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现状_中国汽车零部件报告
1.汽车零部件强制检测报告哪里可以出具?
2.千万亿市场规模 谁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
3.中国汽配行业的水到底有多深
4.如何看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
5.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的公司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进入飞跃式的增长期。从2001年的16.32亿美元到2011年的521.93亿美元,11年间,出口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扩增。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集团逐渐发展壮大,围绕主机厂的零部件生产厂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协作能力不断增强,生产企业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全国已形成六大区域性汽车零部件集聚地带,即以哈、长、沈为中轴的东北地带,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以武汉为中心并连接郑州、长沙形成的中南地带,以重庆、成都、柳州构成的西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地带。
六大区域汽车零部件产值占全国的81.1%,零部件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9.9%,就业人数占全国的79.3%。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的出现,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产生了集聚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正在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增长约22.52%,高于整车销售的增长率,实现销售额178.91亿元,工业总产值19885.43亿元,均在上年基础上有较大增长,反映行业该年产销规模有所扩张。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预计,到2014年,这一数字将大幅增至6520亿元,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将有望达到20%的年均增速;2015年,中国零部件出口比例预计将提高到30%,需求将达到255亿元,产值可望超过3.5万亿元。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需求的激增,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在车轮、轮胎、玻璃、制动系统领域,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竞争的锤炼,研发能力、产品品质、品牌形象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些企业也从过去主攻售后市场、贴牌代工进入到跨国车企的全球配套购系统中。
更有一部分零部件企业,积极进行资本输出,通过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发展壮大自身实力。2012年初,宁波华翔宣布成功收购德国塞尔纳集团子公司塞尔纳GmbH及其下属塑料内饰配件企业IPG IndustrieplastGmbH资产和业务;今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凌云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收购了德国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汽车门锁制造企业——凯毅德公司100%股权等。一系列的海外并购重组行为让我国汽车零部件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玻璃、轮胎、车轮及挂车零部件这些都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且技术含量低的汽车零部件,随着市场的日趋激烈,这类产品利润率很低。发展汽车空调、汽车电子仪表和变速器总成等这类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致力于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出口形成以进入国际汽车配套体系为主的格局,培育出一批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小企业通过拓展市场积累资金后,不妨一方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一方面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得海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先进技术。
汽车零部件强制检测报告哪里可以出具?
[汽车之家?行业]?2020年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年份。一场疫情让平稳岁月里看似完善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变得千疮百孔,叠加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汽车产业链遇到了新风险,造成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同时,中国汽车供应链大而不强、存在短板以及“卡脖子”问题,在此次疫情下被凸显和放大。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区域化将被重塑,这倒逼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 多重压力的叠加下,整零关系需要如何重构?汽车供应链要如何进行迭代升级和风险管控?不确定时代的汽车供应链进化之路究竟通往何方?我们从10月21日-22日举办的“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洞察到,补链、强链和固链是接下来中国汽车供应链需要的“三重奏”。■补链:摆脱严重依赖进口
汽车供应链环节上的一个突发会以较快的速度传导给上下游企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会很快影响汽车供应链的其它企业,导致上下游企业生产延迟或停产。 疫情后,整个行业开始反思汽车供应链安全问题,相互依存的全球产业链受到重构的挑战。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汽车整车生产装备70%左右依赖进口,发动机、变速箱生产装备80%左右依赖进口,汽车研发、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90%左右依赖进口,特种功能材料则几乎100%依赖进口。 “自主可控,不受制于他人”是摆在汽车产业链面前的一道坎儿。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在中低端徘徊,“能用钱买来的我们都买来了,但有三类东西我们永远也买不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在大会上表示。 这三类“买不来”的技术分别是工业专用材料、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专用生产设备和检测系统。“在工业专用材料领域,我们花费了很大精力去开发创新,但做出来的东西‘形似神不似’,可靠性、精确度、使用寿命都与国外产品差距较大。”陈斌如是说,“在工业软件方面,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加工控制、经营管理等软件和系统大多依靠进口,机电一体化困难重重,两化融合推进至今仍存在‘貌合神离’的现象,两大行业交叉领域存在研发空白。” 实际上,国内“卡脖子”技术远远不止以上三个。中汽协曾对国内近100家汽车行业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其中二三十家企业提到了海外零部件供应可能会对整车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芯片。 “汽车上所用的电子相关芯片,整个市值大概2800亿元,但国内芯片只供货了约150亿元的产值,仅占6%,缺口非常大。”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乘用车事业群购中心负责人杨红坤表示,“正因为此,比亚迪成立了几个合资公司,对现有的供应链做了一个更好的补缺。” 这些“空白”对汽车产业链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国需要及时“补链”。大会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年度重磅行业报告——《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这份报告,汇集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对业内企业和行业人士提供参考价值。■强链:传统零部件积极转型
零部件企业的强大一定是在自由市场激烈拼杀之后,才能建立起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汽车供应链在“新四化”的冲击下加速重塑,传统零部件企业正在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艰难的转型升级之痛。 有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90%以上为中小企业,其中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3700多家。“在新技术变革以及零部件出口量的减少下,大部分传统零部件企业业务萎缩,效益快速下滑。再加上融资贵、融资难,中小型企业根本无力转型升级,面临被集体淘汰的严峻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表示。 实践证明,整车的竞争实力往往取决于供应链的竞争实力。“德系和日系的强大竟争力,除了人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两者都具有强大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而且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一点值得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高度关注和学习。”罗军民强调。 在强链方面,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新能源技术是突破点。不止是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萎缩的同时,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火热展开。比如,欧盟在未来2年推动200亿欧元的清洁能源汽车购;在2020年12月31日前,德国纯电动汽车增值税降至16%。同时,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也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正集体发力,展出的车型中40%车型为新能源汽车,而在160辆新能源车中,147辆为中国车企生产。 “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所占的比例可达44%左右。”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作以上预测。他指出,整个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在未来十年时间将一半的动力总成系统进行切换。重要的是,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寻找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相应的高价值领域,同时实现相应的转型,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动作。 零部件的产品价值正逐步从传统的硬件向持续的软件服务转变,需要考虑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巨头强势进入汽车产业链,推出Harmony车机与OS操作系统的智能座舱,以感知与控制为核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及机械部件与功率部件、端云协同与控制融合的多合一电驱动系统。 此外,以地平线为代表的本土初创企业,成功开发出车规级自动驾驶AI芯片也值得一提。其征程2芯片已应用于长安UNI-T量产车型,达到L2以上自动驾驶水平,征程3芯片也已搭载在奇瑞蚂蚁车型,达到L3级自动驾驶水平。『长安UNI-T』
会上专家评价:华为、地平线这样的高科技公司是中国汽车的希望!“目前,汽车链正处在产品创新向整体架构创新这一个转型的过渡阶段。”郑赟强调,“同时,规模效应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继续发挥作用。未来的十年,我们一定会看到有至少两到三家非常强势的新玩家进入到这个领域,给现有的竞争格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固链:以国内市场循环为主体
实际上,自给自足并不能保证巩固安全。疫情之下,供应链“稳健”更为重要。即发生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必须有办法获得必不可少的供应,尽管部分生产中断,但能够迅速恢复生产。 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吴卫表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今年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提出的“六保”重要措施之一,这一项措施对汽车产业尤为重要。他表示,“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要以国内统一大市场循环为主体,不能局限于某个地区市场。” 为了应对风险挑战,瞄准安全可控,全球汽车供应链也进入区域重构。“近年来,全球产业重构、“逆全球化”、加之部分海外市场相继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回迁本土。未来可能呈现北美、亚洲、欧洲等几大区域汽车供应链的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对此表示。 整零协同创新,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体系得到大会上各专家一致认可。罗军民认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存发展的新生态尚未完全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部门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与大力支持。同时,零部件企业应该向整车企业开放更多的技术,整车企业应该向零部件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永和提出观点,自主并不一定代表所有的东西都自己研发。外资供应商也面临产业链布局的问题,所以下一步应该从角度,更加开放,吸引更多的跨国零部件企业来国内投资。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珠海英博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宏鑫,他指出,“产业链要健全,做到可控就行,并不是什么都要自己干,可以将供应链做个‘备份’,自己什么都干,会因为成本太高而把自己做死。” 作为全球零部件巨头,博世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值得国内零部件企业学习。“过去二三十年,汽车供应链的背后逻辑有两点:一是全球化生产,二是以精益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博世亚太区企业传播与事务副总裁蒋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疫情后,大家是否会愿意牺牲一些成本,打造更多的一些安全系数,能使供应链更稳定,我觉得这是可能发生的,但时间可能需要3-5年。”■结语:
目前来看,虽然依然有潜在危机存在,但整个汽车产业链正努力摆脱疫情阴霾,逐渐向好发展。当前汽车产业的“整零”关系正处于深度重塑的最佳窗口期,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零部件企业一定是更有实力的,也一定会更受整车企业倚重。 对于国内汽车行业来说,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加快高附加值零部件产业链向国内转移的速度,提升零部件供应安全,让中国汽车产业链做到大而强,或是所有人的课题。(文/汽车之家?彭斐)千万亿市场规模 谁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
201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研究表明,2012年上半年的进口汽车零配件中,传动系统中的变速器及其零件、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整机、未列名零部件中的其他机动车辆用未列名零部件和转向系统中的转向器及其零部件位列进口额前五名,占汽车商品进口总额比重分别为22.83%,集中度相当高,其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零部件变速箱及其零件、发动机零部件和发动机整机三种商品进口额的比重超过一半。://.chinabgao/report/408112.html
中国汽配行业的水到底有多深
2月18日,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发改委目前正在对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零部件再制造区别于“翻新”和“附厂件”。据相关专家介绍,与原厂新品相比,再制造零部件在成本、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性能一致。有资料显示,再制造零部件可节约成本5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尚不成熟,再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加紧研究建立再制造管理规范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此次发改委公开表示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就是国家对零部件再制造业务的一次顶层设计。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究竟有什么优势?为什么国家在此时期重提零部件再制造?零部件再制造拥有多大的市场规模?谁又应当是这次产业浪潮的执牛耳者?汽车预言家第一时间连线业内人士,梳理零部件再制造背后的商机。
1
10年推广原地踏步的零部件再制
汽车预言家经过梳理发现,我国有关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资料显示,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再制造产业化”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之一。
尽管十年前就提出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伴随中国新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这一节能、环保、甚至具备光环的市场,始终没有形成预期的规模体系。
根据相关资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
在技术方面,零部件再制造商必须用先进技术恢复原机的性能,并兼有对原机的技术升级改造,再制造后的产品性能要达到或超过新品。此外,再制造企业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
特别注意,再制造不是“翻新”和“维修”,而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方式。
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但是对于汽车再制造业而言,市场不成熟、准入制度不严格、监管不到位,考量再制造对象的条件不统一、尤其缺乏明确的再制造企业管理和规范标准,造成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停滞不前。“尽管一直在提倡,但产业规模十分有限。”
该分析人士的认识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有专家举例表示,比较灰色幽默的是,提倡了十年,直到去年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才不算“违法”。
据资料,2001年,针对违法生产、销售拼装车牟利,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交通部联合多部委联合下发《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在这份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拆解的“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这实际上造成了可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十分有限,五大总成基本上只有废旧金属一项回收形式。
关于“五大总成”只能够作为废金属回炉的规定是零部件再制造发展的法律障碍。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是再制造企业获得稳定旧件来源的主要渠道,这个旧件渠道从法律上没有打通,再制造难以发展起来,分析人士表示。
这一法理缺位直到2019年才得到根本解决。2019年新修订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对此前规定中的五大总成不得回收进行了修订,明确经过溯源登记,五大总成可以交由资质企业进行零部件再制造。
在分析人士眼中,确立了政策合法性后,发改委再提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体现了一个很明确的政策引导方向。
除了法理性的矛盾外,有观察人士还指出了我国目前零部件再制造面临的几大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产业公信较低;二是零部件再制造流通市场渠道不健全;三是政策法规对再制造行业发展的支撑仍不足,零部件再制造缺乏统一标准;四是公众意识跟不上。
有来自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人士表示,相比政策、商业模式上的困境,公众认知度不足是摆在再制造产业面前的最大障碍。零部件再制造对消费者而言十分陌生,再制造产品更被普遍认为是二手翻新货;另外,我国汽配和维修市场还有大量的副厂件,给用户消费造成较大困扰,导致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不高。
多位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消费者态度转变需要长期过程。但首先要让再制造零部件有渠道进入汽车后市场,才能逐渐实现认知扭转。但现在的情况是,零部件再制造仅仅停留在少数圈层消费,远没有大众化的渠道铺设。
有相关报告表示,自2011年开始,我国的报废汽车数量递增式增长,预计2020年将逼近1850万辆。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即将到来的报废汽车数量急剧攀升的挑战,废弃的绿色回收利用必然要尽快上升至实际可操作层面,尤其是零部件的再制造市场的培育。”
2
零部件再制造或将创造超千万亿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欧洲的平均车龄是9年,美国市场为10-12年。欧美两大汽车市场的零部件再制造占到汽车后市场50%的份额;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平均车龄仅为4.5年,再制造份额只占2%-3%,仅为欧美汽车市场的十分之一。
无论是消费者车龄的提升还是在后市场规模的提升,都会产生巨大的零部件再制造市场。在诸多学者看来,废旧零部件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拥有完善的发展体系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实践, 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相比之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起步较晚。从欧美成熟经验来看,零部件再制造在促进汽车产业链发展和节约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
据此前美国零部件再制造协会报告:“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约70%材料,节约成本达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有专家举例表示:以一台平均5公斤的电机再制造与制造一台全新的电机相比,可以减少9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节约12%的铜,节约18%的铝。按照1年50万台再制造电机核算,可减少4500吨二氧化碳排放,其生态效果相当于种植360公顷成熟森林,节约消耗铜300吨,节约消耗铝450吨。
相关分析专家表示,零部件再制造从工艺和技术上有着先天的节约优势。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大,后市场需求旺盛,应该大力发挥再制造零部件的优势,实现汽车后市场的能效节约。
相关报告预测,2035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95亿辆的峰值;2019-2035年,我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在10%-15%的增速,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4万亿元左右。
实际上,世界上的汽车大国都很重视零部件再制造,并且已经形成成熟产业链,市场规模庞大。在美国,专业再制造公司年销售额达730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是占比最高的产业,年销售总额高达565亿美元。在德国,至少90%的汽车废旧零部件可以得到再利用。宝马集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回收品经营连锁店的全国性网络;奔驰的再制造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00年前。
中国汽车产业单从产值上来说,由制造业向后市场和服务业转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行业专家认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也必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后市场。其中,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规模将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但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是生产制造业必然的发展趋势。零部件再制造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交叉点,有助于推动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可以花更少的钱,利用更为廉价的再制造零部件对车辆进行保养维修,配合了国家绿色发展、节约的环保理念。”
3
主机厂应该是零部件再制造的“执牛耳者”
实际上,现阶段从产业政策层面,已经为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铺平了道路,但另外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接踵而来: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到底是谁来制定?
分析人士指出,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实际上没有自我制定在生产零部件标准的能力,多数的标准依然来源于主机厂。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主机厂作为整车生产平台,拥有最严苛的零部件制造和检测标准,并且这一系列的标准和整车安全相匹配。观察人士表示,标准壁垒客观存在,通俗的解释如果主机厂不打破零部件标准壁垒,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很难实现和原厂相同标准的零部件再生产。
“在中国现在的汽车生态模式下,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应该由主机厂牵头,”不少人士认为主机厂零部件再制造业务至少有两大优势:1.主机厂具有标准优势,可以最高质量实现再制造,满足消费者需求;2.主机厂有渠道优势,既可以实现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也可以实现再制造零件的市场推广。
诸多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汽车后市场中,主机厂实际上介入的并不深刻。消费者往往在一二次厂商保养后,就开始选择了第三方保养。厂商昂贵的配件是限制消费者在4S店售后保养的原因,零部件的再制造有助于降低零部件的保养维修成本。
据中汽协相关数据,2018年以来新车销售呈现下滑趋势,新车销售利润萎缩趋势明显。如果主机厂在零部件再制造方面发力,将会以成本优势吸引消费者售后到店保养,实现售后服务的再度突破。
行业人士表示:“无论是主机厂自己的零部件再制造或者是委托第三方的零部件再制造,如果可以获得主机厂的支持,那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就会与同质配件一样在后市场获得公平的机遇,但是否能打开销路还是要看消费者的选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如何看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汽车市场重心由欧美转移至亚洲,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迅速崛起。2009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为1,379.10 万辆和1,364.48 万辆,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巨型企业。一些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引导世界零部件行业甚至整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最近15 年是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2001 年我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为1,601.79 亿元,2014 年我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已达29,074 亿元,与2001 年相比增长1714.85%。截至2015 年10月,我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达25,620.25 亿元,同比增长9%。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节能环保技术将成为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未来的技术趋势。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发展,汽车零部件的轻量化设计,电子化和智能化设计以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等正逐步得到应用。根据相关统计,2015 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0 万辆,同比增长4 倍。节能环保新技术将成为未来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的公司简介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于20世纪初开始发展
汽车零部件为汽车工业的基础,世界汽车工业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育时期,汽车的诞生在欧洲,但是,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工业的形成是在美国,以后又扩展到欧洲、日本直至世界。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兴市场,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向中国、印度、巴西等低成本国家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但是保留研发、设计、购等环节。随着汽车全球化购迅速增长,国内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但总体来看,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及布局早于我国。
目前国外主要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聚焦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欧美国家的第三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对较多,并且汽车第三方零配件、改装配件市场较为广阔,对于来讲,对于汽车零部件的监管相对较为严格,从责任划分、管理机制的方面都有着较为明确的定义:
美日德代表性汽车零部件企业布局完善
目前全球汽车零部件主要发展国家以美国、日本及德国为主。德尔福公司、伟世通汽车系统公司、电装公司、博世集团、大陆集团等全球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的产品线广度均涵盖多类汽车零部件产品,说明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发展已进入系统整合阶段,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方向将朝系统化及模块化前进,国际大厂因拥有核心技术力量和较大研发经费实力,能有效地将众多系统进行整合,适时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目前全球主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包括博世、电装、埃孚、麦格纳国际、爱信精机、大陆、现代摩比斯、李尔、法雷奥等,主要集中在美国、芬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国别分布情况
当前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由美国、德国、法国及日本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主导,国内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力量仍显薄弱。根据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发布的2022年全球OEM市场零部件供应商排名,日本、欧洲和北美供应商在前50强占据绝大多数。
经过长期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也逐步显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经营特点,并涌现出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
根据2021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营收数据,排在前五位的企业分别是博世、电装、大陆、潍柴集团和埃孚。从前十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区域布局来看,集中分布在德国、日本等地,主要布局业务覆盖了汽车发动机、自动驾驶、汽车轮胎等多个领域。
注:①2022年榜单中取2021年数据进行排名;②此处营收选用零部件收入。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中国知名汽车零部件集成服务商和国内零部件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1983年,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公司致力于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国内整车厂配套、国际知名品牌代理和国际购代理的专业化公司。总部设立于北京, 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集团公司下属及下属联销集团零部件制造企业有100多家,分布于国内主要零部件生产地。
通过汽车零部件的检测研发、展览展示、产业基地、专业刊物《汽车零部件》为国内外企业及客商提供优质的附加服务。公司拥有独立的检测和研发机构,先进的检测设备,专业的技术队伍,能为企业和客商提供权威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公司通过主办和承办大型汽车、零部件展览会,组织参加大型国际车展及专业研讨会。为企业及客商搭建贸易和交流的平台。公司利用丰富的行业和广泛影响力,开展产品,技术,市场和项目的咨询服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