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树繁花,心之所向:北汽集团2023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2.平均利润跌两倍,70年来最惨!零部件企业半年报释放四大信号

3.芯片代工厂台积电也要涨价 汽车芯片越来越贵

4.福田汽车向湖北供应商承诺年购额增20%,3.5亿多款项已提前到账

5.为什么中国整车厂面临停产?疫情下汽车供应链将面临哪些挑战?

汽车零部件订单大增_汽车零部件价格上涨

11月初,汽配板块继续走强,德昌三板、盛隆、模塑科技、尚升电子二板、沪光创下第一版。原因是什么?汽车零部件为何又火了?根据多位分析师的观点,我们梳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利空消息逐渐显现,核心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弊端逐渐消除。从增速和下滑来看,今年以来汽车板块整体增速为15.7%,乘用车增速为36.9%,明显跑赢行业,而汽车零部件压力表现偏弱,增速有所回升。年内仅占 7.7%。申万宏源指出,2021年以来申万汽配板块表现较为疲软,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核心短缺压制、运费上涨、工业用电受限等多项压制因素影响。不过,目前负保证金正在放缓或出现拐点,配置时机已经到来。具体来说,运费和原材料已升至较高水平,涨幅有所放缓。零部件厂商可通过下游调价有效应对; 10月东南亚核心缺货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下游主机厂生产调度利润率持续提升;限电只对部分部位的容量有0-20%范围内的短期影响,整体影响不大。

二是估值处于合理位置。申港证券指出,从估值来看,目前汽配板块的pe-ttm估值为24.75倍,处于5年内60.55%的分位数,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其中部分公司逐步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突破了传统的20-30倍估值区间,有望带动行业整体估值重心上移。

三是乘用车批零拐点开始显现,补货即将到来。近期汽车行业产销变化初现端倪。 10月前两周,与9月同期相比,环比增长10%。申港证券预计,芯片供应环比环比改善20-30%,产销进入改善区间。此外,8月份库存达到最低值70.4万,9月份有环比好转迹象。申港证券表示,随着供应的逐步改善以及车企/经销商对年底冲动的预期,行业有望逐步进入补货周期。

四是从业绩来看,通过对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三季报的分析,法国兴业证券认为,21日三季度为行业低位表现,而四季度乘用车市场偏向于供应商市场,行业有两波改善供应和确认需求强度的机会。从长远来看,还有国产化的大催化剂沉万宏源表示,长期来看,汽车产业重心转移的第四轮浪潮已经开启。中国拥有丰富的汽车制造土壤和深厚的智能互联网文化,成为承接全球汽车产业焦点的必然选择。因此,一批优质零部件龙头有望脱颖而出,全面崛起。

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中国汽车工业充分享受的工程师奖金。中国高素质的工程师正在全面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成本优势、技术实力、快速反应、管理效率和成熟的配套经验。中国有能力承接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心,进口替代加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此外,有两个因素正在加速传统零部件进口替代的进程:

①在全球整车销量放缓和主机厂成本下降的压力下,2020年海外传统零部件供应持续退出,尤其是受疫情影响。

②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爆发性变化,为自主零部件厂商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比如主机厂商特斯拉带来的机遇,伟小利、独立龙头长城、吉利、比亚迪,以及以英伟达、Mobileye、华为、大疆等产业链为核心的一级控制体系中的产业机遇。

主要线路是什么?基于上述判断,深港证券认为,随着核心短缺的逐步缓解和原材料价格的企稳,估值较为合理的汽配板块将迎来布局机会。深港证券指出,当前,汽车产业链供需端存在明显错配,核心短缺、限电限产等影响因素Q4有望继续改善,出现利润弹性。看好零部件优质布局机会和整车端配置机会:

1)三大主线部分:①智能网联案例中的自主品牌和新能源产业链,尤其是长城、吉利、比亚迪、特斯拉的交叉标的,包括新全、华阳、全峰汽车。 ②以往受芯片影响较大的行业,如大众产业链,相关个股如华宇汽车、科博达、星宇等。 ③海外产业即使复苏,也难以恢复供应。订单已转移至福耀玻璃、爱科等国内企业的产业链。

2)全车侧核心把握自主崛起,如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上汽等。

3)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比亚迪在新能源增长后期份额提升的确定性,以及DMI产品在爆发潜力下的爆发性盈利能力。

满树繁花,心之所向:北汽集团2023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2022年3月31日,五菱 汽车 (0305.HK)公布2021年业绩,2021年实现收入144.09亿元,同比减少6.3%;归母净利润亏损2414.8万元,亏损较2020年收窄27.7%。

4月25日,五菱 汽车 公布完整年报,从五菱 汽车 过去这一年的表现来看,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绩,属于意料之内。但是公司在零部件、整车及动力系统三大业务布局日臻完善,潜力逐渐显现。在新能源 汽车 行业高度景气之下,五菱 汽车 既有最大客户上汽通用五菱的加持,又有新客户的不断涌现,目前加大研发力度为未来谋篇布局,整合集团内外,加速外拓绘电车蓝图。

研发费用翻番 原材料涨价、缺芯等致收入小幅下降

对于收入小幅下降,五菱 汽车 解释称,主要是由于 汽车 动力系统分部及商用整车分部的收入减少。

分业务来看,2021年五菱 汽车 零部件及其他工业服务、商用整车、 汽车 动力系统收入占别为49.37%、31.16%和19.15%,基本保持稳定。 汽车 动力系统营业额为人民币27.59亿元,较2020年下降11.4%;商用整车业务营业额为44.90亿元,下降11.9%。

占比最高的 汽车 零部件业务营收保持稳定,营收为71.14亿元,同比略微减少0.5%。这主要是因为2021年原材料(钢材等)持续高企,加上芯片等零部件短缺及主要客户减产。

从盈利角度看,五菱 汽车 目前最主要的 汽车 零部件业务经营溢利大幅增长236.3%至8855.9万元。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新产品的推出和新客户的开发。据了解,2021年五菱 汽车 研发推出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核心零部件产品,并拓展了长城 汽车 、北汽福田、奇瑞、东风小康等外部市场以及伊朗、意大利等海外市场零部件产品。当然,也包括了“神车”五菱宏光Mini EV的车桥产品。

商用整车和 汽车 动力系统业务都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半导体供应趋紧的影响。2021年五菱 汽车 出售约98000辆专用 汽车 ,较2020年减少14.8%,经营溢利为1815.6万元,下降82.5%; 汽车 动力系统分部年内售出发动机总数约205000台,同比减少约12%,录得经营亏损7369.60万元。

盈利能力承压在行业中是普遍现象。2021年即使是国内新能源 汽车 龙头的盈利能力也因为成本上升而有所削弱,五菱 汽车 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多少在市场预期之中。如果不考虑供应链因素的扰动,五菱 汽车 的业绩或将更加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五菱 汽车 2021年加大了研发力度,也对利润造成了一定压力。2021年年内由于推出若干新产品,公司研发开支4.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9%,研发费相比2020年增加约2亿元,并主要用于新能源车产品的开发。

聚焦新能源 加速外拓新客户

汽车 零部件是五菱 汽车 的核心业务模块,在2021年, 汽车 零部件业务加速外拓,新客户快速起量。据了解,2021年五菱 汽车 向长城、北汽福田、奇瑞、东风小康等主机厂供应零部件收入占分部总收入的25%。换言之,五菱 汽车 在保持上汽通用五菱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地位的同时拓展外部市场,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逐渐改变客户单一的局面。

凭借着较为丰富的业界经验,五菱 汽车 零部件分部擅长设计开发产品,目前正转向商用车和乘用车细分市场,2021年其研发推出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为包括MPV、SUV、皮卡以及新能源 汽车 等车型配套,现已搭载在售价在20万+乘用车上。

新能源领域是五菱 汽车 零部件业务分部关注的重点。年报显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五菱 汽车 零部件分部已开发并投产微型商用车、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的电驱动桥,得到了主要客户上汽通用五菱及长城 汽车 、北汽福田及重庆瑞驰等 汽车 制造商的认可,定点接洽新能源车主机厂持续增长。2022年,五菱 汽车 也将进一步完善电桥产品组合,进一步获取售价30万+乘用车市场零部件配套业务。2022年,主要为长城 汽车 配套零部件产品的湖北荆门零部件基地将正式运营投产。

汽车 动力系统业务方面,五菱 汽车 在紧抓国六产品市场的基础上,拓展了上汽大通、东风 汽车 、长安 汽车 等客户的配套车型,上汽通用五菱以外的外部市场销售收入占比进一步增至52.9%。随着客户新能源车新品推出加快,五菱 汽车 的混合动力系统产品在2021年上半年已成功承接上汽通用五菱、江淮 汽车 等多款混动车型,将在2022年下半年批量上市,形成新增长源。在2021年4月19日,其自主研发的“菱擎”前置后驱混合动力系统正式发布,能够实现油耗降低30%以上,拟搭载于五菱新能源在研新车型G200产品首发上市。

2022年,五菱 汽车 将聚焦混动,对混动的核心部件生产线进行适应性技术改造,同时新建混合动力总成三合一/四合一装配及测试生产线,2022年将形成年产 10万台套混动总成批量生产能力。

在整车业务方面,2021五菱 汽车 渠道铺陈取得一定成效,新能源 汽车 销售体系营销力成熟,2021年营销渠道网点建设累计达120家以上,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公司新能源物流车产品自2020年上市以来,销量倍增,共售出新能源车超10000辆,同比大幅增长113%,市占率为11%(微面及微卡细分市场),创 历史 新高。

在海外拓展方面,五菱 汽车 成功拓展了欧洲、非洲、东南亚及北美等海外市场。特别是与日本A、美国ELMS等行业大客户开展ODM合作,2021年对美国市场出口近千台新能源物流车,公司以国际化商业物流标准,高要求推动产品研发升级,解决同城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菱 汽车 管理层对商用整车分部的业务前景毫不动摇,认为亏损状况是暂时的,主要是由于半导体供应短缺影响以及额外研发成本影响,2022年将稳固现有市场,提升品质,丰富不同座位及长度车型,转型发展电动车型,匹配发展智能网联及无人驾驶技术。

参与重组五菱新能源

不难发现,对于五菱 汽车 而言,无论是零部件、动力系统还是整车,新能源 汽车 都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关键词。事实上,新能源 汽车 代表着五菱 汽车 的成长性所在,其在新能源 汽车 方面已经初步描摹出一幅蓝图。

2021年12月1日,五菱 汽车 发布参与重组五菱新能源的自愿性公告,将分期入股五菱新能源 汽车 公司,这将是五菱 汽车 战略性融入全球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变革的重要步骤。按照约定,2023年6月30日之前,五菱 汽车 可选择进一步认购五菱新能源的新股本权益,将其持股比例增至50%以上。时隔近四个月的时间,五菱 汽车 于2022年3月31日再次发布重组公告,五菱 汽车 、广西 汽车 、五菱工业及五菱新能源订立增资协议,五菱 汽车 及旗下五菱工业分别有意向五菱新能源出资3.06亿元、3亿元。根据意向书所约定,广西 汽车 及五菱新能源已订立第一期注资合约,据此广西 汽车 将向五菱新能源出资人民币16亿元。增资完成后,五菱新能源将由广西 汽车 、五菱 汽车 及五菱工业分别拥有70%、13.37%及13.13%之股权。

选择分期进入,而不是一次到位,此举或是母公司对五菱 汽车 的保护。众所周知,造车是重资产行业,五菱 汽车 巧妙借助控股股东广西 汽车 集团的力量发展新能源车产业,可视新能源车业务发展情况,以更加客观、更加理性的态度做出更高质量的投资决策。

五菱新能源出表后将以联营公司的身份使用权益法核算。五菱 汽车 预计,增资及出售事项将确认收益净额5700万元。重组后,一方面原于五菱工业在新能源车方面的研发支出将转移至五菱新能源,有效降低研发成本。五菱工业将有更多资金投入开发更具价值含量的新能源零部件产品及开拓更多新能源主机厂客户,有利于增强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盈利预期有望提升。另一方面,五菱 汽车 得以深度绑定五菱新能源,不仅能获取五菱新能源稳定的零部件业务量,更能享受到整合市场形成的生态优势和发展红利。

另外,重组完成后,五菱新能源和五菱工业可分别专注于各自优势领域专业化发展,又能产生良好协同效应。五菱新能源将在新能源 汽车 制造及销售等业务上更聚焦于客户的需求,积极性将被充分调动,或将拥有积极、乐观的销量。同时,五菱工业将作为五菱新能源战略重点供应商,为五菱新能源提供新能源车零部件产品,可为业绩带来稳定增长点。

五菱 汽车 积极布局新能源车领域之外,不断开拓出海业务。据相关人士透露,五菱 汽车 来自日本、美国等海外市场的订单将逐步增加,特别是来自美国的订单争取在2022年实现出口业务新突破。此外,2022年1月,借助RCEP有利条件,五菱 汽车 母公司广西 汽车 集团与日本A公司携手合作开发纯电动物流车,合作金额达2.1亿元,在今年12月实现量产,并朝着2030年实现10万辆的目标迈进。值得一提的是,重组完成后,五菱新能源车的出口业务仍保留在五菱工业公司,未来海外市场的出口增量将并在上市公司报表内,或将形成稳定的价值增量。

从国内市场来看,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的全年渗透率已经达到15.5%,而新能源商用车的全年渗透率只有3.9%,电动化空间巨大,尤其以轻微客车型为代表的新能源轻型物流车,在政策及市场双轮驱动下将迈入高速增长期。

背靠大客户,五菱 汽车 业绩有充分保障。五菱 汽车 最大客户上汽通用五菱是A00级新能源重要的玩家。截至2021年末,上汽通用五菱的宏光MINIEV全年销量累计426452台,宏光MINIEV12月还以55729台的销量再创中国新能源单一车型销量纪录,蝉联16个月中国新能源销冠。2021年,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达到了27.4%。

在国内新能源 汽车 市场渗透率逐月提升之际,五菱 汽车 有望牢牢抓住这一 历史 机遇。

(CIS)

平均利润跌两倍,70年来最惨!零部件企业半年报释放四大信号

冲刺,是北汽集团2023年的姿势,而对于准备充分的人而言,每一次动身,都必定抵达。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汽集团实现整车销量41万辆,同比增长11.2%,整车批发和终端销量双双跑赢大盘;

实现营业收入1167亿元,同比增长5.1%,利润总额实现突破;

在京产值实现860亿元,同比增长2.6%,全面达成一季度高质量“开门红”;

驾仕派梳理了北汽集团各业务板块在2023年一季度的表现:

“开门红”第一枪:海外出口再创历史新高。

2022年,北汽集团实现海外出口10.4万辆,商用车连续12年保持行业出口第一,自主乘用车正式进军欧洲。2023年1-2月,北汽集团累计整车出口2.4万辆,同比上涨61.34%,其中自主乘用车板块北汽国际出口同比大涨132.7%,为北汽打响了新年“开门红”第一枪。

“开门红”第二枪:极狐开创行业之先

2023一开年,极狐汽车便斩获“中国汽车品牌质量排行”新能源类第二名;

一季度终端销售极狐品牌同比增长61%,此外,全球首款“智能亲子车”极狐KAOLA首秀亮相,开创了亲子出行新品类。

“开门红”第三枪:自主商用板块夯实行业领军地位

2023一季度,北汽福田实现终端销售15万辆,同比增长24%,继续保持商用车市场第一;

3月20日,福田发布第1096万辆交车仪式,再次刷新中国商用车千万级销售纪录,吹响下一个千万号角,引领中国商用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全新商用车品牌“北京重卡”发布,首车已经顺利下线,进一步夯实了北汽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的领军地位。

3月28日,中国首个重卡数字孪生智慧工厂落成投产,依托智能算法赋能,全面提高了利用率,实现单台成本降低20%,质量提升22%。同时,实现生产全过程透明可参与。

“开门红”第四枪:北京奔驰打破月产量历史记录

北京奔驰在2023年3月份打破月产量历史纪录,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市场“降价潮”中,面对豪华品牌“销售大混战”,奔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开门红”第五枪:北京现代各车型市占率持续拉升

北京现代则在2023年聚焦产品调整和结构升级,伊兰特、ix35、途胜等车型占比持续拉升。此外,中韩高层就北京现代未来发展达成多项共识。

“开门红”第六枪:产业链企业加快突破步伐

北汽集团其他产业链企业在2023年一季度也加快突破外部市场,全价值链深度协同,合力拱卫主业。零部件板块统筹调度200余家供应链企业,有力保障了集团一季度“开门红”;服务贸易及物流板块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跨国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承运了国内造车新势力单批次出口最大订单。

从以上六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对于北汽集团而言,“2023年一季度开门红”不是结果,而是从步入2023年第一步,就注定会抵达的目的地。

目的地并非终点,而是下一个起点。

在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上,北汽集团将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共同参展。多款新车、概念车首秀亮相,还将呈现相关品牌理念及技术品牌的焕新发布。

对于北汽集团上海车展的展望,我们则可以从“创新”和“绿色”两个关键词,切入这场行业盛宴。

极狐汽车:中国高阶自动驾驶示范者

近日,由极狐交付百度“萝卜快跑”的Appollo Moon 2023款首批验证车在镇江工厂顺利下线,此前,极狐已交付的300辆Apollo Moon自动驾驶车在京密集投放,服务区域不断扩大,示范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在京投放的极狐Apollo Moon主要分布于经开区和顺义区。本年度批量合作车辆交付后,极狐版Apollo Moon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萝卜快跑自动驾驶车队。

值得一提的是,极狐汽车还宣布将与文心一言联手,共同打造高阶人工智能交互出行体验。

北京:细分市场繁花盛开

“北京”越野车作为拥有60余年历史的越野品牌,是“高新特”战略中“特”的代表。BJ60则凭借颠覆性的“家玩越野”理念及强大的产品力,成为上海车展上最具看点的“越野新势力”。

搭载“魔核”1.5T发动机,带来7秒级零百加速成绩的北京魔方不仅性能出色,在造型、智能、智驾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堪称“最懂Z世代年轻群体的产品”。

作为“紧凑级SUV空间标杆”的北京X7则拥有2800mm同级最长轴距,同时配置多项同级独有智能科技,不仅为用户带来便捷智能驾乘体验,更在多维场景守护用户的出行安全。

北京奔驰:长轴距GLC SUV王者归来

2022年12月28日,全新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GLC SUV在北京奔驰正式下线。全新长轴距GLC SUV除了首次提供7座版外,还针对中国路况及中国市场需求进行了专属的NVH优化调校。与此同时,智能质量贯穿于全新长轴距GLC SUV的各个生产环节,充分保障全新长轴距GLC SUV的生产准确性与一致性,确保每一辆全新长轴距GLC SUV满足梅赛德斯-奔驰全球统一质量标准。

智能物流方面,借助全面上线的AmSupply系统,北京奔驰精准管控进货、收货、仓储、配件消耗等各环节,为全新长轴距GLC SUV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物流保障,将会大幅提高全新长轴距GLC SUV的市场响应速度。

北京现代:“2025向新”落地执行首年大秀

北京现代在2022年上半年获得了中韩股东双方增资60亿,将帮助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产品升级及渠道布局优化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2023年是北京现代“2025向新”落地执行首年,北京现代将全面顺应全球汽车技术及现代汽车集团的升级趋势,推进燃油车全面混动化,加速引入全球畅销的纯电动车品牌。

在上海车展上,我们将能够看到北京现代如何与年轻消费者开展零代差互动,全面打造“科技,运动,活力”的品牌标签。

驾仕总结:时间线上,皆为果实

1月31日,北汽集团与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五年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底盘、车身及智能驾驶业务领域的业务合作。

2月1日,北汽集团与博世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领域构建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

2月24日,北汽集团与地平线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智能驾驶业务领域的业务合作,基于地平线征程2、征程3、征程5等全系列征程芯片,北汽集团将实现旗下多个自主品牌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首款量产合作车型预计今年落地。

3月13日,北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商务合作与先进技术赋能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宁德时代将深度融入到北汽集团下属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整车开发及生产,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品和服务保障。

3月,北汽集团与北京工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立足各自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产业孵化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体系。

在北汽集团身上,那种“开年即冲刺”的姿态,令“开门红”并不是一个在销量上、数字上的结果,而是动身之初就注定抵达的目的地。

2023年第一季度,当 “开局难” 以“降价潮”的形式占据市场主流声音的时候,又是什么让北汽集团结下累累硕果的呢?

拜伦说,“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

我想,这不是一种面对行业变革期时的被动选择,而是一种可以主动掌控时代脉搏的能力。

我留意到,2022年,北汽集团以“为世界创造微笑”为愿景,全面焕新了“北汽·太阳花”企业公民品牌理念。越是在紧绷的时刻,这种微笑才特别令人动容。

此刻的满树繁花,皆来自于心之所向。

像太阳花一样微笑着的北汽集团,4月也将在充分的准备下欣然赴宴。

上海车展见。

文|赵小查

图|网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驾仕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芯片代工厂台积电也要涨价 汽车芯片越来越贵

[汽车之家?行业]?2020年,注定是魔幻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的压力下,整个汽车行业遭受重创。

汽车之家梳理了10家主流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半年报,其营收全线下跌,平均降幅达25%以上,净利润为负的企业占9家,平均下跌超200%。

用大陆集团CEO?Elmar?Degenhart在财报发布会上的话来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汽车行业市场暴跌的情况。”

根据诸多零部件企业的预测,要恢复2019年疫情前全球8500万辆的生产水平,起码还需要3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唯有放下“过去”,押对“筹码”,方能“涅槃重生”。零部件企业也在财报中释放了各自的“救市”。

■放下“过去”:削弱传统内燃机业务

业绩暴跌下,“裁员”、“降薪”,甚至“转岗”自然是今年上半年听到的高频词汇。在现金流捉襟见肘的当下,百年零部件企业终究也逃不过这一劫,急需削减成本来“回血”。

埃孚从2019年年中以来,全球员工已减少5300人,其中包括自2020年年初以来减少的3800人。此外,在收购威伯科后,埃孚也面临着高额的债务,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0人,其中一半在德国。

大陆集团在疫情前就已进行“2019-2029年转型结构”,节省12亿美元(约合85.6亿元人民币)的成本。在未来十年内,大陆集团在全球预计将有多达2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其中在2023年底前约有1.5万个工作岗位被优化。

面临生存压力,零部件企业学会了放下“过去”。

近期,埃孚宣布未来将不再投资专门为内燃机车设计的变速器;大陆集团则在2019年就宣布全球4个生产基地的传统燃油业务相继停产或关闭工厂,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裁减。

据一份调研报告所示,车企在严苛的环保政策及消费需求的变化下,对于传统业务逐渐‘失去兴趣’,并认为零部件企业所面临的裁员潮“远未结束”。

然而,这些举措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血问题,在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下一步如何进行业务转型是每家零部件企业都要深思的问题。

■加大“筹码”:豪赌电气化的未来

今年上半年,全球车市虽遭遇冰点,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依旧火热。在特斯拉的带动刺激下,全球车企正加速布局电动汽车市场。

柏林独立汽车分析师Matthias?Schmidt日前公布了一份调查数据,2020年1-7月欧洲累计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已达到50万辆(纯电动汽车注册量26.9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注册量23.1万辆),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2020年全年欧洲电动车销量将超过100万辆。

从主流零部件企业的财报动态中,可获悉电气化领域的订单已逐渐成为企业营收的增长点。

比如,舍弗勒的E-Mobility业务部在上半年赢得了两份向全球高端制造商供应电驱动系统的合同,总金额达11亿欧元(约合91亿元人民币);

博格华纳近期已为福特领界EV、爱驰U5和理想ONE三款车型提供高性能eDM电驱模块产品,其另一款“三合一”电驱动系统iDM,预计将于2021年底实现批量投放市场。博格华纳预计,至2023年,公司36%的收入将来自电动、混动产品。

埃孚更是宣布将开发重点放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灵活平台技术上。实际上,早在疫情未爆发之前,埃孚已开始调整组织架构和产能,其中包括将现有的乘用车传动技术和电驱动两个事业部组合而成新事业部(预计2021年1月1日成立),主要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电驱动解决方案。

在未来电气化赛道,佛吉亚甚至押宝燃料电池汽车,2020年下半年的目标是一如既往地在燃料电池系统及高压储氢罐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尽管疫情为汽车行业带来挫折,但长期趋势使得继续投资电动化技术成为必要。可以看到,国际零部件企业在电动化领域的筹码不减反增,汽车行业也正加速摆脱一个多世纪来对销售汽油动力汽车的依赖。

■收紧“筹码”:自动驾驶聚焦ADAS

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过最初的盲目与疯狂之后,如今正逐步回归理性。从国际主流零部件厂商的表态中,可发现他们将2020年下半年重心转向L2级驾驶系统(ADAS)市场,并且放缓或延迟L3的商业化时间点。佛吉亚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在新的后疫情环境下,减少自动化驾驶的相关投入是下半年趋势之一,企业将更聚焦在L2及L2+水平。”

“自动驾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研发费用高昂,对硬软件的要求也较高,特别是受限于当前还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未来5-10年内,行业内更多的还是推动ADAS的普及。”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安全事业群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霍斌曾对汽车之家做如上表述。

眼下,零部件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L3更像是一个中期的战略制高点,即便现在可以量产,短期需求量也极其有限。而ADAS市场正处于爆发增长周期,能否靠ADAS来赚钱并支撑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持续高昂研发投入,才是企业厚积而薄发的关键所在。

从上半年订单看,埃孚已在先进驾驶系统、相关的先进传感器和智能执行器领域都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订单。投资方面,随着ADAS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汽车雷达的数量将不断增长,对应雷达罩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近期,海拉与中国敏实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主要生产雷达罩及发光标识,于2020年秋季开始运营。

大多数跨国零部件企业在研发投入上都有收紧,但也有“逆行者”。

法雷奥独树一帜,在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暴跌850%的同时却加大研发投入,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8.2%。据悉,截至目前,法雷奥已有超过60%的订单来自驾驶、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创新产品。可见,转型虽然带来阵痛,但法雷奥已初见成效。

■年终目标:无法评估,但在华投资不变

对于未来市场走向,不少零部件企业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佛吉亚预测,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近6400万辆,同比下滑25%,有望在2022-2024年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8500万辆的生产水平。接下来的第三季度,大陆集团预测全球汽车产量将同比大幅下降10%至20%。

在2020年上半年财报中,大陆集团、安波福等企业皆无法给出2020财年目标预期。他们认为,由于疫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给经济环境带来了变数,目前仍难以评估疫情对生产、供应链和需求可能造成的进一步负面影响。

同时,埃孚首席执行官施艾德表示:“尽管欧洲目前正显示出复苏的迹象,但由于汽车出口量下降和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欧洲很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最艰难的市场区域。”

埃孚定,如果疫情在接下来几个月不再大规模爆发,预计2020年年末公司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将为正值,但净利润仍是负值。预计未来三年内,市场无法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中国和亚洲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市场,该地区的业务正在强劲复苏。”施艾德表示。二季度,诸多零部件企业在全球市场营收普遍下跌的情况下,在中国市场实现逆势增长。如安波福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增长了14%,法雷奥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在第二季度实现了5%增长。

大陆、佛吉亚等零部件企业CEO在媒体访时承诺,中国投资不变。2020年5月,佛吉亚宣布建立佛吉亚歌乐汽车电子重庆研发总部,总投资达4.5亿元;6月,大陆集团电子空气悬架系统新工厂在常熟开工建设,预计在2021年第二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由此可见,主流国际零部件企业仍将中国汽车市场看作是关键的战略型市场。

■写在最后:

如果将汽车行业比喻成海水,企业是鱼,鱼要生存就要感知水的变化。后疫情时代,海水澎湃汹涌,快鱼吃慢鱼正成为新的竞争法则,其中,特斯拉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面对危机,百年零部件企业更要始终充满敬畏,保持着饥渴和敏锐,业务该砍的得砍掉,不要让过去束缚自己,但勒紧裤腰带都得研发的绝不掉队,这样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大浪拍死在沙滩上。(文/汽车之家?彭斐)

福田汽车向湖北供应商承诺年购额增20%,3.5亿多款项已提前到账

12月17日,外媒报道,晶圆代工商台积电将取消原有折扣价,相当于变相涨价。

台积电此前在为大客户代工12英寸晶圆时,提供了约3%的折扣,但在2021年,他们将取消这一折扣,价格折扣取消之后就意味着大客户的代工成本,将因此而上升。前几日,大众汽车因芯片短缺导致停产的消息已经暴露了汽车芯片紧张的境况,连锁反应正在相继显现。

媒体也曾多次报道,8英寸晶圆代工商产能紧张,交货时间延长,几大晶圆代工厂年度订单全满,而台积电的大部分产能甚至订到了明年三季度。这种情况下,代工商在考虑提高2021年的代工涨价,涨幅在10%~20%,但台积电明确过不会涨价,前后态度的转变可见产能需求确实很大。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也是制程工艺走在行业前列的厂商,目前旗下共有6座12英寸超大晶圆厂。代工厂的业务来源于汽车芯片专业设计公司、拥有晶圆厂的汽车IDM(整合元件制造商)。在汽车芯片行业,博世、恩智浦等占据这大部分市场。从2000年左右开始,由于建造新晶圆厂和发展尖端工艺的成本较高,IDM开始逐渐将此类生产外包给代工厂。

在报道中,英文媒体提到,台积电12英寸晶圆代工的大客户,包括苹果、AMD、英伟达等厂商,如果真如报道的那样取消折扣,这些厂商在台积电的晶圆代工价格,就会上升,进而压缩他们的产品利润空间或者推高产品的价格。此前已经有消息透露芯片厂商恩智浦、Renesas等提价的消息。

随着驾驶和自动驾驶中半导体产品需求的激增,代工厂正在加大汽车芯片的生产力度。另外电子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对晶圆代工产能的需求旺盛。即使像台积电这样的大厂,也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且他们先进制程工艺的产能目前也并不富余。代工厂面临产能压力,涨价也已是必然态势。只是具体涨幅有多大,还尚未有确切的定价出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部部长李邵华表示,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在加长备货周期,加之短期内芯片产能依然不足,芯片价格出现上涨或不可避免。

不光是汽车芯片面临涨价,汽车零部件也出现了价格上涨的情况。比如轮胎企业,据悉,韩泰、佳通等一些外资轮胎企业已经开始涨价,涨幅在5%以上。轮胎的主要原材料橡胶今年减产,由此橡胶价格较年初有大幅增长,天然橡胶价格较年初涨幅超30%,合成橡胶价格涨幅在50%左右。

而且轮毂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迹象,因为近期铝价持续上涨已突破16000元/吨大关,有不少铝圈轮毂企业已经发布涨价通知,价格上调幅度在20~100元/只(件)不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什么中国整车厂面临停产?疫情下汽车供应链将面临哪些挑战?

在全国各地陆续复工之时,身处疫情重灾区的湖北省内企业却仍身处抵抗肺炎的关键时刻,至于何时能恢复企业运转、疫情会对企业带来多大影响,目前都是未知数。

据悉,由于疫情严重导致复工不断延期,湖北汽车零部件商普遍面临高额的员工成本以及设备成本,现金流趋于紧张,即便是组织复工的零部件供应企业,也面临原材料紧缺、人员不足等限制。同时业内预估,由于汽车行业对供应商的购打款周期较长,复工后供应商的现金流紧张状况在短时间内也难以缓解。

据湖北三环车桥有限公司福田业务负责人蒋启亮介绍,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他所负责的业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万左右,而公司整体的损失更是高达1.5至2个亿,严重影响了全年的发展及业绩规划。

感同身受到这些企业的困境后,日前,一封“春天的来信”从北京发出,为湖北企业送去硬核支持。2月10日,福田汽车发出《春必来之,君定绽放--福田汽车致湖北供应商的一封信》,福田汽车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巩月琼在信中提出,福田汽车将对湖北供应商实施的四大务实承诺。

福田汽车的公开信中表示,第一,在疫情结束后,无论湖北供应商何时复工,福田汽车都将确保今年的购额在2019年的基础上增长20%。第二,购湖北供应商的产品,全部现款提货,为迅速复产提供支援。第三,积极保障湖北供应商供货的消毒防疫及物流运输工作。第四,建立完备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以上承诺,财务系统也将按照承诺内容进行安排,同时设立反馈专线。

从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最担忧的订单流失问题,到资金链稳定问题,再到防疫安全和物流需求,以及以上承诺的落实问题,福田汽车全部都给予了保证。作为国内最大的商用车领军企业,福田的承诺显然给湖北供应商注入了强心剂和定心丸。

日前,福田汽车做出了更硬核的支持举措:在湖北无法开工的情况下,福田汽车主动与湖北供应商联系,3.5亿多的款项已提前支付到账。

湖北是国内汽车制造业的核心区域,其汽车制造及配套零部件供应比例一直位于全国前列,现已形成两条汽车工业长廊,分别是从十堰至襄樊、随州、孝感、武汉沿线;以及从荆州、宜昌、至黄冈和黄石沿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据了解,福田汽车在湖北地区已布局了包括车桥、离合器、减震器、ECU总成、蓄电池等数十个产品品类供应体系,总计有46家各级供应商,其中购额超过1000万的有25家。核心部件供应商包括三环车桥、骆驼电池、永安车桥、菱电电控等十余家企业。其中,三环车桥等供应商是位居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中国汽车零部件100强的零部件配套龙头企业。

2019年,在商用车行业整体下滑9%的基础上,福田汽车年销量仍达到54万辆,逆势增长5.4%,其零配件购金额也随之增加。据统计,2019年度,福田汽车针对湖北供应商的购额为19.8亿元,占集团购额的3.3%。其中,三环车桥、骆驼电池、永安车桥、菱电电控等几家企业的供货份额位于前列,购金额超1900万元。

与2018年相比,2019年福田汽车在顶着压力逆势增长的情况下,对湖北供应商的购额同比增加了1%,而福田此次承诺的2020年购额同比增幅高达20%,在全国汽车市场都受到疫情影响、福田汽车全年压力同样倍增的情况下,福田此举显然是在将湖北供应商的压力大幅度的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目前,福田汽车的工厂已经陆续恢复生产,走向正轨,集团领导注意到湖北供应商受疫情影响迟迟不能复工,作为福田汽车重要的供应链伙伴,集团领导表示深切关注,并要求购部等部门迅速了解供应商需求,拿出解决方案,最终上会讨论迅速制定出这四大承诺,以实际行动支持湖北供应商坚持抗疫,解决后顾之忧。”对于企业内部是如何做出这一决策的,福田方面表示称。

据中汽协调查数据显示,受新型冠状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零部件企业营业收入会出现损失,最高将达到20亿元。在零部件企业中,营收收入损失在2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企业占比为16%。

由于产业集聚规模较大和复工较晚,目前,湖北的整车企业及上下游供应链都面临着成本增加、现金流紧张的局面,同时,湖北汽车业在这场疫情中受到的重创也直接影响到了国内汽车业的恢复,众多整车企业因为来自湖北的零部件断供而影响了复工进程,不得不寻找备用供应商。

对此,福田汽车呼吁,同气连枝,中国所有的汽车厂商应一同助力湖北零部件供应以及汽车企业的“春天”提前到来,共同恢复经济平稳运行及汽车产业发展。

“我们最大的收获来源于信心方面!作为身处疫区的供应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福田汽车给予的关怀和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面对疫情,战胜困难。”?湖北三环离合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项燕国表示。

从疫情爆发至今,福田汽车一直密切关注疫区需求,并科学、系统的部署了对湖北的务实援助。2月1日,北汽集团联合北汽福田汽车捐赠40?辆被称为“移动净化器”的福田图雅诺负压救护车,负压救护车是湖北抗疫中抢救重症患者最需要的关键物资。2月13日,首批8辆负压救护车已先行交付湖北武汉市第七医院、汉川市中医院、黄冈市中心医院等7家医院,即刻投入到一线救援工作中。

为保障大量药品、医疗和生活保障物资第一时间运输到湖北省各地,一批批满载疫情防控物资的福田欧曼重卡、福田欧马可,也纷纷火速奔赴疫情前线。此外,近日中关村发布的首批抗击疫情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清单中,福田汽车凭借医疗废弃物运输车、冷藏车以及负压救护车等有效抗击疫情、迅速投入使用的产品成功入选首批清单。

福田汽车方面表示,福田汽车将持续对湖北抵抗疫情以及产业经济的恢复贡献力所能及的帮助。相信随着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相继完工,十余所方舟医院投入使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也即将迎来拐点,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湖北的“春天”也即将到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整车厂面临停产,主要是因为关键的零部件没有办法被生产和运输到工厂当中。而供应链目前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和周边的企业没有办法正常进入工作状态,所以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才会表示,如果上海疫情依旧没有办法被解决。那么在5月份的时候,全国的车行业可能都会停产,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是却并不是危言耸听。

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在中国汽车的产业链当中是占据重要一环道,首先是因为上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他每天都吞吐量都是极为夸张的,但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已经停摆。而且在上海周边也引进过很多的车生产厂,所以它的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在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这些供应链目前都已经停产,其中就包括集成电路芯片以及整车厂。

从之前的数据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中国上海一个地区的汽车供应量就占据了10%以上。所以说一旦上海停产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汽车产量会造成10%的缺口。这就会给下游的产销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然后我们再回到供应链这个问题之上。据不完全的统计,在江浙沪地的一共有上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些企业有国内外的零部件巨头,同时也有很多国内的小加工业。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己的成本,所以他们都专精于某一类产品。

但是这也就导致了绝大多数的车企都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准备产业链。在停工的状态下,一个工厂是没有办法完整的主张出一个汽车,必须从其他地方购买零部件才可以。特别是有一些供应商基本上占据在整个行业的上游,只有他一家能够生产出这些零件。所以我们也希望上海疫情能够尽快结束,让周边地区能够复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