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拿来主义。下一步开放,应该是新兴产业的跨国公司立足中国的全球化,应该技术去换市场了。

按照,国产化特斯拉2020年交付量应达到50万辆。如若发展顺利,中国市场很长时间会成为特斯拉全球最大的市场,在供应链上其必定会大量跟中国企业合作,届时中国本土化标准反过来部分会成为全球标准,这正是我们扩张国际市场所需要的。

所以,特斯拉国产化正是给中国电池供应链的练兵机会,也能刺激市场,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更好发展做铺垫。如果宁德时代能与其长远合作,业绩必将提振。

到最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强大,对特斯拉的依赖势必会减少,而中国身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特斯拉也不可能轻易退场。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为苹果手机生产屏幕的蓝思科技公司,凭借多年来不断优化产业链,即便在丢失苹果订单后,也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甚至从手机业务发展到了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并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特斯拉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是中国代加工厂进一步升级的体现。

电动出行生态:中国应成全球实验田

目前的特斯拉Model?3就像当年的iPhone?4在中国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妙,iPhone的发展历史正在特斯拉身上重演。首先,其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隐藏式门把手等,颠覆了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

其次,特斯拉还取了精品策略,以modelX、modelS、model3等少数几款高端产品塑造产品体系,今年的下半年还将推出Model?Y。其命名也与苹果命名规则相似,全系列统一。

最后从特斯拉的布局分析,其营业模式正在向苹果看齐,卖车只是开始,其产业涵盖电池厂、整车制造、直营店、服务中心、超级充电站等,打造了完整而独特的生态体系,或许未来软件服务的持续收费才是其最重要的商业模式。

而目前,特斯拉处于自动驾驶领域的第一梯队,按照马斯克的预计,特斯拉在2020年将实现L4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

其至关重要的自动驾驶芯片和算法上都取了自研,这和和苹果牢牢掌控iOS操作系统和cpu芯片也有相同之处。

同时,马斯克透露今年年底会推出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路,这样大肆的扩张市场,也与苹果相同,一旦特斯拉实现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其就能稳住在新能源领域的龙头地位。

比起成为一家汽车厂商,或软件厂商,特斯拉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像是要建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全平台。三到五年内,如果特斯拉很可能完成生态建设,就是汽车界的苹果。

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增强用户粘度。

特斯拉越努力,中国电动出行供应链就会越完善,对自主品牌国际化越有帮助,对整个市场环境发展来说就越积极。

马斯克的野心在于想成为下一个乔布斯,想在华无限扩张特斯拉版图,甚至改变消费者用车习惯;上海想要创造第二个富士康,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意在为中国电动出行行业全球化铺路。

如今,特斯拉超级工厂已经复工,加上尽快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落实,第二个“苹果公司”的诞生指日可待。同时,离汽车自主品牌中的“华为”崛起也不远了。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大众汽车抢跑!首个车企Robotaxi车队落地合肥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准确地说就是零部件翻新。

如果申请所有汽车零部件翻新,那不现实,应该只能做几种零部件的翻新。

申请零部件翻新工厂,与申请一般企业一样需要到工商、税务部门申请,具体流程应到当地工商、税务部门进行流程咨询。

不过,建议你慎重考虑,自己有没有相应的零部件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经验或人员,还要增加废旧零部件的可利用的检验环节,不要为了翻新的利益去害了众人。

富士康欲吞10%汽车市场,狠话转身是笑话

撰文?|?张传宇?编辑?|?老司机

继蔚来中国落户之后,风投之城合肥张开怀抱,再次迎来了一家重量级车企。

8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试点项目启动仪式在合肥举办。活动现场,合肥市向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颁发了合肥市首张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牌照。

继AutoX和滴滴等出行服务商先后在上海嘉定推出无人驾驶打车业务后,大众汽车集团成为在中国首个启动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测试运营的国际汽车制造企业,而合肥试点则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落地的首个项目。

当出行公司纷纷选择一线城市作为robotaxi第一站之时,大众中国为什么将出行服务的首站放在合肥?其运作形式,又会有何不同?

为什么是合肥?

事实上,大众汽车与合肥市在出行服务项目上,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结缘。

早在2018年,大众集团就宣布,在截至2023年底的未来五年里,将投资约440亿欧元发展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新型移动出行服务、车辆和工厂的数字化。2019年5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旗下逸驾智能科技,与合肥市人民、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落地安徽省合肥市的智慧城市项目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与逸驾智能、江淮汽车一起,在网约车、分时租赁、自动驾驶技术等智慧出行平台展开合作,其中就包括自动驾驶车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运营、客户出行服务平台等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V?MaaS)的研究与开发。

从协议签署到项目落地,只间隔了15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还要克服疫情造成的重重阻碍,这足以看出大众汽车在出行服务领域的“急迫感”。

在路由社看来,大众汽车在华的激进投资进程需要几大支点。

首先,从早年与江淮汽车的合作,到今年战略投资江淮大众、国轩高科,大众汽车想要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获得投资落地的支点,快速追赶在汽车新四化各大细分领域的领先者,从而带动集团的转型。

汽车行业的惯例是,产业的投资最终都会走向与目标城市的合作。此前,大众汽车与长春、上海之间的合作都是如此。现如今,通过多项投资,合肥已经成为大众汽车在华发展的第三支点城市。

其次,这也离不开合肥市自身的努力。

2007年,当消费电子浪潮在中国涌起,合肥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豪赌显示面板,投资了京东方;2019年,当历史的进程指向新能源汽车,合肥又拿出100亿元押宝新兴车企,投资蔚来。在摸准时代脉搏的产业投资上,合肥的成绩超过了绝大多数地方。

从标的来看,合肥主要选择一些未来前景大,有想象力的高科技项目,在标定赛道后,投入巨资引入头部企业,并提供一系列优惠条件。

“此次试点项目启动是合肥市与大众汽车集团携手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合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件大事。为此,合肥市委、市将全力以赴为大众在合肥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合肥市王文松如此表态。

为了迎接大众出行项目的到来,合肥在海恒社区提供了总面积16平方公里,包含总里程80公里全开放道路,连接学校、商超、公园、医院、居民区、工业园等功能辖区的真实交通环境,并升级了交通网络、快速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后期随项目推进,测试区内还将分批建成近百个接驳robotaxi站点。

事实上,在二线城市中,恐怕很少有城市会像合肥这样,敢于提供如此大的政策及基础设施支持力度。

“以试点项目的路测区域而言,16平方公里之内,大到政策法规,小到车道划线,没有的支持,单凭企业来谈智慧出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成规模的企业参与度,单凭单一企业亦然是无法形成发展气候的。因此,的角色不可或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苏伟铭表示。

“我非常钦佩合肥市在新兴技术、新兴经济、新兴行业等领域的远见和开放,这极大鼓励了行业和企业的突破式发展。”?他在致辞别感谢了合肥市。

更为重要的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已经成为车企牵手地方的“潜规则”。顺着思路深思下去,大众汽车和合肥这对“CP”的再次合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后,大众汽车再次牵手合肥,背后还有产业优势方面的原因。

比如,国内60%的自动驾驶车辆零部件是“合肥造”,仅包河区汽车年产值就约156亿元,已经聚集了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约10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0余家。其中,包括江淮、安凯等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北科天绘、翎雁科技、驭势科技等核心部件企业。

这足以说明合肥在着力构建自动驾驶、出行领域的产业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大众汽车想将合肥打造成为在中国市场面向未来的第三极,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众汽车眼中的出行“五级”

再说大众汽车的robotaxi项目本身。

当下,车企转型成为出行服务商,在行业内早已不是新鲜事。于大众汽车而言,这是首次直接向中国用户提供出行服务。

在大众汽车的规划中,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生态圈是出行服务的最终目标,包含五个层级(与目前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从Level?1到Level?5所指的五个等级不同)。

第一层级,就是整合了硬件和软件的自动驾驶系统。未来,这一系统还可通过V2X技术全面整合进入智慧城市整体建设。

在第二层级中,契合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电动车平台,将成为项目的重点。此次,试点项目的服务车队由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车型——奥迪e-tron?组成。

第三层级,就是确保车队高效运营的精准算法。通过精准算法,后台可以远程保持实时动态监控,并平行于车载自动驾驶系统独立运转,降低事故发生风险,合理安排单车充电路线和车辆清洁,提升用户体验。

连接乘客的车联网功能,是大众汽车出行服务的第四层级,分为两个部分。即出行用户可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车内交互屏幕这两个界面与车辆实现交互。一方面,大众汽车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一个非常易用的应用程序奕秒App,用户可通过使用App呼叫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扫描二维码解锁车辆,实时掌握车辆位置。未来,奕秒App将发展成为兼容并包更多出行服务选项、满足广泛出行需求的集成性平台。另一方面,在大众汽车的技术路线中,安装在每辆电动汽车内的交互屏幕,会从另一个层面为用户带来多种车内互联体验的可能性。

在终极的第五层级,满足个性化选择的更多生态圈内容服务,是发展的重点。比如,大众汽车将创建一个“个性化出行助理”,不仅兼具传统汽车车内影音播放、新闻、天气资讯播报等基础性功能,电子解锁等车辆功能性预装服务,未来还能够提供更精准的推荐服务,满足乘客在行车过程中高效完成如餐厅订位、酒店订房、综合票务等事项。

总的来说,第一、第二层级是分属软/硬件的技术层,这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基础;第三层级则是运营层,它是衔接软硬件,让无人驾驶车辆走向出行市场的关键;第四层是应用层,它既是普通民众体验大众robotaxi的入口,也是进一步开发第五层级的依仗。大众提出的五个层级之间相互关联,被整合成一体化的无人驾驶出行解决方案。?

抛开技术路线的演化,在大众汽车出行服务的愿景中,展现出区别的是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马云就曾对打车软件吐槽,自己的妈妈因为不会用打车软件,在路上打出租车,很久也没车停。

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第三层级。

为此,出行平台会将呼叫订单交由AI后台协同决策,结果就是不论早晚高峰、刮风下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呼叫订单都不再会被取消,冷僻路段和恶劣天气因此不再构成出行阻力,弥补传统叫车平台的服务盲点。而且,不便于使用传统出行方式的孩童、老人,需要帮助的其他群体,也会得到同等的对待。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集团旗下高端品牌车型奥迪e-tron组成的奕秒(ezia)车队作为测试项目服务车队,已经正式开启路测。到2021年初,测试区域内的40万名社区居民,就可以免费体验相关服务。

从用免费体验的运营方式来看,大众汽车此次出行服务试点的目的,探索商业模式还在其次,主要还是为了在综合性场景中不断学习并优化研发成果。

“我们在合肥的试点项目不同于他地(如无锡)经验的地方在于,项目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空间。”苏伟铭表示。

简单来说,试点大众robotaxi的第一步,是根据五个层级的规划进行测试,积累继续研发所需的数据,用于不断优化细节。项目第二阶段仍属于开发阶段,将会在10辆车的基础上,推广场景学习经验,增大车队规模。而商业化运营将是项目第三阶段的内容。

既要“大众速度”,也要“大众怀抱”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robotaxi目前选择的车型e-tron裸车价格高达60万元,其实对商业化不太有利。不过,这也反映出大众汽车对于出行服务的特殊思考。

“我们选择从奥迪e-tron车型开始我们的试点项目,就是要表达大众汽车集团的一个理念:高端车型只为更优质服务,分时租赁不一定必须是低成本的,也可以由高档车打造。除了点到点单纯的位置移动概念,未来出行必然包括更丰富的体验。”苏伟铭对路由社表示。

据了解,未来奕秒(ezia)车队也会提供不同档次的车型可供选择。

路由社认为,大众汽车掌握的整车制造能力,以及为运营目的对robotaxi在制造阶段进行优化设计的能力,将是其相较于同领域内其他非汽车制造企业的优势。

只是对于大众汽车而言,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背景下,“软件门”折射出大众汽车的软件能力仍然处在追赶者的位置。对软件能力有极高要求的无人驾驶出行领域,大众汽车同样是加紧追赶。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本地化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众汽车顶层是否充分放权,则成为影响最终出行运营结果的X因素。

另一方面,当前汽车制造商,诸如大众汽车的德国同行戴姆勒和宝马在中国推出的ReachNow、耀出行等城市出行领域的项目,运营得并不算十分出色。这样的先例,对于大众汽车来说,既是警示也有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圈的概念本身就是具备规模效应的,车联网、数据集成、城市道路协同的最终实现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

以中国市场为例,真正的规模化不能是单一解决一个又一个城市的独有落地场景,而是要找到能够推而广之到任一城市、适用于整个区域市场的解决方案。

因此,未来大众汽车在出行服务领域,不光需要“大众速度”,还需要“大众怀抱”。以开放的态度,通过多样的合作模式,与其他主机厂、互联网公司在发展中不断合作与探索,将是下一阶段大众汽车出行服务发展的重点。

最后,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大众汽车和合肥已经开启了车企主导出行服务的新纪元。

正如大众汽车一位工程师所说,“技术部署离不开理想的环境,离不开行业、企业与的合作。越多一些像合肥这样开放的,就离形成行业气候更近一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数说20年|销量曾创下行业记录的这些车企,谁最有实力笑到最后?

在汽车领域卷土重来,富士康已迈出激进的一步。

在10月中旬的企业科技日上,富士康一口气对外公布了多个野心勃勃的电动车,并提出了5年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如果说,年初与菲亚特克莱斯勒(以下简称FCA)成立合资公司仅仅是观望阶段的“小打小闹”,那当下的富士康已走过厉兵秣马的酝酿阶段,棋局里即将落下的每一颗棋子,都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

“将台湾的电动汽车产业推向世界。”

这句看似打鸡血的口号,正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在发布会现场立下的flag。2019年,他接任一把手后就开启了内部改革,将富士康的转型升级为“3+3”战略,即积极切入电动汽车、健康医疗与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抢滩人工智能、5G和半导体三大新兴技术。此次发布的电动车愿景,正契合最新布局。

按照刘扬伟的说法,富士康未来不会生产整车,也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但是在2025年到2027年间,他们要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提供零部件或服务。

此举决心很大,野心也不小。据悉,围绕着电动车领域的生产链条,富士康已经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就合作进行谈判,按照一把手刘扬伟自己的估算,2027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00万辆,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300万辆新车将被深深打上Foxconn的烙印。

“造车梦”,从郭台铭到刘扬伟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代组装商,也是苹果产品的主要组装商。大多数人对该公司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深陷舆论漩涡的“血汗工厂”,而掌门人的形象,也依旧停留在创始人郭台铭阶段,但实际上,如今的富士康已被刘扬伟接棒,且正在试图打造出比“苹果组装厂”更加多元的身份。

最近几年,该公司频频试水汽车领域,并试图在电动车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占据核心地位。囿于笔墨,我们对富士康早期联姻北汽探索汽车租赁、收购安泰电业试图蚕食汽车电子市场等“旧事”暂且按下不提;而业界曾经频传富士康与吉利、裕隆等汽车制造商接触,商讨合作造车的可能性,但却被一再否认的诸多“传闻”,在此也略过不再赘述。

最早,从造车新势力的襁褓期开始追溯。

2015年,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联合打造“和谐富腾”,以3:3:4的比例共同出资10亿元人民币。按照彼时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富士康负责电动车的设计与生产制造,和谐汽车负责汽车项目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搭建,而腾讯则负责车联网系统和技术平台供应商,因三方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新闻一时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造车新势力们尚在孵化酝酿的阶段,和谐富腾成立伊始,就吸引了包括原英菲尼迪总经理戴雷、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前CEO付强、以及主导过宝马i8项目的集团副总裁毕福康的加入。随后,和谐富腾投资孵化了两个主要汽车项目,分别是主攻高端电动车的FMC?(全称Future?Mobility?Corporation)和主打经济型电动车的爱车(浙江爱车互联网智能电动车公司)。

然而行至中途,富士康反悔了。

时间回拨到2016年,付强的爱驰亿维悄然成立。爱驰亿维与“爱车”的资本关系尚未被业界彻底梳理清楚,该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就在上饶正式签约,虽然项目背后的投资方有和谐富腾,但签约仪式的活动现场却没有富士康的代表出席。有消息称,富士康已知难而退,决定与造车项目分道扬镳,不再参与爱车和FMC的后续投资。

后面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有人评价富士康是悬崖勒马,提前嗅到造车的风险,回归代工老本行才是明智之举;但也有人批评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卸磨杀驴,扔下烂摊子,又让陷入债务危机的和谐福腾屋漏偏逢连夜雨,回想昔日“铁三角”的豪言壮语,难免扼腕叹息。

尽管如此,对于电动车这块巨大的蛋糕,富士康心不死。在和谐福腾已近乎销声匿迹的2018年,富士康旗下的鸿海精密又通过子公司注入3亿元人民币,参与了小鹏汽车的B轮融资。只是一年以后,小鹏汽车海外结构重组,经多方协商讨论并由会计师审核,决定由关联方IDG接收富士康股权以配合小鹏重组,根据官方的说法,富士康退出小鹏股权是为了避免影响后者重组的时间表和确定性。

再次回归公众视野,已是2020年

今年1月,日本媒体首先爆出FCA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两家企业将联合在中国研发和生产纯电动汽车,未来不排除外销出口的可能性。后来,FCA在中国地区的官方微信平台也证实了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并表示合资企业将在中国开发和制造新一代的纯电动汽车,并涉足车联网业务。

虽然此次合作的具体投资金额尚未确定,但富士康方面将持有合资企业50%的股份,FCA则持有其余剩下的股份。刘扬伟彼时曾则向等外媒透露,该公司将在新的合资公司里承担设计、零部件和供应链管理的角色,按照他个人的预测,从长远来看,汽车业务将占集团总销售额的10%。

与FCA官宣“联姻”的一个月后,富士康又表示将与台湾裕隆汽车成立合资企业,并与裕隆旗下的另一家子公司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富士康可能会为这合资企业提供零部件组装服务。

要做“电动车界的安卓”

把镜头拉回当下,富士康打算怎么玩?

在近日的“鸿海科技日”上,富士康正式对外发布了纯电动底盘平台MIH,作为中的开放式平台,MIH粗线条勾勒了富士康对电底盘以及汽车软硬件未来形态的大致轮廓。按照富士康披露的信息,他们必须尽快建立开放平台,为汽车制造商生产包括电池和汽车互联网服务在内的关键电动汽车零部件。

一言以蔽之,成为电气化时代的安卓。

富士康的现任技术负责人魏国章曾为苹果开发了多款核心软件,他在科技日现场介绍MIH新平台时表示,新项目具有“软件定义”、“软硬分层”与“开放生态”三大特色,能助力阶段电气化时代中短期的发展痛点。未来,将通过“软件定义”持续为汽车更新升级,在“软硬分层”的构架下,开发周期被缩短,效率得以提高,开放平台又降低了进入门坎,让更多伙伴可加入电动车产业的开发和创新探索。

根据现场PPT和外媒的公开信息,新的底盘平台能兼顾横跨B级车到E级车,支持前驱、后驱和四驱车型,配备的电池包电量暂时被划分为93kWh、100kWh和116kWh三个级别。前驱电机与后驱电机也能通过灵活的搭配,提供不同的动力输出。

但是,这似乎不能喂饱富士康的野心。

他们已把目光聚焦到电池板块。刘扬伟对外介绍,富士康还在2024年前推出一种商业化固态电池,这有可能取代当下电动汽车领域常用的锂离子电池。

从锂电池技术的发展路径来看,锂电池能够实现的能量密度已经逐渐接近了极限,而固态电池可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且能突破当下锂电池的重量与成本瓶颈,更好地解决安全隐患,有望将锂电池的发展带进一个新的时代。

东瀛日本算是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起步较早,最早入局的丰田在2008年就与固态电池创企伊利卡(Ilika)展开了合作,而在2019年,他们又宣布与松下合作研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虽已推出固态电池原型产品,但真正走向市场化商业应用预计要到2025年左右。除了技术维度的不算完善,固态电池当下的高成本也是一大难题。

据丰田方面给出的数据,固态电池原型产品在充电速度上相较于现有锂电池具有明显优势,电量从0到100%仅需15分钟。而在电池寿命方面,丰田汽车其生产的固态电池在使用30年后仍保持90%以上的性能。

刘扬伟曾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富士康正在努力在中国和美国建立供应链,以实现其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多元化。

就在上个月,该公司与与国巨集团(Yageo?Group)正式结成了“战略联盟”,国巨将分享多年来在电动汽车零部件方面积累的经验,以及在5G技术和半导体封装方面的优势,助力富士康羽翼未丰的电动汽车业务。

转型承压,狠话易变笑话?

门口的野蛮人们,在进军汽车行业之前,总是会喊出最亮的狠话。从乐视造车,欲将生态一统天下,到宝能等地产商动辄“几百亿造车、几万亿产值”,以及各大新势力构建起千万辆级电动车产能。然而狠话落地不成,便是最响的笑话。

富士康自投资和谐富腾开始,到小鹏股权退出,已经是上一轮笑话的深度参与者,显然它还不肯放弃这个回合抛出狠话的机会。

究其本质,鸿海/富士康造车的难点,在另一面便是催生其染指汽车产业野心的根源。原来放出狠话的动力,和沦为笑话的诱因,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转型压力来临,富士康无法固守原有阵地,必须朝着汽车产业拓展;而既有的痼疾和欠缺的汽车制造根基,又增大了失败的风险。

截至目前,鸿海约有一半的销售额来自美国的苹果公司,但是其智能手机制造部门的利润率已在近年遭遇继续萎缩。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富士康依靠苹果的代加工业务在销售额方面一度超越华为,但利润表现却普遍偏低。

特别是2016年以后,由于智能手机竞争日趋激烈,各品牌之间的价格战也越来越激化,利润贡献更是持续逆风。在2018年,该公司全年合并纯利润为1290亿台币,同比减少7%,成长模式和盈利业务的转型迫在眉睫,到了2019财年,富士康净利润下滑11%,跌到1153亿台币,连续3年下滑。

及至2019年,鸿海创始人郭台铭辞去董事长一职,刘扬伟履新,上任后即在同年11月的集团总结会议上提出“减少销售毛利率不到10%的业务”等建议,直言要努力减少对代工制造业的依赖,表明了该公司上层从郭台铭时代的重规模向未来重利润的经营转换的决心。

实际上,鸿海系旗下的台湾面板子公司群创光电就已在电视市场日渐收缩的大环境下,率先在业务上向汽车板块转移。富士康此前也曾多次试图面向电动汽车业务进行变革,但这些尝试并不算成功,据悉,以2020年和肺炎疫情的重创为契机,该公司将在电动车业务板块启动更多集团层面的。

2019年,鸿海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销售额接近95亿新台币,该公司希望到2025年,汽车和其他新业务能帮助毛利率提高到10%,并设定了五年后销售额达到1万亿新台币的目标。

台湾北极星研究院(Polaris?Research?Institute)院长梁国元表示,富士康的智能手机业务利润率不高,所以一直希望能入局附加值更高的事情,电动汽车是一个理性的候选。

然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0%电动车市场谈何容易?谈何容易?谈何容易?

要做汽车中的谷歌安卓,实际上这样的企业大有人在,并且多数实力极为强大,都是在各自领域中的领跑者和巨头。

在系统供应商层面,不但有百度、谷歌和苹果这种老牌汽车系统供应商,还有风头最健的华为鸿蒙,正挟5G优势半路杀出。而三电层面,宁德时代/LG的电池实力远胜于富士康旗下的锂电科技(1%的宁德时代股权并不能让富士康左右竞争态势)。IGBT方面,海外的英飞凌、博世和国内的中车、斯达都已经构筑起技术壁垒。电控领域有联电等领跑。更不用说还有比亚迪这家既有电动车整车业务又有最完整供应链的全能选手,从电池电机电控到IGBT一应俱全。

二是中美纷争影响苹果,而苹果影响富士康。当美国极力打压华为,一方面是利益诉求使得这个霸权国家竭力阻拦中国2025技术升级战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苹果为首的美国公司在创新方面露出疲态,以及害怕输给中国后起之秀的胆怯。那么,来自中国对美国的反制,以及一直以来在科技层面的赶超,势必从中长期对苹果业绩产生冲击,那么很大程度依附于苹果而生的富士康,又将谈何远大理想?

最后,无论是10%市场,还是30万辆销量,都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2019年,全球电动车总销量230万辆,超过30万辆销量和10%份额的品牌仅有特斯拉一家,36.78万辆领衔所有车企。而亚军比亚迪为22.95万辆,略低于10%份额,排在三四位的北汽上汽分别为16万辆和13.77万辆。

随着电动车越发从政策市走向正常的市场,以往暴涨速度不再,2030年全球销量可能比原先给出的居高数字为低。如果富士康要达成那个目标,则必须实现垄断特斯拉级别的技术供应,或者至少拿下北汽加上汽。只是,如今新能源供应商和整车制造商一样,在不断涌现更多强者,使得富士康的野望愈发显得虚无缥缈。

回看富士康昔日在汽车领域立下的“投名状”,后来要么以失败告终,要么蜻蜓点水并无实质性突破,或是在“合纵连横”的整合之路上雷声大雨点小。

当狠话越凶狠,则最后破碎的笑话越好笑。富士康的远大目标诚然不必原教旨主义式的嘲弄,但门口野蛮人们大多已经遭遇行业规律的挞伐,那么富士康如今又能作出怎样的深耕稳行举措,以免狠话沦为笑话?

文/北岸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裁员CEO”落幕,但零部件巨头的阵痛还在继续

编者按

2020年1月1日,我们正式进入21世纪20年代。从2000年到2020年,20年间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变,从2000年首次跨入200万辆,到2009年首次突破1000万辆,以1379万辆排名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市场在不断突破创新。在此期间,诞生了很多经典车型、企业以及人物,它们、他们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

那么,在新一年到来之际,我们通过一些数字来回顾中国汽车市场的20年。“数说20年”系列共有4篇文章,用“2020”四个数字来盘点一下过去20年对汽车圈影响深远的、品牌以及车型。

这篇是系列第二篇,用数字“0”,说说那些销量突破100万的车企的奋斗史。

回首过去,相信不少人对当初经历的辉煌时刻还记忆犹新。这是我们努力的成果,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际上,在国内的很多汽车品牌一路走来也缔造出无数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例如成为首个销量破2000万辆的品牌、以最快速度刷新200万辆销量目标等。轱辘哥列出10个车企在不同发展阶段取得的里程碑成绩,下面来看看都有谁。

上汽大众:首个产量破2000万的车企

在2019年1月12日,随着一辆帕萨特插电式混合动力版驶下生产线,上汽大众迎来第20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国内首家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的乘用车企业。

在2000万辆产能突破背后,是上汽大众始终如一的品质。作为国内最早设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之一,上汽大众质量领先的理念和原则贯穿于产品开发、供应商、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整个业务链,确保每一辆流水线上诞生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汽车产品的要求。

目前,上汽大众已形成完善的产能布局,涵盖安亭、南京、仪征、宁波、乌鲁木齐、长沙六大生产基地,并且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汽车行业趋势下,上汽大众不断优化工厂生产线,带来先进制造工艺与高效生产效率,满足工业4.0时代下的制造要求,这些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汽-大众:在2014年成为最快进入千万辆俱乐部的成员

在2014年,随着一辆奥迪A6L缓缓驶下长春轿车一厂总装车间生产线,一汽-大众正式迈进了千万辆俱乐部。而一汽-大众也是当年最快取得该成绩的汽车企业。

事实上,在一汽-大众的发展历程中,实现每个百万销量的时间都在快速缩短——1991年到2004年,一汽-大众实现第一个100万辆的时间为13年;而第二个百万辆则仅耗时3年;再到2014年,一汽-大众实现第十个100万销量仅用了7个月,截至目前,一汽-大众的销量已超1500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一汽-大众还成为年度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产销双双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千万辆的背后依托于强大的体系。首先在产品线上,一汽-大众已从以前的轿车打天下,到现在已经布局了探歌、探影、探岳等SUV产品,满足着更多消费者的用车需求。同时,产能的提升也让一汽-大众的销量稳步快速上升,五大生产基地全国布局,保证每个片区都有生产基地,为新产品投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年,一汽-大众还将推出超过至少10款全新或中期改款车型,包括探岳Coupe、全新高尔夫、中期改款A4L、捷达VS7等产品。同时,奥迪e-tron系列的其它车型也将相继推出,它们将助力一汽-大众的销量继续攀升。

上汽通用:20年时间总销量达到1500万、首个年销量超100万辆的车企

在上汽通用发展历程中,比较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它20周岁生日那天(2017年9月15日),迎来了累计销量突破1500万辆的历史性时刻,这一成绩刷新了中国汽车企业发展速度纪录。

实际上,上汽通用汽车自成立以来始终与纪录同行,从项目开工仅用23个月就迎来第一款产品下线,到用4年时间实现产销10万辆、8年时间达成第一个百万销量;从2010年成为国内首个年销量超1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到2014年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再到2017年累计销量超过1500万辆,上汽通用不断刷新自己和行业的记录。

屡创佳绩的背后,归功于上汽通用独具特色的体系竞争力。从创立伊始,上汽通用就将通用汽车的现代化整车制造体系引入中国,并根据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不断优化和完善,培育出差异化、可持续的综合体系竞争力优势。未来,上汽通用汽车将会持续推进新能源战略规划。

东风本田:不断刷新发展速度,2019年踏入后500万辆时代

东风本田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刷新发展速度,从2004年第一辆CRV正式下线开启中国城市SUV时代,到第一个100万辆,用时8年;再到第二个100万辆则用时3年,第三个100万辆用时2年,第四个100万辆用时1年半。直到2019年9月份,东风本田迎来了第五个100万辆,用时1年零2个月,这也标志着东风本田正式踏入后500万辆时代。

东风本田取得该成绩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百家争鸣的态势下,东风本田将轿车、SUV、MPV、纯电车型做了精细化战略布局。同时,东风本田还关注与客户的沟通以及吸取客户的反馈意见,这也使得每款新车推出后都有超高的关注度。除此之外,东风本田还通过贴合现实并且极具温度的各大营销策略,提升了品牌的国民好感度,例如在近两年大热的中国美食传播节目《中餐厅》中,将XR-V的上市推广与其进行结合,通过大IP来迅速提升新品知名度等。

面对2020年,东风本田也作出了规划,将会在汽油、混动、纯电领域继续深耕,官方表示将会在今年推出3款全新车型,分别为两厢版的思域、享域1.5L混动版本和新一代飞度兄弟车型。

广汽本田:集团旗下首家总产量达700万辆的品牌

2019年对于广汽本田来说是一个丰收年,即使车市持续下行,但它的销量仍能稳步增长,在今年1-11月份的累计销量接近70万辆,同比增长7.4%,同年,广汽本田在市场的总产量已达到700万辆。

在1999年3月,广汽本田第一款车型——第六代雅阁在生产线上正式下线,到2019年7月一辆第十代雅阁锐﹒混动驶下生产线。20年,跨越五代雅阁,广汽本田累计产量达成700万辆,广汽本田也因此成为广汽集团旗下首家累计产量达700万辆的企业。

纵观广汽本田的速度,从第一个100万产量达成用了8年时间,到第二个100万产量达成用时3年,一路提速到如今第七个100万产量仅用时16个月,可以看出,广汽本田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

这要得益于广汽本田丰富的产品布局,并且多款车型均领跑其各自所在的细分市场。目前,广汽本田已经推出了包括雅阁、飞度、奥德赛等在内的多款明星产品,并且在各自细分市场树立了标杆。与此同时,广汽本田也在营销和服务两大领域不断升级。

2020年,广汽本田将年目标定为100万辆,为此,广汽本田在2019年底推出了首款纯电动SUV?VE-1和全新战略中级SUV?皓影。凭借广汽本田出众的品牌体系能力,这两款车有可能成为销量的另一个爆发点,带领广汽本田再创辉煌的成绩。

广汽丰田:2011年迎来第100万辆整车下线

在2004年成立的广汽丰田,在中国市场里已有15年余载。在这15年过程中,广汽丰田可谓是一直站在中国车市舞台的C位,产销量逐年攀升,在2019年还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62万辆的销量目标。

回望广汽丰田的发展历程,2011年08月4日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天,当天随着一辆凯美瑞混合动力车从广州南沙工厂驶下生产线,广汽丰田迎来了第100万辆整车下线。这是广汽丰田品牌自创立以来,持续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和重塑品牌基因的重要结果。

如今,广汽丰田已构建起的强大体系竞争力。在产品矩阵上从最初只有第六代凯美瑞,到现在全面覆盖紧凑型轿车、中高级轿车、SUV等细分市场;从仅生产燃油车,到如今初步形成燃油车、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电动车的全方位布局。

同时,从2007年开始,广汽丰田在全国经销店启动丰田销售店环境风险审核,到目前广汽丰田渠道内在运营的经销商数量已经达到592家,并且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连续7年排名合资品牌第一名,打造出完善的汽车后市场。

在2018年,随着TNGA架构的导入,广汽丰田也进一步推动从研发、零部件购、制造到物流,整个汽车生产机制的结构变革,而在2020年,广汽丰田则会推出威兰达、C-HR?EV、Mirai等新车来增强自身实力。

一汽丰田:16年700万辆

16年时间售出700万辆新车,离不开一汽丰田的坚持与改变。

回顾一汽丰田的过去,在2003年,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推出首款产品,即第一代国产威驰。2005年,一汽丰田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累计销量10万辆,而经过6年沉淀,一汽丰田在2019年的累计销量已达700万辆。

16年间,一汽丰田始终坚持提供高品质产品,以及在售后服务方面提供高质量服务。在产品品质上,一汽丰田通过细化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定制化的选择。此外,一汽丰田在TNGA架构加持下完善产品序列,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和品质。而在售后服务等方面,一汽丰田则以强化原有服务及打造5Q服务体系为主,配合新能源化战略,改革售后服务体制,创新升级服务品质;二手车方面,一汽丰田将通过强化二手车置换项目、经销店营销升级项目以及在金融保险平台加推新项目等举措,带给消费者更安心舒适的用车体验。

按照一汽丰田的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年销售100万辆的战略目标。为此,一汽丰田不仅会进一步完善车型布局,同时还会在品牌打造和客户关怀方面给予重点强化。

东风日产:最快获得千万辆产量的车企

1000万辆产量,在汽车行业已有先例。但是东风日产仅用15年时间就取得这个成绩,创造了行业记录,成为达到这一目标用时最短的车企。

回望东风日产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直在聚光灯下,2003年第一款SUNNY阳光下线后就成为当时的家轿热门之选。另外,东风日产的产销达到100万辆和450万辆,也仅是分别用了5年和10年时间,频频创造行业最快达成速度。而对于东风日产自身来说,这不过是脚踏实地造好车的必然结果。

自品牌创立以来,东风日产就不断在覆盖全价值链组织体系上作出调整与升级,夯实全价值链体系实力。在2020年,轱辘哥认为东风日产还会带来更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持续雄踞合资车企阵营。

长城哈弗:中国首个进入500万俱乐部的SUV品牌

长城汽车旗下的哈弗品牌在2018年底取得了全球累计销量突破500万辆,成为中国首个进入500万俱乐部的专业SUV品牌,并一举创下了连续9年蝉联中国SUV销量第一的记录。

分析哈弗500万辆成功的原因,简单点说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13年来,哈弗建成800多家经销商网络,打造智慧体验店+4S店+城市展厅+社区窗口店+维修中心五种形态共存的销售服务结构生态,全面覆盖售前、售中、售后环节。

不仅如此,哈弗还通过与国际顶级供应商的战略合作掌握核心零部件、通过垂直整合掌握汽车核心技术,现已实现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电器、内外饰件、模具等产品自制,持续以打造最严苛的品质体系为目标。目前,哈弗已在全球建立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造型等八个研发中心,并且在硅谷设立新技术孵化实验室,进行最前端的超级技术研发。

吉利汽车:连续三年销量超百万辆

对于吉利汽车,也许连续三年销量突破百万辆的成绩比在取得累计销量破900万辆的成绩更有意义。毕竟这几年的车市一直低迷不振。

吉利汽车的销量能够持续跑赢市场,这背后需要产品实力、车企品牌及售后等方面的全力支撑。吉利产品线是非常完整且均衡的,多款车型不仅在价格方面形成良好衔接,而且在定位方面各有侧重,这与目前更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相契合。另外,吉利汽车在模块化架构建设方面也一直走得很靠前。在多年前,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模块化架构——CMA,甚至有更大型的SPA架构与专注新能源的PMA架构,这四大架构基本覆盖了市场上所有级别、所有动力的车型,也让吉利成为了在模块化架构领域布局最广、最成熟的车企。

而在汽车面向新四化变革时代,吉利汽车也在新能源、车联网、智能化以及共享出行方面实现全面布局。

进入2020年,则是吉利品牌加速年,是吉利汽车实现从产品和销量领先进入品牌统领驱动的全新品牌建设阶段,将会推出6款新车型,其中,备受瞩目的吉利icon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正式上市,它们将会进一步丰富的吉利汽车的产品矩阵和优化产品结构。

上文都是市场里的主流品牌,它们以强大的体系实力不断创造销量佳话。进入2020年,即使车市更加严峻,但相信它们依然有能力取得瞩目的成绩,期待它们的表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十年前,重返大陆集团(Continental?)的德根哈特?(Elmar?Degenhart)?博士拯救公司于水火,并带领这家老牌零部件制造商走出经济危机的低谷;十年后,这位昔日的英雄却在任期尚未结束前请辞,挺过十年前的“大风大浪”,却在新四化转型的“狂风骤雨”中提前谢幕。

大陆集团近日宣布,首席执行官德根哈特因健康原因已于10月底向监事会提请离职。在集团推进新技术改革并试图加快内部结构重组之际,掌门人的突然离任,让业界的关注点再次聚焦到当下面临的诸多转型难题。

德国《经理人杂志》在10月底曾爆出一则新闻,称大陆集团的一把手或将被“炒鱿鱼”。因为高管团队的战略前瞻性不足,大陆集团近几年陷入主营业绩持续下滑、新四化转型缓慢以及裁员关厂操之过急的尴尬处境,监事会甚至放出狠话,称现任领导班子无力解决当下难题,公司已着手为德根哈特寻找下一任首席执行官。

“被离职”的小道消息还在业界流传,递交辞呈的官宣就已被大陆集团坐实,有吃瓜群众调侃,这位在集团历史上“裁员最狠”的首席执行官,终于也在一地鸡毛里“被裁员”了,结局似乎还略带一丝讽刺。

是的,高达3万人的裁员规模,放在任何一家制造业巨头身上都不是一个小数字。而在德根哈特自己看来,汽车行业正经历着70年来最大的危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从未出现过类似的至暗时刻,零部件企业受到的打击要远比汽车制造商更严重。

然而,大陆集团当下面临的难题,是Tier?1供应商们艰难生存的一面镜子,我们把镜面放置到不同的角度,能折射出零部件行业的诸多阵痛。

大陆巨轮的转型阵痛

就在一个月以前,大陆集团宣布进一步裁员,或将削减高达13%的员工,以实现每年至少削减10亿欧元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轮的削减覆盖范围较广,且向下“动刀”的速度也快于业界预期——

按照,90%的重组措施将在2025年前全部实施完毕,累计将影响到3万个工作岗位,有约1.3万个德国本土的职位转移至其它地区或被裁撤,除了生产和管理部门之外,就连研发部门也将在收缩行动中受到波及。

裁员越是激进,焦虑越是蔓延。只是行至当下,这种焦虑的情绪,还直接削弱了集团监管委员会对高层班子扭转颓局的信心,站在转型拐点,他们不得不考虑物色更合适的掌门人选。

数据虽然冰冷,但不会说谎。今年1-6月,大陆集团的绩创下70年新低,合并销售额为165.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335亿元),同比下滑了26%,息税前利润则亏损3.9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1.8亿元),同比跌了125%。

虽然第三季度的最终财报要到11月11日才对外公布,但根据大陆集团日前透露的消息,该公司7-9月的净利润和息税前利润都为负,而当期重组费用则将达6.8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3.7亿元),该过程将给集团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对利润的负面影响在第三和第四季度会进一步凸显。

与其它竞争对手一样,大陆集团正经历转型的阵痛期。早在2018年初,该集团证实了将考虑精简业务的相关报道,股价一度飙升至历史新高,但是在这之后的近3年时间里,管理层却在运营评估方面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市值反而蒸发了接近三分之二。

集团最高劳工领袖阿拉克(Hasan?Allak)曾在上半年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肺炎的肆虐对他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但在过去几年也存在很多管理失误,如一度被夸大的增长目标、质量问题和数十亿美元的资产减记。一言以蔽之,潜在的风险早已酝酿,肺炎这只黑天鹅突然飞过来,只是将矛盾的爆发时间点提前了而已。

据悉,德根哈特不仅慢,还不够果断。

复盘大陆集团最近几年的业务构成,对传统业务还是太过于倚重,且此前的几次大规模扩张也被证明不合时宜。路透社援引内部人士的消息称,德根哈特曾因几次决策失误而受到内部批评,包括关于德国亚琛一家轮胎厂关闭一事的沟通处理,以及他曾在2018年9月致员工了一封异常严厉的邮件。

另一方面,他正失去投资者的信心。

刚才也已经简单提及过,大陆集团的市值在短短几年蒸发了一半以上,投资者们纷纷抱怨,现年61岁的德根哈特在重要决策和处理复杂结构时缺乏决心,在关键业务的转型上也不够果断。

特别是动力系统业务剥离并寻求独立IPO上市一事,后来却被无限期搁置,理由是目前的经济环境充满太多不确定性因素。截至2019年底,该部门销售额为7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02亿元),拥有员工超过4万人。

来自德国的行业焦虑

关厂裁员,成为德根哈特腹背受敌的重要导火索。此前有德国媒体透露,德根哈跟的一系列的变革举措不仅引发了员工和工会的强烈反对,一度被德国约谈,甚至还被当地政客抨击为“疯狂的举措”,以及“来自资本主义的冷血行为”。

大陆集团曾在上半年德国亚琛的一家马牌轮胎工厂,并在该基地削减接近2000名员工,没有料到的是,此举让德国联邦总理候选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长Armin?Laschet?非常不满。在一个月前,他在多个公开场合批评了大陆集团管理层,并表态称,这样的决策将对下岗员工造成重大威胁,殃及太多家庭,且相关影响还将持续数年。

但是,大陆的遭遇,也仅仅是德国零部件行业巨震的一个侧面。同属德国阵营的埃孚,已经在2025年前裁员约15000人,约占其总员工的10%,舍弗勒也在今年已经加入了裁员行列,裁撤的4400人里面,大部分在德国境内。

舍弗勒的一位高管此前对《金融时报》表示,当公司拥有更广泛的全球客户基础,本地化生产反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过去,他们的大部分削减都是针对海外进行,现在则开始应对德国本土的精简。截至目前,德国的汽车产业支撑着超200万个国内就业岗位,直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以上。

业界也有另一种声音。

在Tier?1供应商的第一梯队里,大陆集团属于典型的上市公司,这一类企业在转型升级或自我变革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到股价和投资者利益,也更看重短期业绩和利益回报。如若成绩单的数据不甚理想,董事会或管理层囿于各方压力,极易做出裁撤员工以削减成本、高管换血以安抚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决策。

正因为此,大陆集团激进的操作,正是这一类企业紧急自救的典型注解。反观集团的竞争对手们,虽然也在新四化的转型节点面临一系列复杂难题,但是在员工关系的处理和组织架构的调整方面,并不像大陆那样操之过急。

零部件巨头腹背受敌

前文也已经提及,汽车行业正经历着7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而零部件企业受到的打击要比汽车制造商更严重。

为什么这么说?

德根哈特曾在肺炎爆发后表示,世界新车生产量至少在2025年之前不会恢复到2017年峰值的水平,这些昔日坐拥技术和制造规模红利的汽车供应商们,面临着新车销售普遍放缓的压力。伴随着汽车制造商的销量萎缩和业绩恶化,对零部件的购量也逐渐下滑,对上游零部件企业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降本需求,最典型的代表,是被丰田控股的电装。

最大的压力,来自新四化转型。

业界众所周知,新能源/电气化和自动驾驶/智能化是汽车产业在技术层面最重要的两个演进方向,同时也都是“烧钱巨坑”。在未来的智能电动汽车时代,车企面临着比燃油车时期更为巨大的研发开支压力,甚至连大众这样的企业也渐渐感到减支和抱团势在必行。

这样的焦虑,也传导到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身上,就拿大陆集团来说,德根哈特最让人诟病的,还是新四化业务的转型太过于迟钝。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陆集团一直在“吃老本”,长达数十年的快速扩张,对传统业务的增长又太过于急功近利。

当然,他们还要面对来自IT巨头、互联网玩家的跨界挑战。英伟达等硬件公司已构建起自己的技术壁垒百度,谷歌、亚马逊等耳熟能详的巨头也早早入局割据一方,而如华为这样的“后来者”,也对汽车这块蛋糕野心勃勃,不断挑战着零部件巨鳄们的行业地位。

就在刚过去的10月30日,华为在其年度新品发布会现场首次公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正式宣告了进军汽车行业的市场野心。

当然,说到零部件领域当下的困局,冠状肺炎这一催化剂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拿大陆集团来说,受疫情的持续影响,他们原在今年投资的新信息技术项目、扩大工厂产能的,以及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一些投资都已被搁置,公司还无法确认重新启动这些重点业务的具体时间。

而根据北美汽车研究中心的数据,在冠状大流行期间,美国供应商在现金方面的压力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的2.5倍。与拥有数十亿美元现金的大型汽车制造商不同,许多供应商没有准备好应对如此剧烈的经济下滑,尤其是中小企业,他们将面临艰难时刻,因为这一类玩家无法像Tier?1零部件巨头那样获得足够的信贷额度。

作为大陆历史上少有的按下大规模裁员键的一把手,德根哈特的谢幕留给业内太多猜想,而回溯这位老员工与集团走过的多年风风雨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德根哈特”,绝不只有他一个。

文/北岸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