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汽车信息服务中心_安微亚东汽车零部件
人生坎坷不坠青云之志 艰苦创业历经五起四落
古代贤哲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杜应流正是从这样的困境中起步的。
霍山,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是一块丰富、物华天宝的富饶土地,也是一个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现今的霍山,民风勤劳纯朴,人心思稳、思富、思进,经济发展环境优越,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模范县、全国文明创建先进县、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许多成就享誉全省,甚至名扬海外。然而,曾几何时,在这里人们看到的却是贫瘠,是荒凉,是渴望幸福却又徒叹奈何的山民。
1952年,杜应流就出生那样的年代,当时霍山县的新店河乡。
命运之神,并不总是一开始就垂青那些后来取得成功的人。杜应流的人生从幼年开始就布满了坎坷和艰辛。出世不满8个月,母亲就因病去世,幼年丧母的痛苦成了他童年一直挥之不去的记忆。由于生长在建国初期,国贫家穷,加之姐妹兄弟有10人之多,正当求学年华,他却少有书读。
14岁时,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离家学艺做木工。虽然充满求知的欲望,却不得不以斧凿为伴,学艺谋生5年整。
19岁时,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应征入伍,在西藏高原海拔5000多米的亚东边防线,军旅生活又5年。
16年,脱下一身戎装,怀揣着金灿灿的勋章和红艳艳的党证,杜应流退役回到故里。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默默遥望着绵延远山与蓝天白云静静相依,回家的感觉真好!然而面对家乡贫脊荒凉的面貌,他从心底生出丝丝凉意,不由得自问:未来的路在何方?
五年的军旅生涯,砥砺了他不屈不挠的意志;党的培养,革命大熔炉的锻炼,使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青藏高原的雄浑、宽厚,更给了他博大的胸怀。他暗下决心,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来,以供养家人,造福桑梓,报效国家。
虽有满腹雄心,无奈命运多舛。杜应流好不容易找了份月薪20多元的酒厂合同工工作,却在“批孔整风”运动中以“走后门”为由被退回原籍。后在公社油坊谋得一会计之职,由于吃苦耐劳,颇得领导信任,一年后被提为公社社队企业办公室主任兼综合厂厂长。然而由于体制和人员老化等原因,综合厂举步维艰,最终跨掉了。
再次失业四处奔波半年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边远的山村里也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年轻的杜应流再次在心头点燃了希望的火光。他抓住时机,瞄准交通运输业,以全家家产担保,向当地信用社8000元买回一辆旧解放车,从此一人跑起运输。
“一个人,一辆车”,了解杜应流创业历程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他70年代末起步时的全部家当。
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国家的经济百废待兴,神州大地一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交通运输更是车少货多,营运良好。随着几位战友等人陆续加入,杜应流在当地办起了新店河车队,随后又将车队迁至霍山城关。不经意间,此举竟引起极大轰动,杜应流一时成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进城办运输的典型,被各级视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代表。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级新闻媒体广为宣传,县、地、省乃至国家领导纷纷上门,他一下成了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3年经营,效益极佳,大小客货车辆发展至13部,还办起一个汽车修理厂。此时的新店河车队已经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自身的经济实力超百万,可以说是旗开得胜,名利双收。但随着社会运输车辆的增多,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加之车队活力不如个体,又缺乏管理经验,车队经营每况愈下。杜应流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决定:解散车队,办其它企业。
经多方求助、领导指点,杜应流决定利用霍山当地淠河里的铁砂,与中科院化冶所联合建厂,生产超低炭工业纯铁。从小试到中试,耗资几十万,终出成果,质量上乘,市场急需。于是,建厂设计、选购设备、建立机构、配备人员,一切进展顺利,临战待发时才知道酿成大错。由于霍山没有氢气和氮气供应基地,当时当地根本无法具备此种工艺条件。陷入困境的杜应流,不得不再寻找新的出路。
创办联碱厂,以碳酸钠加碳酸氢铵复分解工艺生产工业纯碱,杜应流再次站到了创业的起跑线上。先后投资86万元,总算建成投产。虽是土方工艺,却也能勉强维持生产,效益尚可,市场也供不应求。但几个月的好景过后,中国又处于通货膨胀后带来的全面经济萧条。从建厂到下马共19个月的时间,几乎耗尽了杜应流和同事们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所有财力。创业,又一次面临着生死抉择。
为了寻求新的出路,杜应流在各地无数次奔波求援后,再次与中科院合作,准备利用双金属液态复合工艺,浇铸泥浆泵钢套和耐火砖模具。按说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对厂房、设备和管理、操作人员都有严格的要求。可当时只有因陋就简,首次出钢时,从未看到钢花飞起的工人因为害怕,丢掉钢包就跑,当时的生产条件由此可见一斑。在不懂专业知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结果总是与目标背道而驰。花了近一年时间,耗资上百万,又是以失败告终。当时杜应流已经把值钱的家产低价变现了,大家的集资也都有化为泡影的危险,处境已经困难到了极点,逢年过节想躲债都无处藏身,甚至想过真不如跳楼轻生倒也轻松。可是,看看随他创业多年的许多人依然忠心耿耿,再看看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不过10岁的两个女儿,全家十几个人的生活依然需要他,于是他强打精神,用坚强的毅力顶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努力寻找着新的转机。
1990年,杜应流把目标投向完全陌生的砂型铸造。因为陌生,他不得不到处寻求支援,连识图、报价、签合同以及造型、炼钢、浇铸和化验检查,全都求助于人。他请人到现场边教、边学、边生产,既要增加设备,又要培训人员,更要学习管理,最难的还是寻找业务求订单。他带着人北上南下,白天四处寻找,夜里宿在车里,吃的是方便面就咸菜。可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苍天保佑,人托人通关系,总算在上海找到了一个小订单。虽然首次交货退废将近一半,却也算离死亡的边缘又远了一步,也算恢复和坚定了大家的一点信心。
从此,杜应流与他的同伴们慢慢地走上了铸造之路,并逐渐将产业链从铸造延伸至机械加工和组装。他们先后用了6年时间初始创业打基础,然后用了5年时间调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再用了2年时间建立六大战略合作伙伴,才有最近几年的显著效益。
走向世界
年过五十的杜应流温文尔雅,刚毅之中不乏冷峻,睿智之中充满从容。思考是前进的源动力,而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又是他的一大特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杜应流创办的企业还叫“中科院霍山联合化工冶金厂”的时候,虽然经营效益还可以,但也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论其规模和实力在全国一万多家铸造企业中也只能算个“小不点”。而就在此时,杜应流却开始将视野投向了国际市场。国内有的同行嘲笑他:“内贸还没做好,就想做外贸,真是痴心妄想!”也有朋友劝告他:“还是稳打稳扎,先把国内市场打开为好。”他却不为所动,一心要开辟国际市场,而这份决心又始于他的那次韩国之行。
那次他抱着开阔眼界的想法,到韩国参加了一个铸造产品展览会。他背着自己的铸件兴冲冲地来到韩国,国外特别是欧美厂家的优质产品简直让他眼花缭乱,使他既惶恐又兴奋。惶恐,是因为巨大的差距让他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兴奋,是因为他看到铸造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永远具有广阔的市场,自己的企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国际铸造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又为自己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回国的飞机上,杜应流陷入了沉思。与外商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再将优质的产品销往国外,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应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他决定先从台湾找合作商,因为台湾是很多美国企业中转铸件的中间平台。1995年,杜应流和台商合作成立了安徽励鑫阀业有限公司。此后,又于19年和墨西哥企业合作成立了中墨合资安徽亚美铸造有限公司,2000年组建中墨合资安徽应流铸业有限公司,2001年创办中英合资安徽应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安徽应流集团在外向化发展中诞生,从此立足江淮大地,驰骋国际市场。从90年代中期开始,集团逐步降低内贸市场份额,到2001年外贸出口比例已经上升到80%,国外客户也从普通的企业逐步拓展到一些闻名全球的大集团。杜应流又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与重点客户的沟通,与其中的数家发展迅猛而稳定的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杜应流根据发展战略需要,将源头产品——各类铸钢件的生产基地布局于霍山。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从100公斤到30吨的各种型号的中频炉、电弧炉,以及2吨、5吨、10吨、30吨、80吨AOD精炼炉、30吨VOD炉、30吨LF炉;分别从美国和德国引进了50公斤、100公斤和500公斤的真空感应熔炼炉,并从国内购了300公斤和1吨真空感应熔炼炉各一台。可以满足各类碳钢、合金钢、超低碳不锈钢、特种钢、镍基合金、钴基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磁性材料等高品质钢水的冶炼需要,可以稳定、批量地生产包括双相不锈钢如4A、5A、6A,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如CK3MCuN,核电用不锈钢如Z3CND19-10M,超临界火电站用钢如C12A以及MONEL、哈氏合金等各种特种材料。其中使用用AOD炉精炼蒙乃尔合金、哈氏合金在全国尚属首例。铸造基地5种不同工艺的铸造生产线,均具备先进的装备水平。
应流集团用各种先进软件进行工艺设计,并投入巨资引进国际著名的MMAsoft铸造工艺设计模拟软件,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集团引进了2套无模造型机器、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机器、智能型沾浆机械手等先进设备,在实践中显著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随着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一大批高端产品开发成功。陶瓷壳消失模·熔模复合精密铸件、符合RCCM材料标准的高强耐热核级阀门铸件、超级奥氏体耐强腐蚀不锈钢铸件-16〞600磅双止回阀体,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集团与英国CTI签订了在中国大陆的独家技术引进和战略合作协议,还与沈阳铸造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铸造技术、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厂设计等方面紧密合作,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
应流集团具备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强大的质量检测能力。集团拥有符合资质的QA、QC人员,直接从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检验检测的人员220余人,有101人(项)在无损检测、理化检测、目视检测等专业获得国内和国际资格证书,具有国家核级资格证书的超过20人。集团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1999年就获得了劳氏船级社批准的ISO9000证书;2002年获得了劳氏船级社批准的ISO/TS16949证书;2009年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许可证;2010年3月通过了ASME III认证。集团同时获得了多项制造资格和材料认证,以及几十家国际级客户极其严格的核电产品、油气产品、工矿产品生产条件的工厂认可。集团拥有完备、先进的检测检验手段,对材料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和产品几何尺寸、内在缺陷具有完备的检测控制手段。
优质的铸件产品,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也使应流集团在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主动的地位,逐渐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卖方市场。在此条件下,杜应流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抓住优势机遇,向客户提出由铸件终端销售转向延伸到加工组装后的零部件终端产品销售,从而实现提升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标。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得到一些客户的认可,并得到他们人才、技术的培训及装备上的支持。集团根据战略布局,依托省城人才、技术、交通、信息的优势,将加工装配生产基地建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集团加工装配生产基地拥有从美、日、德、韩、意等国引进的500余台套各种功能的大中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高精度、高要求零部件机械加工服务。
“回顾自从涉足铸造行业至今,在几个重要的关口,我们算是都走对了。”杜应流不无感慨地说。
人才未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古训,向我们昭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向背。那么,在和平年代,一个企业的“人和”又是什么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从杜应流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上的平凡小事去拾取一串串闪亮的珍珠吧!
在西藏亚东服兵役时,一位战友不慎落入冰河,不会水的他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把战友顶出水面,自己被其他战友救起时,已全身冻僵了。
创业初期时,联碱厂因三角债而发不出职工过年的工资。他说服了妻子,卖了自己心爱的摩托车,砍了家里的15棵护宅古树变卖,付给职工回家过年。直到今天,老一辈人应流还唏嘘不已:杜总宁可自己过不好年,也从来没有让我们职工在春节前带着工资欠条回家!
在开发泥浆泵钢套和耐火砖模具的时候,杜应流由于过大的精神压力,加上长期疲劳得不到休息,在一个月内两次晕倒在生产现场。他没去医院,工友们把他抬进办公室,他的妻子流着泪给他喂点糖水,很多人含泪把他送回家。他仅仅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又来到工厂,见到人不能讲话,看东西不能扭头,只能靠转动身体。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他也看得出大家在为他担忧,就连他自己也心中没底,却依然用自己已经不足百斤的肉体来拼搏,等待着转机和奇迹的出现。为了赶试新产品,要新铸模具,当做到泥浆泵钢套,阻头温度高达300多度,而阻速要求极快,工人们看着乌红的阻头一时失去了主意,杜应流风风火火赶到现场,立即带上手套,抱着乌红的阻头,对准模具推了进去,正好合槽。模具铸成了,杜应流的双手手皮也被烙得一丝丝脱落。
1990年初工厂转产冶金铸造,身为厂长的他亲自当起了炉前工,坚守在炉前三天三夜,三次晕倒在炼炉房不下岗。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凭着军人特有的韧性,硬是利用业余时间把多本厚厚的铸造书籍钻了一遍又一遍。某科研所专家来厂调研,他把产品型号、规格、质量体系、性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分毫不差,连专家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事实上,岂止是技术问题,在企业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人、财、物的各个方面,他都堪称行家里手。有的职工半开玩笑地感叹:想在杜总面前玩花样,别谈!
2006年4月的一天,在霍山县城,一场文艺演出正热热闹闹地进行。其中的小品“敬老院里的笑声”,让观众席里的应流集团职工觉得格外亲切,因为小品反映的正是他们老总捐建敬老院的事。原来,在2005年霍山县“9.2”洪灾中,黑石渡镇受灾严重,一些五保户老人的建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杜应流得知这一情况后,捐资20万元修建了一座老年公寓,还为入住的35位老人定做了冬装和棉鞋,并承诺老人们今后的生活费和敬老院工作人员的工资全部由安徽应流集团负责,确保老人在公寓中安享晚年。多年来,杜应流和应流集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架桥修路、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等方面,累计投入700多万元。
杜应流经常告诫集团高层管理人员,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无论如何也不能亏待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应流集团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关心职工,努力帮助职工排忧解难,全体职工工作期间免费就餐;兴办职工幼儿园,解除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统一发放工作服、礼服;员工全员办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一系列使职工工资和待遇大幅提高,有力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杜应流正是以他这样的人格魅力与仁爱之心,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优秀***员、一位优秀新徽商企业家的风,铸造着应流良好的企业文化。
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是杜应流管理企业的秘诀之一。为了企业生存发展壮大,他礼贤下士,甚至不惜重金,他亲自到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诚意聘请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高级管理、技术人员、专家教授。应流集团已经形成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如今具有材料、铸造、热处理、焊接、机械加工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80余人,包括引进的两名境外铸造、冶金专业博士和10余名国内外资深教授等。培养和引进了一批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形成专业齐全、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
2002年杜应流委托欧洲商会、美国铸造学会对欧美市场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铸造行业发展趋势向高技术含量、无切削成型和少切削加工的高质量方向转化,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外行业人才匮乏,现有技术人才多数呈老龄化趋势,知识结构跟不上行业发展更新,中青年人才基本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类似情况在我国尤为突出,自1999年起我国各大院校不再开设铸造专业。而集团零部件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来源于铸件,铸造人才至关重要。为了更广泛地吸纳人才和储备人才,杜应流以具有前瞻性的先进理念,果断决策:在企业内办一所自己的大学,以弥补铸造专业人才奇缺的现象,形成集团内批量化人才竞争梯队。为此,他斥资数百万元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于2002年开始联办应流职工大学,立足本土化,培养长期服务于应流的铸造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创了全球铸造企业办大学的先例,这将为集团今后扩大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具有国内外同行业难以比拟的优势。如今已开办铸造技术、工商管理等5个专业,招收学员400多人,全脱产三年制,国家承认学历。学员在校期间带薪上学,几年来已经投入1800万元,已经毕业的5届学员现已走上工作岗位,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铸造中国民族产业精神 傲立世界机械强企之林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2006年6月25日,应流集团礼堂里正在举行的应流职工大学第二届学员毕业典礼文艺演出上,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将观众的情绪带向高潮。
路在何方? 30年前,当杜应流刚刚退伍回乡这样自问的时候,他自己给出的答案也许还很不明晰。而今,当他统率着他的4000人的团队,阔步走在“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与国际机械业俱进”的大道上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响亮地回答: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展望未来,杜应流充满豪情。应流集团所处的机械行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产业,处于大型装备制造业的上游环节;随着国际上大型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扶持,应流集团在所处行业中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应流集团由于技术改造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加上国际市场的有效开拓,已经实现由能耗、物耗“双高”向技术含量、附加值“双高”的转变,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也为企业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总是在成功的时候看到危机,杜应流就具备这样的品质。他常常提醒自己,同时也是告诫部下:应流集团离尽善尽美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不断地挑战自我。
为适应融入国际市场的需要,集团实行高标准定位,不断地挑战完善自我,积极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引入ERP系统管理三年来集团成功实施ERP,积累的各类大量数据,不仅为战略分析和生产经营的指挥决策提供了依据,还为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奠定了基础。
——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集团积极推行6SIGMA管理,培养了6名黑带,承担并完成了多个客户、产品、流程的卓越化改善项目;实施了LEAN项目,推行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OTD,缩短周期,实现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绩效体系和财务模型的不断优化;还积极运用APQP(质量先期策划)、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PFEMA(过程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等先进管理工具,控制和改善流程。
——推行内部商品化。集团推行内部商品化已达十余年。在集团内部,公司与公司之间实行产品商品化,工序与工序之间推行工序商品化,强化了内部核算,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近几年,国际铸造行业发生深刻变化,原先中国铸件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中低端铸件开始流向成本相对更低的印度、巴西、俄罗斯、越南等国。杜应流认为,靠简单的量的增长,靠常规产品去跟别人拼成本,绝对没有出路。由此,他于2008年开始再次进行调整,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思路清晰的三大战略。
——产品结构调整战略。大力发展以核电为主的电力产品和特殊材质产品,到2015年两类产品所占比重达到一半以上;同时依托已投产的三万吨酚醛树脂砂大中型铸钢件项目,重点发展大件产品;常规产品压缩到10%以内。顺应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对高质量零部件的要求,解决以铸造为源头的零部件国产化瓶颈,切实发挥排头兵作用。
——价值链提升战略。以调整产品结构为基础,不断开拓高端产品市场,整体提升产品价值。近5年零部件产品吨均价每年提高20-30%。
——产业链延伸战略。在铸件零件化、零件部件化的基础上,选择石油开装备、电力装备两个行业,发展井架、结构件等若干终端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安徽应流集团生机盎然,杜应流和全体应流人雄心勃勃。振兴民族产业,打造百年老店,跻身世界机械行业强企之林,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光荣与梦想!
松下幸之助曾这样说过:不应把企业的繁荣当成一经播下就一劳永逸的,而应不断施肥浇水,将它作为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基本生存方式。杜应流正和他的安徽应流集团本着“诚信、敬业、创新、奉献”的应流精神,将既得的荣誉、过去的辉煌埋藏在心底,踏上充满巨大挑战的再创业之旅……
是的,杜应流,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