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订单大增_汽车零部件外发订单
1.均胜电子这棵“大树”,是借特斯拉发光,还是自带光芒?
2.汽车零部件企业资金风险管理案例
3.为什么中国整车厂面临停产?疫情下汽车供应链将面临哪些挑战?
4.芯片代工厂台积电也要涨价 汽车芯片越来越贵
5.沙特为Lucid带来十万大订单
6.2021年研发翻倍营收企稳 五菱汽车加速外拓绘新能源车产业蓝图
7.电动汽车业务订单破千亿,博世是如何做到的?
中国正在把制造业转向更高端产品的生产,这给全球范围内一系列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迅速崛起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就在几年前,中国国产的汽车零部件还饱受质量不可靠的困扰,而且,与美国和德国产的配件相比价钱更高。有人当时甚至断言,制造最上乘的零部件所需的精密工艺是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和他们的低成本劳动力所无法掌握的。
然而,中国去年的汽车部件出口首次超过了进口。中国国产零部件的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至于大众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等西方汽车巨头纷纷表示今后几年将从中国购数十亿美元的刹车、油泵、车轮、转向系统等零部件。
这些成果表明中国人正在向制造业的高端产品领域不断迈进,由此也给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对手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家具、纺织品等简单消费品领域站稳脚跟后,中国迅即扩大战果,又在电子消费品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如电脑组装——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中国的胃口似乎还不止于此,仍在不断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例如,中国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去年这类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3,520亿美元,比2000年时扩大了3倍。
与此同时,汽车产量也增长了近2倍。中国正在朝著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方向稳步迈进。随著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以汽车销量而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随著收入的提高以及汽车价格的下滑,还会有数百万中国人也能开上自己的第一辆汽车。
联合国开发署亚太区域局局长哈菲茨·帕沙(Hafiz Pasha)表示,从电信设备到纺织品,各个领域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而此时的美国和欧洲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这两大经济体均发现越来越难以留住成本高昂的制造业岗位。数据显示,美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就业机会从2002年时的721,000个下降到了2004年的644,000个。
还有更多的工作岗位可能流失:德尔福等几家美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均已申请了破产保护。至于那些没有本钱在海外建立低成本生产基地的中小厂商,处境就更艰难了。
例如,Dura Automotive Systems Inc.近期在举办的听证会上就表示,在过去的2年中,中国汽车配件企业对订单的争夺导致一些产品的售价已经低于了该公司的成本。
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还对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表示了关切。今年早些时候,美国联合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申诉,指责中国的关税政策导致海外产品难以进入中国汽车配件市场。
中国于2005年推出的一项政策规定,对超过一定金额或数量限制的进口零部件征收额外关税,此举主要是为了打击关税欺诈。中国方面称,部分不法分子企图绕过汽车关税,以较低税率进口汽车零部件,之后在中国组装,本办法意在对这部分人予以打击。
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制造企业正面临工资上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的困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吕铁称,在工厂聚集的沿海开放城市,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已远不如过去低廉,也不像过去那样充足。他说,这些地区的状况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它们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转变。
随着本地工资的上涨,中国制造商开始寻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很多企业开始生产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并从纺织和玩具等传统出口行业解脱出来。
一些西方企业从中国提高生产力的需求中受益匪浅。美国密尔沃基的高端设备及软件生产商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称,2003年以来其中国业务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增幅。
“人们对中国存在着误解,”罗克韦尔亚太区总裁斯科特·萨默维尔(Scott Summerville)说。虽然中国仍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但眼下中国企业正努力提高全球竞争力,而单靠低廉的劳动力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外资及海外技术的涌入使得中国产汽车零部件以及其他很多产品的质量大为改善。全球最大的几家汽车制造商早已蜂拥而至,在中国寻找成熟市场所难以具备的增长机会。与此同时,他们也经常要求零部件生产商直接从中国供货。
近几个月,德国罗伯特·博世和美国阿文美驰等大型零部件供应商先后在中国投资建厂,在供应本地需求的同时也将产品出口海外。
海外企业带来的高质量生产标准以及本地零部件制造商的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产品创新。为了获取更多客户和更好的技术,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万向集团已收购了多家美国企业,并表示出对德尔福部分资产的浓厚兴趣。万向集团表示,其销售额年平均增长26%,2005年达到人民币252亿元,合31.5亿美元。
一些较小企业也在技术上登上了新台阶。总部设在沿海城市宁波的华翔集团从1982年那家为医用药瓶生产塑料瓶盖的企业一跃发展为汽车塑料零部件生产商,该公司管理人士徐沛祺表示,公司一直是大众汽车中国业务的供应商,不过2005年已有20%的收入来自出口。该公司2005年收入总额为人民币225万元。华翔集团5月份在大众汽车总部沃尔夫斯堡设立了办事处。
“这些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秘书长黄小华称。由于中国很多生产商已经成了大型汽车制造商的一线和二线供应商,它们的产品正在打入高端市场,
北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Asimco Technologies Ltd.的首席执行长杰克·潘考夫斯基(Jack Perkowski)称,“我们从19年开始出口,人们总认为你不能在中国生产更便宜的零部件,他们还说,中国永远不能成为庞大的汽车市场。”
均胜电子这棵“大树”,是借特斯拉发光,还是自带光芒?
3月16日,在广州市第43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上,广汽集团公布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相关情况。自从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汽集团成为首批生产口罩等防护物资的汽车集团,并且旗下车企也是首先响应国家复工复产号召,可以说,在一个多月的时期里,广汽集团在口罩生产、汽车生产和销售都取得不俗的成果。
累计生产口罩近千万只
广汽集团从2月7日启动制造口罩项目,克服重重困难,在13天后就实现口罩正式批量生产。5条生产线同时开启,3月9日完成41台口罩机的生产和交付,其中广汽自用12台,目前日产量达60万只,累计产量近一千万只。口罩捐赠方面,截至目前对境内捐赠广汽自制口罩超过130万只,已经向海外合作伙伴捐赠15万只。
(广汽口罩生产线)
在这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作为重点国企的广汽集团显示出了特别的担当。除了“跨界”产口罩外,广汽集团第一时间捐款捐物,以支援湖北和广州防疫抗疫,早于1月26日(大年初二)即捐出第一批款项,是国内最早捐款的企业之一。截至目前,广汽集团共捐款捐物3438万元。
今年力争产销同比增3%
目前广汽集团旗下9家整车生产企业全部复产,总体产能恢复比例约为60%,零部件供应商复工率达96%。
“复工复产后,广汽集团将取一系列补产增产措施,全力以赴,追回进度。主要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保加力压’。”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表示,广汽将通过各种措施力争实现全年稳增长,预计汽车产销同别增长3%左右。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1-2月汽车销量累计同比下滑42%。广汽集团下滑约37%,虽优于行业水平,但离年度减少十多万台。对此,曾庆洪依旧乐观的表示:“汽车的消费是推迟了,没有消失。汽车始终是刚性需求。”
3月3日,广州市的“稳经济”48条措施出台后,针对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广汽集团旗下各整车企业积极响应,在补贴基础上不同车型再加码补贴8000-36000元不等。
此举有效带动了汽车销售,政策出台约一周,广汽集团旗下整车企业在广州地区的订单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广汽传祺增加近一倍,广汽新能源增加42%,广汽三菱增加52%。同时积极扩大出口,加快海外订单生产交付,协助海外经销商做好防疫和销售指引。
相关报道
10个广东汽车制造项目今年投产,新能源是主角
事实上,广东汽车制造业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减慢转型升级的步伐,据3月5日公布的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显示,涉及汽车制造项目共41项,涉及总投资1098.27亿元,其中2020年投资124.83亿元。
在众多项目中,今年投产项目有10项,其中包括了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二工厂发动机一期项目、广州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M15C型发动机技术改造项目、惠州东风本田汽车关键零部件一体化项目、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项目等等。至于续建工程,广汽旗下众多项目也在其列,这些项目最快要明年才能建成。
值得关注的是,在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中,汽车制造领域有五项属于新开工项目,其中四项都与新能源有关,且都落户在广州。这些项目包括了广汽产能扩建、广汽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核心零部件生产厂房建设、广州新能源集成电驱动系统组装生产线、广州宝能动力电池项目。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零部件企业资金风险管理案例
[汽车之家?行业]?誓言零部件100%国产化的特斯拉,是中国汽车供应链厂商不能错过的“盛宴”,业内都期待着,让苹果崛起重塑智能手机供应链的一幕也能在国产特斯拉身上复制。
中国零部件企业均胜电子自今年初以来就受到行内高度关注。在2020年2月,均胜电子子公司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均胜安全临港”)就收到了国产特斯拉的定点意向函,成为特斯拉Model?3和Model?Y车型的供应商。而特斯拉自2020年起就开启销量狂飙模式,均胜电子是否要借特斯拉实现突飞猛进?日前,正值均胜安全临港工厂开放日,我们亲临现场一探究竟。 过去,中国零部件企业因为研发能力弱,很少获得业内的重视。2004年,均胜电子在宁波创立,一开始的产品只涉及发动机进气管、空调出风口等低门槛零部件领域。 自2011年以来,均胜电子先后收购汽车电子公司德国PREH、德国机器人公司IMA、德国QUIN、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美国KSS、智能车联德国TS和汽车安全系统日本高田,使其快速获得海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并实现逆袭。 短短8年间,均胜电子营收增长了近50倍,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第一为奥托立夫),全球市场份额约占30%。■借特斯拉“光环”?
以这样的体量和市场知名度,均胜电子进入国产特斯拉供应链体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上,在均胜电子收到国产特斯拉的定点意向函前,其已经为北美特斯拉供货。『均胜安全临港工厂』
为配合特斯拉国产,均胜安全临港于2019年5月22日正式成立,总投资4.2亿元,距离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仅3km路程。公司主要从事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制造和销售,产品包括安全气囊模块、安全带、方向盘以及汽车安全系统集成产品。 2020年开始,均胜安全临港逐步为国产特斯拉提供方向盘、安全气囊等汽车安全系统产品,订单生命周期约为3-5年。据悉,目前特斯拉相关产品订单为75亿元(全生命周期),均胜安全临港为特斯拉准备的方向盘生产线年产能最多可达16万套。『安全气囊生产线』
想和特斯拉“沾亲带故”的供应商很多,这一点从股市可以得到验证。但在均胜安全临港开放日中,均胜电子向投资方和媒体方更多的是介绍工厂情况和产品“硬核”技术,以及未来规划,而对于向特斯拉供货的具体细节好似特意回避了。“领导方很反感我们蹭热点。”一位均胜电子市场专员对此表示。 资本市场总会趋于理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察觉,跻身特斯拉“朋友圈”不是重点,培养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事实上,均胜电子无需过多依仗特斯拉的“光环”。从业务订单中可知,特斯拉的订单只占其一小部分。截至2020年8月,均胜安全(JSS)在中国区新增订单已达100亿元(全生命周期),新客户还包括长城、吉利、广汽、上汽通用、福特等。 这段时间,来均胜安全临港应聘的人源源不断。“疫情复工后基本没有停工。”均胜汽车安全系统中国区副总裁、首席运营官朱晓峰告诉汽车之家,“我们正不断扩充员工,仅8月,我们就已经招聘了100多人,目前临港工厂员工已超千名。” “预计到2025年,均胜安全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以达到40%,销售额达到150亿元的规模。”均胜汽车安全系统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单津晖表示。■每天出货1万多套方向盘
通过这几年的业务整合,目前均胜电子共有汽车安全系统、功能件及总成、汽车电子系统和智能车联系统四大业务。其中,汽车安全系统是均胜电子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据70%左右的份额。 全球诸多工厂中,均胜安全临港更是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据悉,目前该工厂方向盘年产能达320万件,占均胜全球方向盘产能的三分之一,每天平均要出货1万多套方向盘。另外,安全气囊年产能2700万件,卷收器产能1000万件。 方向盘属于传统件,但里面隐藏的学问多。就工厂设施而言,均胜安全临港拥有开发汽车安全气囊、方向盘、安全带以及系统集成的物理环境实验室、点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以及测量室等4个功能实验室。『CT设备』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台CT设备,类似于医疗设备,装配集成后的方向盘可以进行无损检测,即在不拆解产品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内部探伤、装配分析、数模拟合、尺寸测量等。“这套设备造价将近400万元,国内不超过5台。”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 工艺方面,方向盘还需进行骨架、发泡、包覆、装配等工艺。“临港工厂引入了智能工厂管理体系,很多工序已实现自动化。”朱晓峰表示,“唯独包覆工艺,为获得更好的手感和安全需求,一些客户要求纯手工缝制,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据现场了解,方向盘的真皮使用的是头层皮材质的Na,和一些奢侈品包包的供应商属于同一家。而一头牛的Na皮,只能做1-2套方向盘。鉴于头层Na真皮的稀缺性和昂贵价格,一般高端车型上才会考虑。据悉,蔚来、奥迪、红旗等车企已与均胜电子合作并率先应用,这些高端产品订单能提升均胜电子的毛利率水平。『方向盘中间主体包覆头层Na真皮』
“作为安全系统零件,无论从各国的法规要求还是技术需求,都有一个量价齐升的趋势,我们正在一条正确的赛道上。”均胜电子执行副总裁、均胜汽车安全系统中国区董事长陈伟表示。 随着自动驾驶的到来,以及法规对安全要求的提高,安全系统产品的应用场景变得更为复杂,研发门槛也越来越高,单价也在逐渐提升。 今年均胜安全的新订单中,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在凯迪拉克车型实现量产,同时开始为中国品牌上推广配套。该技术可实时追踪驾驶者头部位置和脸部特征,识别驾驶者的视线方向,并警示驾驶员专注驾驶。■上半年新增订单253亿元
大规模的收购确实给均胜电子带来一系列竞争优势,但今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受到等外部因素影响,全球汽车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全球整车销量下滑约28%。从上半年财报看,前十大整车厂商过半数出现亏损,零部件企业整体也处于困境中。 对于海外市场占据78%的均胜电子而言,和全球化的国际汽车零部件一样,在疫情期不得不“打满全场”,先是应对国内再是应对全球,再加上正处于大规模并购整合期,这让均胜电子的经营管理压力大幅增加。 2020年上半年,均胜电子营收205亿元,同比下降33%,归母净利润三年来首次出现亏损。这份成绩单在均胜电子眼里已属不易,“虽然疫情带来了挑战,但通过全球化合作,我们承受住了压力。”陈伟表示,“目前整合的效果比较满意。”『均胜电子执行副总裁、均胜汽车安全系统中国区董事长陈伟』
欣慰的是,在营收、净利润双下滑的大趋势下,均胜电子上半年新增订单253亿元,让市场对其下半年业绩表现有一定期待。 据陈伟所述,公司对技术变革大趋势充满信心,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自动驾驶汽车,安全系统始终是核心产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临港工厂的产能正逐步上升。 下半年,均胜电子将扩充产能,紧抓国内订单生产。继均胜安全匈牙利“超级工厂”于?2019年11月完成升级改造后,均胜安全宁波工厂也将升级为“超级工厂”,将成为均胜电子国内最先进的汽车安全系统产品生产基地。 除了安全系统,2019年以来,均胜电子将目光放至毛利率更高的新能源业务上,为保时捷首款纯电动车Taycan提供800V快充系统,为国内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MEB平台车型提供BMS、充放电和智能车联系统,为奔驰MFA2平台车型提供BMS等产品。据悉,均胜电子上半年新能源业务营收约5.8亿元,同比上升74%。 同步发力的还有均胜电子子公司均联智行,其自主研发的第一代V2X车端产品即将于2021年量产,该产品有望成为全球首个5G-V2X量产项目。这些新赛道正是均胜电子早年并购的成果,如今正逐渐发挥协同效应。■结语:
回到最初的话题,均胜电子是否要借特斯拉实现突飞猛进?对均胜电子而言,“借”这个词显然不够准确,相互促进才是最好的答案。现如今,特斯拉这条“鲇鱼”已经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进行了一次洗礼,有很多本土中小型、专业型零部件企业随着特斯拉本土化快速成长。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如何在汽车转型和外部环境改变下进行业务布局,如何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来持续推进高门槛的核心技术。只有自己成为那棵大树,才无需依仗别人的光环。(文/汽车之家?彭斐)为什么中国整车厂面临停产?疫情下汽车供应链将面临哪些挑战?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回答这个问题。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1]?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
接下来就以中信戴卡集团管理模式为例子来分析:
在20世纪末期,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而快速的变化,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越出国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资产逐年上升,占整个汽车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5%左右跃升至2006年的35%左右。当前,汽车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整个汽车工业中上游产业,它在整个汽车工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全球市场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散乱,产业集中度不高,绝大多数的小规模企业既没有充足的运作资金,也缺乏研发能力,根本无法研制出先进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些诸如低效率的结构性等问题不但妨碍了中国的零部件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整车制造行业产生了相当的牵制。
随着整车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剧,竞争压力也随之传递到零部件企业,要想治理好零部件行业的散、乱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使零部件企业降低成本、做大规模则必须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所以人们开始强调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核心竞争能力、强调集团化管理,通过兼并重组组建企业集团一直以来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未来将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宏观政策引导下,实行同行业联合重组或者不同行业之间进行并购,尽可能地实现市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从而达到做大规模与外资企业抗衡的目的。总而言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实现跨越性的飞跃,只有通过组织创新寻求发展、通过管理创新迎合市场、通过国际合作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得到更快的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中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诞生于1988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全资子公司中信兴业投资控股的合资企业,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汽车铝合金轮毂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以来,不断开拓创新,以技术为核心、视质量为生命、奉客户为上帝,凭借大量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在铝合金轮毂领域迅速崛起,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2004年以来,随着戴卡集团公司的组建,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翻了几倍,一跃成为一个年产1500万只轮毂的世界级铝合金轮毂制造基地,目前公司总销量位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全球前三位。
企业集团是企业间以各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为统一战略整体的组织行为,它促使产业中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关系发生改变。因而,企业配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本文充分分析了戴卡集团所处的国内、外大环境,深入研究了戴卡公司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的五大竞争优势,以少量资金及品牌资产先后入股了十几家轮毂生产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战略,并探索出了特有的集团公司经营模式--“本部核心+制造基地”。集团公司本部作为同步开发商(WSD),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承担了产品设计、模具开发、样品试制等同步开发功能和25%产品的生产制造,各制造基地作为公司的OEM制造商,则承担了75%的产品生产制造。各制造基地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进行生产制造,向集团本部供货。集团本部承担制造检验、质量保证,以及市场服务职责,并将制造基地和自身生产的产品一起向整车厂进行品牌销售,提供系统供货服务。在集团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戴卡集团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集团管理原则--“五个统一原则”,即:
统一产品开发:集团公司本部负责产品开发阶段的全部工作,包括产品质量的前期策划、工程图纸的设计、模具的制造,各制造基地仅负责按照集团本部分配的订单进行生产。 统一品牌:各制造基地生产的产品都必须统一使用“戴卡”商标,并在每件产品上永久标注“Dicastal”标识。统一技术质量管理:各制造基地需要按照集团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集团的《产品质量管理办法》的管理,方能进行批量生产,各制造基地全面接受集团技术质量部的管理。在产品技术标准上必须要满足集团的全部技术标准要求。 统一销售:各制造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全部由集团统一销售及进行售后服务,各制造基地不得自行销售产品。 统一生产指挥安排:制造基地按照集团下发的生产安排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证的按时完成。在产品的包装方式、发运等物流系统上,制造基地要按照集团的统一要求进行。
通过“本部核心+制造基地”的集团经营模式,戴卡集团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带来的风险,整合了国内汽车铝合金轮毂、接管了市场、加快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并最终达到迅速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同时我们看到,在企业集团组建、运营背后实际上是一整套管理思路与方式的运作。对于组建企业集团来说,培养管理能力比培养资本实力更重要,具备组建整合水平比具备企业规模更重要,企业集团组建的意义就在于:优势企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因而这种方式被公认为是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但是在集团组建、运营过程中,必须加强集团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人力资本、战略、财务等建设。对于一个有实力的企业来说,规模扩张是较容易的,但管理水平的培养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在集团组建过程中培养出色的管理能力是戴卡公司管理创新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中信戴卡集团案例的深入研究表明,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佼佼者,现在正是快速整合行业优势,增加产能,与世界顶级对手同台竞技的时刻。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80%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收购、重组意向,并且他们有的欠缺资金,有的欠缺经验。那么,希望通过分析戴卡集团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给国内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方面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芯片代工厂台积电也要涨价 汽车芯片越来越贵
整车厂面临停产,主要是因为关键的零部件没有办法被生产和运输到工厂当中。而供应链目前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和周边的企业没有办法正常进入工作状态,所以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才会表示,如果上海疫情依旧没有办法被解决。那么在5月份的时候,全国的车行业可能都会停产,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是却并不是危言耸听。
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在中国汽车的产业链当中是占据重要一环道,首先是因为上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他每天都吞吐量都是极为夸张的,但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已经停摆。而且在上海周边也引进过很多的车生产厂,所以它的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在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这些供应链目前都已经停产,其中就包括集成电路芯片以及整车厂。
从之前的数据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中国上海一个地区的汽车供应量就占据了10%以上。所以说一旦上海停产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汽车产量会造成10%的缺口。这就会给下游的产销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然后我们再回到供应链这个问题之上。据不完全的统计,在江浙沪地的一共有上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些企业有国内外的零部件巨头,同时也有很多国内的小加工业。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己的成本,所以他们都专精于某一类产品。
但是这也就导致了绝大多数的车企都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准备产业链。在停工的状态下,一个工厂是没有办法完整的主张出一个汽车,必须从其他地方购买零部件才可以。特别是有一些供应商基本上占据在整个行业的上游,只有他一家能够生产出这些零件。所以我们也希望上海疫情能够尽快结束,让周边地区能够复工生产。
沙特为Lucid带来十万大订单
12月17日,外媒报道,晶圆代工商台积电将取消原有折扣价,相当于变相涨价。
台积电此前在为大客户代工12英寸晶圆时,提供了约3%的折扣,但在2021年,他们将取消这一折扣,价格折扣取消之后就意味着大客户的代工成本,将因此而上升。前几日,大众汽车因芯片短缺导致停产的消息已经暴露了汽车芯片紧张的境况,连锁反应正在相继显现。
媒体也曾多次报道,8英寸晶圆代工商产能紧张,交货时间延长,几大晶圆代工厂年度订单全满,而台积电的大部分产能甚至订到了明年三季度。这种情况下,代工商在考虑提高2021年的代工涨价,涨幅在10%~20%,但台积电明确过不会涨价,前后态度的转变可见产能需求确实很大。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也是制程工艺走在行业前列的厂商,目前旗下共有6座12英寸超大晶圆厂。代工厂的业务来源于汽车芯片专业设计公司、拥有晶圆厂的汽车IDM(整合元件制造商)。在汽车芯片行业,博世、恩智浦等占据这大部分市场。从2000年左右开始,由于建造新晶圆厂和发展尖端工艺的成本较高,IDM开始逐渐将此类生产外包给代工厂。
在报道中,英文媒体提到,台积电12英寸晶圆代工的大客户,包括苹果、AMD、英伟达等厂商,如果真如报道的那样取消折扣,这些厂商在台积电的晶圆代工价格,就会上升,进而压缩他们的产品利润空间或者推高产品的价格。此前已经有消息透露芯片厂商恩智浦、Renesas等提价的消息。
随着驾驶和自动驾驶中半导体产品需求的激增,代工厂正在加大汽车芯片的生产力度。另外电子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对晶圆代工产能的需求旺盛。即使像台积电这样的大厂,也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且他们先进制程工艺的产能目前也并不富余。代工厂面临产能压力,涨价也已是必然态势。只是具体涨幅有多大,还尚未有确切的定价出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部部长李邵华表示,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在加长备货周期,加之短期内芯片产能依然不足,芯片价格出现上涨或不可避免。
不光是汽车芯片面临涨价,汽车零部件也出现了价格上涨的情况。比如轮胎企业,据悉,韩泰、佳通等一些外资轮胎企业已经开始涨价,涨幅在5%以上。轮胎的主要原材料橡胶今年减产,由此橡胶价格较年初有大幅增长,天然橡胶价格较年初涨幅超30%,合成橡胶价格涨幅在50%左右。
而且轮毂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迹象,因为近期铝价持续上涨已突破16000元/吨大关,有不少铝圈轮毂企业已经发布涨价通知,价格上调幅度在20~100元/只(件)不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1年研发翻倍营收企稳 五菱汽车加速外拓绘新能源车产业蓝图
沙特为Lucid带来十万大订单
沙特为Lucid带来十万大订单,Lucid曾得到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的支持。沙特表示,这一决定更加环保,也能让整个国家经济从依赖石油转向多样化。沙特为Lucid带来十万大订单。
沙特为Lucid带来十万大订单1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周二表示,该公司已与沙特阿拉伯签署协议,后者未来十年将购买至多10万辆Lucid电动汽车。
Lucid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沙特阿拉伯承诺根据协议先购买5万辆汽车,并可以选择在10年的时间内再购买5万辆。
这笔大单交易标志着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造车新贵与沙特阿拉伯的最新合作。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此前是Lucid的最大股东,持有Lucid约61%的股份。
Lucid目前在亚利桑那州的一家工厂生产汽车,它还今年晚些时候在沙特阿拉伯建立第一家海外生产工厂,预计最终每年产量能达到15万辆。Lucid表示,沙特购买的车辆预计将由这两家工厂生产。
Lucid预计最迟将于2023年开始向沙特交付车辆,最初每年的订单数量为1000-2000辆,从2025年开始将增加到4000-7000辆。
Lucid的一位发言人表示,根据这份购协议,该公司并没有为沙特购买的这些车辆提供折扣。Lucid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中表示,沙特将按Lucid在美国或沙特的市场零售价中较低的那个价格付款,此外还将支付进口和其他运输成本。
消息公布后,Lucid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了近6%。周二常规交易时段,由于特斯拉股价大跌,Lucid也受到拖累,重挫了8.74%。
今年2月,这家一直希望与特斯拉一争高下的造车新贵,将其2022年的产量预测从2万辆下调至1.2万-1.4万辆,原因是供应链面临挑战。
去年10月,Lucid开始在美国交付价值16.9万美元的Lucid Air高端轿车,并表示预计从今年春季开始向加拿大客户交付。
沙特阿拉伯称,此次购车的目的是使其车队多样化,更加环保。
今年一月,外媒传出消息,Lucid正在与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谈判,而在今年三月初Lucid宣布已经签署了重要协议,确定在沙特建厂,预计该工厂于2022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25年完工,年产能15万辆。
由于沙特几乎没有汽车产业供应链,包括蓄电池、玻璃、轮胎等等全部依赖进口,所以汽车行业成了沙特的一块心玻此前沙特曾寻求各路汽车厂商进驻沙特,而因先天条件较差都以失败告终。
此次Lucid在沙特建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曾以13亿美元投资了Lucid成为其大股东,并且一直为其输血。Lucid在沙特建厂,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又提供钱又提供地还提供销路,这样温柔的石油佬真是太令人动容了。
沙特为Lucid带来十万大订单2日前沙特阿拉伯宣布,在未来十年内向电动汽车初创公司Lucid订购5万至10万辆电动汽车。
Lucid曾得到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的支持。沙特表示,这一决定更加环保,也能让整个国家经济从依赖石油转向多样化。沙特说,之所以选择Lucid是因为该公司正在当地建立一个能生产电动汽车的国际化工厂,目标是每年生产15万辆电动汽车。
Lucid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表示:“我们很高兴能支持沙特阿拉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零碳目标……将我们先进的`豪华电动汽车引入沙特。”
Lucid在2018年曾获得沙特公共投资基金(Saudi Public Investment Fund)逾10亿美元的投资,并承诺在当地建设一家工厂。有报道称,这可能需要投入几十亿美元或更多资金。去年,当Lucid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上市时,沙特公共投资基金获得200亿美元的投资利润。
近十年来,沙特一直想要让汽车制造商在当地建厂,但当地汽车产业链并不完善,意味着许多汽车零部件可能需要进口。熟悉沙特工厂建设的人士说,这可能会使工厂制造汽车的成本增加一倍。
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旨在进行可能减少对石油化工行业依赖的投资。基金的许多投入都希望在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为沙特年轻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Lucid表示,作为协议的一部分,沙特承诺购买Lucid Air和其他未来将要发布的电动汽车,Lucid在现有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和未来的沙特工厂生产组装。
该公司表示,预计从2023年开始,沙特每年的订单数量将在1000至2000辆之间,然后从2025年开始增加到4000至7000辆。
Lucid去年10月份发布首款Lucid Air电动轿车,业内许多人认为这款车是特斯拉的直接竞争对手。公司在2023年底推出名为Grity的纯电动SUV。
沙特为Lucid带来十万大订单3此前沙特沙特阿拉伯公布,在未来十年内向型电动汽车新成立公司Lucid购买5万至10万台电动汽车。
Lucid曾获得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的适用。沙特表明,这一决策更为环境保护,也可以让全部我国经济从依靠原油转为多元化。沙特说,往往挑选Lucid是由于该企业已经本地创建一个能生产制造电动汽车的全球化工厂,目标是每一年生产制造15万台电动汽车。
LucidCEO兼首席技术官约翰·罗林森(Peter Rawlinson)表明:“大家很高兴能适用沙特沙特阿拉伯完成其可持续发展观目标和零碳目标……将大家优秀的奢华电动汽车引进沙特。”
Lucid在2018年曾得到沙特公共性投资基金(Saudi Public Investment Fund)逾10亿美金的项目投资,并服务承诺在本地基本建设一家工厂。有新闻报道称,这也许要资金投入几十亿美元或更多的资产。上年,当Lucid与一家独特目地企业收购合拼发售时,沙特公共性投资基金得到200亿美金的注资盈利。
近十年来,沙特一直要想让汽车企业在本地办厂,但本地汽车产业并不健全,代表着很多汽车零部件很有可能必须进口。了解沙特工厂基本建设的人员说,这也许会使工厂生产制造车辆的成本费增加一倍。
沙特公共性投资基金致力于开展很有可能降低对石油化工行业依靠的项目投资。股票基金的很多资金投入都期望在高新科技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为沙特年青人打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Lucid表明,做为协议书的一部分,沙特服务承诺选购Lucid Air和别的将来即将公布的电动汽车,Lucid在目前的英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和明天的沙特工厂生产制造拼装。
该公司表明,预估从2023年逐渐,沙特每一年的定单总数将在1000至2000辆中间,随后从2025年逐渐提高到4000至7000辆。
Lucid上年10月份公布第一款Lucid Air电动轿车,业界很多人觉得这款车是特斯拉汽车的立即竞争者。企业在2023年底发布名叫Grity的纯电动车SUV。
电动汽车业务订单破千亿,博世是如何做到的?
2022年3月31日,五菱 汽车 (0305.HK)公布2021年业绩,2021年实现收入144.09亿元,同比减少6.3%;归母净利润亏损2414.8万元,亏损较2020年收窄27.7%。
4月25日,五菱 汽车 公布完整年报,从五菱 汽车 过去这一年的表现来看,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绩,属于意料之内。但是公司在零部件、整车及动力系统三大业务布局日臻完善,潜力逐渐显现。在新能源 汽车 行业高度景气之下,五菱 汽车 既有最大客户上汽通用五菱的加持,又有新客户的不断涌现,目前加大研发力度为未来谋篇布局,整合集团内外,加速外拓绘电车蓝图。
研发费用翻番 原材料涨价、缺芯等致收入小幅下降
对于收入小幅下降,五菱 汽车 解释称,主要是由于 汽车 动力系统分部及商用整车分部的收入减少。
分业务来看,2021年五菱 汽车 零部件及其他工业服务、商用整车、 汽车 动力系统收入占别为49.37%、31.16%和19.15%,基本保持稳定。 汽车 动力系统营业额为人民币27.59亿元,较2020年下降11.4%;商用整车业务营业额为44.90亿元,下降11.9%。
占比最高的 汽车 零部件业务营收保持稳定,营收为71.14亿元,同比略微减少0.5%。这主要是因为2021年原材料(钢材等)持续高企,加上芯片等零部件短缺及主要客户减产。
从盈利角度看,五菱 汽车 目前最主要的 汽车 零部件业务经营溢利大幅增长236.3%至8855.9万元。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新产品的推出和新客户的开发。据了解,2021年五菱 汽车 研发推出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核心零部件产品,并拓展了长城 汽车 、北汽福田、奇瑞、东风小康等外部市场以及伊朗、意大利等海外市场零部件产品。当然,也包括了“神车”五菱宏光Mini EV的车桥产品。
商用整车和 汽车 动力系统业务都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半导体供应趋紧的影响。2021年五菱 汽车 出售约98000辆专用 汽车 ,较2020年减少14.8%,经营溢利为1815.6万元,下降82.5%; 汽车 动力系统分部年内售出发动机总数约205000台,同比减少约12%,录得经营亏损7369.60万元。
盈利能力承压在行业中是普遍现象。2021年即使是国内新能源 汽车 龙头的盈利能力也因为成本上升而有所削弱,五菱 汽车 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多少在市场预期之中。如果不考虑供应链因素的扰动,五菱 汽车 的业绩或将更加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五菱 汽车 2021年加大了研发力度,也对利润造成了一定压力。2021年年内由于推出若干新产品,公司研发开支4.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9%,研发费相比2020年增加约2亿元,并主要用于新能源车产品的开发。
聚焦新能源 加速外拓新客户
汽车 零部件是五菱 汽车 的核心业务模块,在2021年, 汽车 零部件业务加速外拓,新客户快速起量。据了解,2021年五菱 汽车 向长城、北汽福田、奇瑞、东风小康等主机厂供应零部件收入占分部总收入的25%。换言之,五菱 汽车 在保持上汽通用五菱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地位的同时拓展外部市场,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逐渐改变客户单一的局面。
凭借着较为丰富的业界经验,五菱 汽车 零部件分部擅长设计开发产品,目前正转向商用车和乘用车细分市场,2021年其研发推出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为包括MPV、SUV、皮卡以及新能源 汽车 等车型配套,现已搭载在售价在20万+乘用车上。
新能源领域是五菱 汽车 零部件业务分部关注的重点。年报显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五菱 汽车 零部件分部已开发并投产微型商用车、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的电驱动桥,得到了主要客户上汽通用五菱及长城 汽车 、北汽福田及重庆瑞驰等 汽车 制造商的认可,定点接洽新能源车主机厂持续增长。2022年,五菱 汽车 也将进一步完善电桥产品组合,进一步获取售价30万+乘用车市场零部件配套业务。2022年,主要为长城 汽车 配套零部件产品的湖北荆门零部件基地将正式运营投产。
汽车 动力系统业务方面,五菱 汽车 在紧抓国六产品市场的基础上,拓展了上汽大通、东风 汽车 、长安 汽车 等客户的配套车型,上汽通用五菱以外的外部市场销售收入占比进一步增至52.9%。随着客户新能源车新品推出加快,五菱 汽车 的混合动力系统产品在2021年上半年已成功承接上汽通用五菱、江淮 汽车 等多款混动车型,将在2022年下半年批量上市,形成新增长源。在2021年4月19日,其自主研发的“菱擎”前置后驱混合动力系统正式发布,能够实现油耗降低30%以上,拟搭载于五菱新能源在研新车型G200产品首发上市。
2022年,五菱 汽车 将聚焦混动,对混动的核心部件生产线进行适应性技术改造,同时新建混合动力总成三合一/四合一装配及测试生产线,2022年将形成年产 10万台套混动总成批量生产能力。
在整车业务方面,2021五菱 汽车 渠道铺陈取得一定成效,新能源 汽车 销售体系营销力成熟,2021年营销渠道网点建设累计达120家以上,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公司新能源物流车产品自2020年上市以来,销量倍增,共售出新能源车超10000辆,同比大幅增长113%,市占率为11%(微面及微卡细分市场),创 历史 新高。
在海外拓展方面,五菱 汽车 成功拓展了欧洲、非洲、东南亚及北美等海外市场。特别是与日本A、美国ELMS等行业大客户开展ODM合作,2021年对美国市场出口近千台新能源物流车,公司以国际化商业物流标准,高要求推动产品研发升级,解决同城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菱 汽车 管理层对商用整车分部的业务前景毫不动摇,认为亏损状况是暂时的,主要是由于半导体供应短缺影响以及额外研发成本影响,2022年将稳固现有市场,提升品质,丰富不同座位及长度车型,转型发展电动车型,匹配发展智能网联及无人驾驶技术。
参与重组五菱新能源
不难发现,对于五菱 汽车 而言,无论是零部件、动力系统还是整车,新能源 汽车 都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关键词。事实上,新能源 汽车 代表着五菱 汽车 的成长性所在,其在新能源 汽车 方面已经初步描摹出一幅蓝图。
2021年12月1日,五菱 汽车 发布参与重组五菱新能源的自愿性公告,将分期入股五菱新能源 汽车 公司,这将是五菱 汽车 战略性融入全球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变革的重要步骤。按照约定,2023年6月30日之前,五菱 汽车 可选择进一步认购五菱新能源的新股本权益,将其持股比例增至50%以上。时隔近四个月的时间,五菱 汽车 于2022年3月31日再次发布重组公告,五菱 汽车 、广西 汽车 、五菱工业及五菱新能源订立增资协议,五菱 汽车 及旗下五菱工业分别有意向五菱新能源出资3.06亿元、3亿元。根据意向书所约定,广西 汽车 及五菱新能源已订立第一期注资合约,据此广西 汽车 将向五菱新能源出资人民币16亿元。增资完成后,五菱新能源将由广西 汽车 、五菱 汽车 及五菱工业分别拥有70%、13.37%及13.13%之股权。
选择分期进入,而不是一次到位,此举或是母公司对五菱 汽车 的保护。众所周知,造车是重资产行业,五菱 汽车 巧妙借助控股股东广西 汽车 集团的力量发展新能源车产业,可视新能源车业务发展情况,以更加客观、更加理性的态度做出更高质量的投资决策。
五菱新能源出表后将以联营公司的身份使用权益法核算。五菱 汽车 预计,增资及出售事项将确认收益净额5700万元。重组后,一方面原于五菱工业在新能源车方面的研发支出将转移至五菱新能源,有效降低研发成本。五菱工业将有更多资金投入开发更具价值含量的新能源零部件产品及开拓更多新能源主机厂客户,有利于增强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盈利预期有望提升。另一方面,五菱 汽车 得以深度绑定五菱新能源,不仅能获取五菱新能源稳定的零部件业务量,更能享受到整合市场形成的生态优势和发展红利。
另外,重组完成后,五菱新能源和五菱工业可分别专注于各自优势领域专业化发展,又能产生良好协同效应。五菱新能源将在新能源 汽车 制造及销售等业务上更聚焦于客户的需求,积极性将被充分调动,或将拥有积极、乐观的销量。同时,五菱工业将作为五菱新能源战略重点供应商,为五菱新能源提供新能源车零部件产品,可为业绩带来稳定增长点。
五菱 汽车 积极布局新能源车领域之外,不断开拓出海业务。据相关人士透露,五菱 汽车 来自日本、美国等海外市场的订单将逐步增加,特别是来自美国的订单争取在2022年实现出口业务新突破。此外,2022年1月,借助RCEP有利条件,五菱 汽车 母公司广西 汽车 集团与日本A公司携手合作开发纯电动物流车,合作金额达2.1亿元,在今年12月实现量产,并朝着2030年实现10万辆的目标迈进。值得一提的是,重组完成后,五菱新能源车的出口业务仍保留在五菱工业公司,未来海外市场的出口增量将并在上市公司报表内,或将形成稳定的价值增量。
从国内市场来看,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的全年渗透率已经达到15.5%,而新能源商用车的全年渗透率只有3.9%,电动化空间巨大,尤其以轻微客车型为代表的新能源轻型物流车,在政策及市场双轮驱动下将迈入高速增长期。
背靠大客户,五菱 汽车 业绩有充分保障。五菱 汽车 最大客户上汽通用五菱是A00级新能源重要的玩家。截至2021年末,上汽通用五菱的宏光MINIEV全年销量累计426452台,宏光MINIEV12月还以55729台的销量再创中国新能源单一车型销量纪录,蝉联16个月中国新能源销冠。2021年,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达到了27.4%。
在国内新能源 汽车 市场渗透率逐月提升之际,五菱 汽车 有望牢牢抓住这一 历史 机遇。
(CIS)
电车汇 消息:近日,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博世(Bosch)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宣布,自2018年初以来,已获得约130亿欧元(约合1021亿元人民币)的电动车业务订单。据博世预计,到2025年,该公司在乘用车和轻卡上的电动车零部件和系统销售额将达到50亿欧元(约合393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博世一直在新能源领域 探索 ,但此前并未将三电系统作为核心发展方向。2018年博世全球销售额为779亿欧元,电气化业务占比仍相对较少。一直以来,柴油动力系统是博世的主要业务来源,占其总营收的比重极高。在电气化大潮来临之时,博世并未落于人后,短短一年时间,博世电动 汽车 业务订单就突破千亿,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
动力总成系统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博世动力总成事业部展出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除了传统的共轨系统、尾气后处理系统,天然气系统等核心业务,还包括48V电池、以及首次展出的适用于轻型及重型商用车的700V系列电机、燃料电池、以及商用车互联产品iTrams等电气化与互联化产品。
在48伏电池生产上,博世已经与宁德时代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后者将在全球范围内为前者的48V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动力内核。博世方面,选择外购电池单元,再通过自身的电池管理系统技术与系统集成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电池系统。48V弱混对原动力架构改变较少,只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DCDC和整车线束,性价比极高。
随着国六的到来48V系统凭借所能带来的节油率提升效果以及对应的成本优势等筹码,得到了车企的青睐。博世认为,到2030年,全球20%的新型电动 汽车 将装配48V电池系统。其中中国市场需求量巨大。为此博世于去年11月在无锡对48V电池进行了本土化量产,为Px(P0-P5)的应用准备模块化方案。
针对新能源 汽车 ,博世导入了eAxle电动后桥驱动方案、电动机、热管理。博世eAxle集成化电驱动桥内集成了电机、功率电子模块和减速箱,适用于小型乘用车、SUV,甚至轻型商用车上,适配各大主机厂的底盘。博世在2019年将这款集成式电驱动桥投产,包括中国的本土生产。
电驱动桥的发展也促使博世做出一项重大决定——今年年初,它宣布将全资收购电机制造商EM-motive。这家电机企业是博世与戴姆勒在2011年成立的合资公司,成立以来已经生产了45万多台电机。戴姆勒、保时捷、菲亚特沃尔沃、标致和邮政车StreetScooter等都用了它生产的电机。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电动 汽车 发展的这几年,自动驾驶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虽然一众车企都宣布了自己的自动驾驶 汽车 发展,但是这背后都离不开博世的硬件支持。
从2018年开始,已经有部分车企开始推自己的L2级自动驾驶 汽车 。虽然有小部分车企是自己去研发,但是更多的还是选择与博世等企业合作。
数据显示,2018年自主品牌有24款车型搭载了博世的驾驶系统,2019年这个数字可能还要再增加40。例如吉利缤瑞、WEY VV6、宝骏RS-5、威马EX5、荣威Marvel X、长安CS55等,这些车型搭载的驾驶系统基本都是博世全套解决方案的不同本土化开发。
在自动驾驶这场合作中,博世给整车厂提供的是一整套的打包,包括雷达、摄像头、控制器、算法,博世全部都能自己解决,同时博世还在中国积极地与地图商合作,入股或者收购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算法相关的初创公司。在巨大体量的均摊下,博世的L2驾驶系统已经能够出现在10万元级别的本土品牌车型上。
在自动驾驶领域,博世预计今年销售额将实现12%的增长,达到20亿欧元。针对下一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博世在2022年前投资40亿欧元。在美国和亚洲市场,目前正研发的L2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能让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实现部分自动驾驶。而由博世和戴姆勒共同研发,并在德国斯图加特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停车场落地应用的自动代客泊车系统,成为了全球首例获批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自动代客泊车服务已经远远超越原型阶段。到2021年底预估全球十几个停车场将配备这一服务。
现如今,电动 汽车 逐渐成为了 汽车 行业的新秀,也已经成为了各车企的发展重点。作为全球第一大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无疑希望为电动 汽车 的普及做好准备,以保障其在未来一段时间依旧能够稳坐行业老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